華夏文化源遠流長,文明世界,其中古詩詞是燦爛文明中的瑰寶,言簡文美,意象豐富。學生學習古詩詞,不僅能從小培養審美,了解格律,更能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營養,滋養性靈,增強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基于基礎學段學生的年齡與理解能力,小學課本選編的古詩詞簡單易懂,有助于學生理解,學生也喜歡,《望廬山瀑布》就是代表。
《望廬山瀑布》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一說作于公元725年,李白去金陵游玩的途中初次路過廬山所得;還有一種說法是在公元756年的春夏之交,李白再度去廬山時所作。此詩想象瑰麗,語若天成,從其間能讀出詩仙一生好游山水,對中國大好山河的熱愛,也透漏出他的闊達胸襟與宏偉理想。廬山瀑布壯麗激越,為之傾倒寫詩的當然不止李白一人,中人徐凝也曾為它作詩:
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
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此詩引出了蘇軾在《戲徐凝瀑布詩》中評說:
帝遣銀河一線垂,古來唯有謫仙詞。
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蘇軾以此詩戲耍抨擊了徐凝的廬山瀑布詩句,也足見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地位之高上,意蘊之豐富,無人超越。
在了解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前提下,再從兒童視角去欣賞,我們可以由聽覺、視覺、感覺幾個方面入手,去細細品讀。
一、聽覺潤口——韻律之美
音韻格律,是古詩詞的一個重要特點。精簡凝練的文字,加之抑揚頓挫的韻律,讀起來節奏清晰,朗朗上口。
韻,意思是和諧、好聽的聲音,意喻美好;律,其一是古代校正音樂的標準,其二也有標準和規范的意思。所以韻律在古詩詞中,便是一種創作規范,旨在讓詩歌的文字排列和諧悅耳,使之“如樂之和,無所不諧”。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仄仄平平? 平? 仄平
遙看瀑布//掛//前川
仄仄平平? 平? 仄平
飛流直下//三千尺
仄平仄仄? 平平仄
疑似銀河//落九天
平仄平平? 仄仄平
《望廬山瀑布》用的是“言前”韻,“煙”“川”“天”,韻腳落在“an”上。韻連接了文字與思想,用得好,就會給人平仄和諧,錯落有致,音律美十足的感受;平仄是文字秩序的一種排序變化,使詩句起伏有致,富于靈動,鮮明的節奏也讓詩歌的意境更為曲折悠遠。
韻律作為音調的動態表現,與文字一樣,都附帶情感屬性,輕快明朗的節奏,流暢的語感,誦讀起來剛柔相間、高低頓挫,也帶動著朗誦者的情感起伏與心境,加深了詩歌整體的美感。
韻律的表達是美的一種本能而自然的呈現,它就像精妙的一個容器,收容文字,加強了讀音的律動節奏,將文字排列呈現得更加生動和諧。每一首千古流傳的名詩詞,無不與其朗朗上口的韻律相得益彰。在解讀詩詞之前,可由帶領學生多遍誦讀詩篇,使其在行云流水般的節奏中體會詩歌之美,感受詩歌的滋味與樂趣。
二、視覺養眼——畫面之美
言有盡而有無窮,是古詩詞的另一個特點。根據學生有限的知識與實際的理解能力,接著可帶領學生從視覺去領略《望廬山瀑布》畫面之美:
《望廬山瀑布》第一句:“日照香爐生紫煙”。
香爐,指的是位于廬山西北部的香爐峰,此峰頂尖圓,狀若香爐的形狀,加之山頂終年云霧繚繞,更像點上香后云煙升騰的香爐。尤其是香爐峰上山石多為云母頁巖,以紫褐色為主,云霧在陽光的照耀下,云蒸霞蔚,紫氣冉冉。此一句狀似寫實,實則寄情托意,表達了作者豪放縹緲的浪漫主義藝術風格。
“遙看瀑布掛前川”——瀑布,指的是香爐峰左前側的開先瀑布,自廬山開先峰一瀉而下,正后方沒有峰巒遮擋,一眼望去,高接云天,奔騰萬里。
教師通過對詩歌里具體地點的介紹,加以圖片或視頻的輔助,將抽象的文字演變為具體的畫面,將學生的視野由教室擴展到大自然中,與山水融為一體。
“飛流直下三千尺”,是瀑布從山頂湍急飛泄的情景,如千軍萬馬奔騰而來?!叭С摺边@一個夸張的比喻,則強調了飛流的氣勢與魄力。
“疑是銀河落九天”,銀河是又一個浪漫而奇特的比喻,將人間的白練比作天上的星河,大膽而瑰麗。既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留有更多的想象空間。
通過對比喻的解讀,加深學生對于瀑布“高峻險急”的特點的理解,身臨其境的領略遠觀廬山瀑布在煙霧籠罩中巨流傾瀉的絢麗與壯美。
三、意會悅心——妙不可言
《望廬山瀑布》詩歌的用詞用字,精妙無雙,無可替代。
日照香爐生紫煙的“生”字,寫活了香爐峰,也形象地表現出了山峰間紫氣裊裊,升騰不已的縹緲之像,此情此景,仿若眼前。不僅在開篇就給人描摹出一幅極美極生動的畫面,空靈活潑,引人遐想,還極具浪漫主義色彩。
有了香爐峰的襯托,再來一個掛前川的“掛”字,化動為靜,將山間湍流定格在峰頂之上,蘊含著詩人的驚嘆,贊嘆這鬼斧神工的美景,疑惑是怎樣的人能將水流“掛”在懸崖峭壁之間呢?大自然造化神奇,著實令人稱頌!
飛流直下的“飛“,將瀑布噴涌而來的姿態一覽無遺;“直下”——足見其山之高,其勢之陡,其水之急,義無反顧,勢不可擋。
“疑”字,是回味,是恍惚,也是琢磨,它給整首詩增加了一層亦真亦幻的朦朧色彩;“落”字與“飛”呼應,再度極具說服力得描述了廬山瀑布高空傾瀉的磅礴大氣。能感受到詩人被美景擊中的瞬間震撼,也為讀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全詩不過28個字,卻處處藏著作者的文采與詩心。日照、香爐、瀑布、飛流、銀河,呈現了一幅生動廣闊的畫面,“生”“掛”“疑”“落”則使這幅畫活了起來。遠望瀑布,白練當空,紫氣氤氳;側耳傾聽,驚天動地,聲威遠播。此時再反觀徐凝的瀑布詩,無怪乎蘇軾那樣評述,確實能讀出徐凝文字的局促小氣,與太白的空靈奔放,無法相提并論。
因情動而辭發,所以有了詩歌,極度凝練的文字下面,是詩人豐富的情感與文學素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廬山瀑布下,我們跟隨詩人仰觀飛瀑,感受他那在一瞬間的心潮起伏,從人間到天上,從眼前到幻象,美輪美奐的景色之下,是詩人對自然山河的熱愛,對生活的全情投注與感懷。
祖國山河之大,美景處處皆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利用對古詩詞的學習,激發孩子對大好河山的好奇與探索,引導他們將大自然實景和詩詞之美結合,繼而開闊視野,收獲更豐富的成長體驗。同時,也等于將一顆美善的種子種在了一個人的心里,成為他情操陶冶的基礎與德育教育的起點。讓他們認識到,生活里固然有局促狹小的空間,但人也可以在山野中與自然同呼吸,與天地共變幻。
而對于生活的觀察與熱愛,則可以成為一個人最為寶貴的精神指引。感受廬山瀑布壯美景色的同時,更要看到它的勇往直前,勢不可擋,如同一個人認準了自己的目標,便要全力以赴,無所畏懼。懷有這種意志,才可將每一件事做到極致。
在李白的這首《望廬山瀑布》里,詩詞承載的情感引發著共鳴,明明是在讀詩,眼前卻呈現了一副畫:在廬山秀美綺麗的山色中,煙霧裊裊浮游,廬山瀑布連接了天地,貫穿了古今,景象是何等壯觀,境界是何等的恢弘!
參考文獻:
[1]付菲菲.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對兒童審美能力培養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8.
[2]樊亞麗.用兒童視角構建詩詞“意境”[J].江西教育,2015.
劉孟萍,浙江杭州市蕭山區新塘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