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輝
技術技能人才對于國家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有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行業企業對技術技能型人才職業素養滿意度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職培養內容脫離企業用人實際需求。高職畢業生較普遍出現職業意識淡薄、愛崗敬業精神、對企業忠誠度、服務精神等職業道德較弱等,職業認知度低,只有不到一半比例的學生能結合自身發展、行業趨勢和社會需求等全面思考自我職業價值,高職畢業生與企業人才需求期望存在較大差距。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我國教育評價改革做出總體部署和安排。科學的評價機制,除了可檢測學生的學習質量、知識水平和技能水平外,還能指引學生學習行動、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實踐能力、有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有什么樣的教育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
雖然國內外關于職業教育評價的研究不少,具有代表性觀點是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模式,但事實上,評價因多種原因在實施過程中走樣,偏離了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本意與初衷,因而未能取得預想效果。如對于形成性評價,有的教師僅是在課程學習結束后,根據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整體印象一次性評分。這種評價方式,是一種主觀判斷,并未具體到學習任務與過程,這種方式并非真正的形成性評價,實質上仍是傳統評價方式。再如,對于終結性評價,有些教師僅是在傳統的期末考試的基礎上更換為或增加了論文、課程報告等考核形式,其作用相當于傳統教學體系中實驗或實訓報告,并非根據用人單位需求或人才培養方案的目標對學習質量進行評價,其本質仍是傳統課程的評價方法。上述問題究其原因是形成性評價缺少簡便易行、操作性強的可行性評價方案。眾多工學結合課程的現行評價方式,本質上仍是“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的傳統的成績評價方式,不利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不利于實現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職業教育中的主要課程模式,即工學結合課程的學習成效評價尚未受到足夠重視、缺乏實用性研究成果。職業教育需要“合身”、科學和更加有效的評價方案。創新中高職教育評價,是高質量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重要舉措,是實現我國一系列發展戰略的重要保障。
職業教育評價,既要立足于宏觀需求又要扎根于微觀需要。從宏觀上講,職業教育的評價目標,應緊跟并立足于國家發展戰略,為國家與社會輸送符合新時代發展需求的高質量人才。從微觀上講,職業教育的評價目標,應診斷學生客觀的學習水平與問題,促進教學質量提高與課程建設,促進學習質量提升和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宏觀與微觀目標要統一,要將宏觀目標體現與落實到微觀行動中。宏觀上,當今中國的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智造、質量強國、創新創業、“一帶一路”倡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是當今國家發展的主旋律,作為為國家輸送技術技能人才的職業教育,其評價目標,應站在為國家戰略目標輸送人才的高度,注重創新能力和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職業素質的培養。微觀上,職業教育評價,應以檢測學習質量、評估職業能力為基礎,重點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職業教育評價應“頂天立地”。頂天,即為國家發展服務;立地,即為個人成長成才服務。理念具體包括:以需求為引領、以提高人才質量為核心、精準評價、精準診斷、精準育人、因人而異、“量身定做”和持續發展。具體來說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落實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以服務和促進教育科學發展為目標,以新時代國家發展對“創新創業”“工匠精神”等人才需求為引領,以提高人才質量為核心,以促進學習績效為向導,遵循因材施教原則,依據職業教育特點,“量身定做”有特色、符合教育規律、導向明確、標準科學、功能完善的評價體系,重視創新能力和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職業素質的培養,實現精準評價、精準診斷、以評促學、以評促教、以評促建,最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國家輸送符合新時代需求的高質量人才。
一、需求引領
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是服務社會,故職業教育的評價標準應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準繩,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規格,轉換為評價指標與評價標準。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職業教育評價就應設置什么樣的人才評價標準。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規格,應是我國職業教育的人才產出規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育產出的人才是否合格,要看能否滿足國家與社會的需要。評價的指標與評價標準,也應跟隨社會需求的變化而調整。
二、新時代人才需求有新的內涵
新時代人才需求有新的內涵和要求。無論是傳統的結果評價方式,還是職業教育新的評價方式,都要根據國家和社會對人才需求,提升學習質量,改進評價內容與方式,反映時代特點。例如新時代背景下職業教育評價,增加學生理想信念、愛國主義情懷、品德修養、職業精神的素質考核,增加“四個自信”、聽黨話跟黨走、服務扎根人民、奉獻國家等德育評價。因此,職業教育評價,應強化過程評價、改進結果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推進教育評價關鍵領域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
三、系統性評價觀念
《方案》指明新時代教育評價的重點任務包括改革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改革學校評價、改革教師評價、改革學生評價及改革用人評價五方面,體現了教育評價的系統性理念。未來教育評價改革,不僅是教學評價、課程評價、學生評價,還包括以供給側視角對黨委和政府的教育工作、學校工作等的評價,特別是從人才培養需求側的新視角提出了用人評價改革新任務,這是多年來關于教育評價的新提法,是我國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內容。未來我國教育評價改革是供需同時進行的系統性改革,職業教育評價應通過上述五方面努力,促進我國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和技術技能人才水平的提高。
四、以提高人才質量為核心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人才,評價應以提高人才質量為核心。評價具有檢測、鑒定、監督等多個功能,評價除了能客觀檢測學習質量外,還具有調節功能,即依據評價結果調整學習、教學和課程建設等活動,促進人才質量的提高。評價的其他功能是調節功能的基礎和前提,調節是評價的核心功能,其他功能與調節功能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職業教育評價,應以提高人才質量為核心設計開發評價的功能,通過適當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設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五、精準評價、精準診斷、精準育人
對癥下藥才能藥到病除。準確掌握學習者的學習成效、準確把脈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地提供學習、教學、課程建設、教學管理等建議,才有可能產出最優秀的人才。為使每位學習者得以充分發展,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應精準評價、精準診斷、精準育人。評價應針對每個學習個體進行學習質量檢測、問題診斷、意見反饋和提供學習建議,實現精準育人。
六、個性化評價理念
學習個體存在差異,同樣的學習條件下每個人的收獲,所需的指導與建議不一,且個人興趣和稟賦不同,因此要倡導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1+1”個性化評價理念,基于因材施教原則,對潛力不同、異稟的學習者進行區別對待、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兩個“1”有兩層含義,一是分別指一般學習者和個體學習者,二是指與之對應的常規評價和附加評價。常規評價指標適合所有學生,具有普遍適用性;附加評價指標適合有特殊潛力的學習者,具有局部適用性。對于所有學習者,使用常規評價指標;對于具有特殊潛能者,除采用常規評價指標外,另外采用附加評價指標。通過“1+1”的學習質量評價方案,實現對大多數學習者的真實水平做出客觀、全面的評價,使學生的潛力得到充分開發,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如根據現階段我國戰略部署提出的“創新創業人才”需求,工學結合課程評價方案可對具有創新潛力的學生設置附加的“創新績效”評價指標,實施“1+1”評價。
七、特色理念
職業教育評價要具有中國特色和職業教育特色。職業教育的課程模式相對于傳統課程是一種嶄新的課程模式,無論是課程目標、課程內容,還是教學模式、師生地位等均發生了顛覆性變革。這種變革使傳統的成績評價方式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要求,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和人才培養質量。因而,我們要根據職業教育的課程模式特點,“量身定做”評價方案。我國有不同于其他國家的社會制度、發展目標和所處的發展階段,為更好發揮教育評價指揮棒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評價的內容應具有中國特色。例如,在國家凝心聚力為實現百年發展目標奮斗的背景下,職業教育評價應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服務扎根人民、奉獻國家等的德育評價。
八、持續發展理念
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教學單位的辦學水平,職業教育評價需致力于不斷提高課程建設水平,建立“檢測—問題—改進”的良性循環評價體系,通過引入用人單位、畢業生等關鍵評價主體參與評價等手段,提高評價反饋成效,推動課程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