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蒙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西安 710300)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始終是完善教育過程中所關注的焦點問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之本,著力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教學全過程的有機融合。這足以說明“德育”在育人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所謂“德育”,不僅是思想上的德育,更是行為上的德育,即德行。實現德育與智育的無縫銜接,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才培養全方位、全過程地滲透到教育過程中,以避免誤入“重教書輕育人、重智育輕德育”的教育分岔路。課程思政自提出以來,已逐步由試點城市迅速推廣至全國各地,頗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1]。為切實發揮理工科專業課程的“德育”作用,基于課程思政的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已成為現階段育人體系改革的必然趨勢[2]。本文依據《電子產品營銷》課程特點,結合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征,以思政育人的任務、要求和目標為指導,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路徑及方法的分析與探索,并建立基于課程思政的雙向評價過程,以期通過課程思政這根無形的“繡花針”將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兩張皮”縫合成兼備德育與技育的“育人智囊”,從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電子產品營銷》課程是面向電子類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具有交叉屬性的專業學位課程,課程涉及電子電器產品相關電子學基礎和市場營銷理論兩部分專業知識,是電子技術應用的專業能力拓展課程。
課程立足于高等職業教學,以培養學生制訂營銷方案能力為宗旨,以職業技能和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注重“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學思想,要求學生了解電子電器產品的概況、分類及市場現狀,理解掌握電子電器市場經營與營銷策略知識,具備行業道德、遵紀守法、合法經營的意識,旨在鍛煉學生分析并制定電子電器產品營銷方案的能力。教學材料中要有豐富的典型案例及行業背景、相關的名人事跡。可依據“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映射為思政教育元素,圍繞“課程思政”為中心的素質教育理念,挖掘專業元素并將思想政治教育“順水推舟”式地貫穿于專業教學。教學過程中注重加強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引導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培養德智體美勞兼備的新時代接班人,實現立德樹人——鑄就教育之魂。
以實現新時代社會主義人才培養為目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方向,充分挖掘《電子產品營銷》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將其“順水推舟”式地貫穿于專業教學,構建思政微課堂。從專題化理論教學、系統性實踐教學、開放式網絡教學三個維度,關照學生的專業化、個性化差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三個教學維度,形成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結合專業知識教學過程,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協同育人作用,憑借碎片化教學吸引力將思想政治教育“碎片化”于大學生的日常學習,利用當代大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和內容,引導其由“客觀被認知”向“主觀認知”、“客觀被定位”向“主觀定位”、由“客觀被規劃”向“主觀規劃”、由“客觀被思政”向“主觀思政”轉變,同時聯合輔導員構建長期觀察機制,形成“閉環式”的思政微課堂教學,從而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潛移默化地嫁接于專業教學中,實現思政元素的專業化,專業知識的思政化是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3]。本文將從思政育人的任務、要求和目標三方面展開對《電子產品營銷》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探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教育的首要任務仍然擺脫不了解決“培養什么人”這一核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明確了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地位。內心活動是外在行為的先導,只有思想認識層面有內容,行為舉止才能得以規范。當代青少年的思想意識形態是決定整個社會發展的“方向舵”,直接影響著國家命運和民族前途。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首先需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正確權衡外在環境的客觀性和內在意識的主觀性,以完善獨立人格,將個人價值的實現內含于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其次,在兼備高尚品德的同時,博學多才也是教育之初心。因此,切實有效地將德育并行于技育過程是本課程在實施教學改革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2018年教育部啟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即通過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旨在進一步推動高校思政工作體系的構建。所謂全員是包括教育實施者和教育對象的全體人員,教育對象間的相互學習也是育人的重要環節。教師隊伍作為教育實施者和課程建設的設計者,是育人過程的“主力軍”,其思政化建設程度將直接作用于教學改革過程[4]。提升全體教師的政治站位,充實教師隊伍的思政教育知識儲備,有助于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甄選,從而有助于落實“三全育人”的綜合教育改革。全程則強調育人過程不再是單一的專業課程或是傳統的思政課程,其素質教育體系的構建并非來自不同教育實施者的單打獨斗,而應著力于整個教育過程中各階段、各環節、各類型、各地點的多方融合。對于本課程而言,“全員”體現于專業任課教師、輔導員及全體學生,“全程”體現于線上線下理論授課、課后答疑、課外實踐和場景模擬等環節,“全方位”體現于專業課教師與輔導員、思政課教師、黨務工作者的互聯機制。
古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為不朽”言于《左傳》,今有“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言于《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二者“形”異而“神”似的表述,皆旨在強調道德修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古至今,立德皆是影響個人之成長,乃至國家之發展的重要話題,小至個人素質層面的主觀意識,大至國家發展層面的格局形態。新時代背景下,“德”更多滲透出的是一種大德,即國家和社會層面的德。大德之前必有小德,個體的小德則需要立足于教育事業,聚焦“立德樹人”是必由之路。落實到本課程教學改革層面,則主要體現于專業知識的思政化,以及思政化過程對德育的滲透程度。專業知識的思政化并非專業知識和思政教育在時間軸上的簡單銜接,如何實現兩者間的相互滲透與有機融合是專業知識思政化的核心環節,其思政教育的滲透程度是決定人才培養成效的重要保障。
為了規避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兩張皮”的現象,探究課程思政融入方法是實施基于課程思政的《電子產品營銷》課程人才培養的先行之舉。“課程”與“思政”在時間維度上的簡單拼接,會致使專業知識和思政教育形同一盤散沙。只有充分挖掘專業知識中的思政元素,實現“課程”與“思政”在內涵維度上的深層融合,才能切實發揮思政教育的德育成效。本課程的思政教育融入將從思政元素的“碎片化”、教學方法的“豐富化”、教學思維的“學生化”三個方面開展方法探究。
思政教育內容體系龐大,其“碎片化”的方式和程度直接影響其與專業知識的銜接,實現潤物細無聲式的思政內涵育人是課程思政的關鍵。充分挖掘本課程的思政元素,保證專業課授課質量的同時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四個自信”,引導學生建立追求真理、實事求是、創新創業的自我認知和價值取向,利用科學辯證的思維去構建正確的民族觀、歷史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勇于肩負起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時代使命。具體見表1。
基于本課程內容特點及思政映射元素,教學過程采用表1 列出的多種較適合于理工科專業思政教育方法,以促進碎片化的思政教育內化于專業授課過程。其中案例枚舉法和實踐鍛煉法是本課程最為典型的德育方法。案例枚舉法是指借助于典型事跡案例的外在表現和內在意識,結合其思想政治內涵將德育順勢滲透到思政微課堂。實踐鍛煉法是借助于各種教學資源和社會力量營造客觀真實的模擬環境,通過場景模擬與實踐訓練實現對教育受眾智育和德育的傳教方法。同時,依托本校創建于中國大學MOOC 的《電子行業創新創業基礎》線上課程及手機端的網絡資源,構建線上下復合式的教學過程,量化課程內容及進度,以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要求[5]。

表1 《電子產品營銷》課程部分思政資源元素表
“學生化”的教學思維要求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形同“扳手與螺絲”,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思維模式下,如果兩者型號不匹配,縱使質量再好的扳手也無濟于事,并非扳手的尺寸決定螺絲的大小,而是螺絲的大小決定扳手的尺寸型號。因此,教學思維的轉變勢在必行,以當代大學生為“螺絲”基準構建靈活多變的“活動扳手”將是推動人才培養這一根本任務的必由之路,要求必須以學生為中心,站在學生角度,去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教學思維的“學生化”可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探索精神,樹立積極正向的價值認知和理想信念。
本課程的考核評價過程包含專業知識的“智育”和思政教育的“德育”兩個層面,旨在保證在專業課程教育質量的基礎上,最大限度提高專業課程的思政育人成效。專業層面的評價方式多種多樣,但必須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初衷,具體包括課內與課外考評、過程與結果考評、學生互評及教師綜合評價等等。學生到課率,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等是課內外考評的主要依據,過程考評主要包括實訓討論,場景模擬,團隊任務等。基于上述考評結果,參考學生互評,結合期末考核和教師綜合評價實現對學生全面綜合性考核。
德育層面的評價不形成百分制結果,其育人成效主要體現于專業教學過程和校園生活兩個維度。參照教學過程中的課堂表現、實訓討論和場景模擬等環節,基于輔導員反饋及學生間的相互評價,從教學過程和校園生活兩個維度去考量學生的外在德行,從而對學生自信心、創新探索能力和價值認知等從德育角度進行初步檢驗。
本文對《電子產品營銷》專業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路徑和方法展開探索研究,通過構建思政微課堂,關照學生的專業化、個性化差異,將思想政治教育“順水推舟”式地貫穿于專業教學,并形成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旨在完善專業課程的人才培養方案,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切實發揮思政微課堂的協同育人作用,借助于碎片化教學吸引力,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碎片化”的方式注入大學生的日常學習,充分調動大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實現由“客觀被思政”向“主觀思政”的本質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