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驪驪
摘要:“互聯網+”是在信息化教育改革背景下誕生的新型育人模式,理論上講任何教育資源均可取自網絡,任何教育活動亦均可融入該模式,旨在用數字化的教學條件提升育人水平。新時代高師手風琴教學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這是對固有的教育形式揚棄的過程,既要發揮高師手風琴育才優勢,又要助力教學體系升級,這就需要手風琴教學活動融入“互聯網+”模式,旨為高師教學改革注入動能。本文通過研究“互聯網+”背景下高師手風琴多元化教學方略,以期為提高高師人才培育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 高師? 手風琴? 多元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1)21-0098-03
通過對現階段高師手風琴教學成果進行總結可知,有些高師院校將指引學生成為“演奏家”視為育才目標,在該目標指引下教師傾向于基于“獨奏”開展教學活動,要求學生加強技巧訓練,要能駕馭有深度、有難度、有高度的手風琴藝術作品。高師手風琴教學“不接地氣”,與社會實踐、社會服務及社會需求脫軌,動搖手風琴藝術文化傳承、普及與創新的根基。在古箏、鋼琴等樂器受到熱捧的背景下,手風琴逐漸被大眾淡忘,有些年輕人甚至不認識手風琴,手風琴藝術文化發展阻力重重。基于此,高師要肩負傳承、普及與創新手風琴藝術的責任,通過教學多元化的探索,讓手風琴“接地氣”,利用“互聯網+”模式彌補高師手風琴教學缺陷,落實培育多樣化、全方位、綜合性手風琴教育工作者的目標。
一、“互聯網+”高師手風琴多元化教學實踐意義
(一)利于高師手風琴教學體系接軌國際
多元化教學理念由來已久,在國外高師院校屬于重要教育理念,多元化教學始終是國外優秀高師院校育人活動的著力點,反觀國內,與手風琴多元化教學有關的研究內容較少,多元化教學體系發展受阻。互聯網具有信息跨時空共享的特性,在我國網絡基礎設施持續建設背景下,國內外高師院校可以積極溝通,助力我國手風琴教學與國際接軌,在此前提下借鑒國外多元化手風琴教學實踐經驗,為我國高師院校手風琴多元化教學體系優化升級給予支持。
(二)利于手風琴藝術擴寬發展空間
多元化教學引領學生全方位學習實踐,助力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增強能力,基于高師負責培育教育工作者,為此多元化的手風琴教學利于學生傳承、弘揚、創新手風琴藝術,使中國手風琴藝術文化能更具影響力。“互聯網+”模式的合理應用能凸顯多元化教學特質,通過搜集網上的資料進一步保護中國手風琴藝術,同時為高師手風琴教育研究成果共享提供渠道,繼而擴寬手風琴藝術發展空間,為更多人參與到學習手風琴的活動中提供條件。
(三)利于紅色音樂文化滲入手風琴教學活動
高師手風琴教學肩負德育重擔,為在多元化教學中達成“德育為先”的立德樹人目標,需高效利用紅色文化,喚醒學生體內的紅色基因,激發學生愛國熱忱,在紅色文化感染下塑造健全人格,并樹立“四個自信”。現有高師手風琴課程紅色文化相關內容占比較少,不利于在手風琴教學活動中滲入紅色文化,這就需要高師利用“互聯網+”模式,從線上整合紅色手風琴藝術教育資源,助力學生了解中國手風琴藝術發展歷史,從紅色文化中吸收全方位、多樣化、綜合性成才養分,能在新時代賦予中國手風琴藝術新風貌,使中國手風琴獨具魅力,繼而為中國手風琴藝術事業良性發展奠基。
二、“互聯網+”高師手風琴多元化教學主要內容
(一)“互聯網+”樂器的多元化
手風琴既能伴奏又能獨奏,屬于簧片樂器的一種,單聲部旋律優美,還能駕馭多聲部的音樂作品,可以和鋼琴一樣彈奏和聲,音色富有變化性。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手風琴樂器種類更加多元。其中,全音階手風琴在口琴基礎上添加了風箱,結構較為簡單,右手鍵鈕可以演奏曲調,左手則負責伴奏;半音階手風琴轉調更加方便,兩手控制的鍵鈕數量有所增加,通過推拉風箱能控制音高,此樂器音域較寬;鍵鈕式手風琴雙手鍵鈕排列更為科學,并沿用至今;鍵盤式手風琴與鍵鈕式手風琴結構相似,不同之處在于右手鍵鈕是鋼琴式的鍵盤。樂器是學生學習演奏技藝及理論知識的好伙伴,學生只有深入了解樂器才能增強控制樂器的能力,基于此,教師在多元化的教學中要利用網絡展示各類手風琴樂器的圖片,指引學生剖析樂器結構,在了解樂器的基礎上學習樂理知識。與教師直接講述手風琴結構及演進歷史相比,“互聯網+”模式中的教學內容更加多元,圖片、視頻等資源可以擴充教育內容,使學生對手風琴樂器有更加全面的認識,為學習手風琴演奏技藝奠定基礎。
(二)“互聯網+”演奏形式的多元化
在手風琴樂器演變及人們審美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手風琴演奏形式更加多元,合奏、伴奏、獨奏等形式較為常見,演奏形式亦成為高師手風琴多元化教學的主要內容。教師可利用網絡播放與手風琴不同演奏形式相關的視頻片段,從視覺、聽覺切入,助力學生分析各種演奏形式的異同,還可拋出議題供學生探討,如“各種演奏形式中手風琴的定位”“手風琴在合奏中的作用”等,值得一提的是“互聯網+”模式下的議題探究活動學生能邊看邊講,針對某段視頻闡述觀點,教師鼓勵學生提出質疑,營造生本化的學術研討氛圍,繼而使高師手風琴課堂更加活躍,有利于學生通過觀察與探討高效學習,使手風琴演奏形式多元化教學效果更優。
(三)“互聯網+”演奏風格的多元化
手風琴自1822年誕生以來形成了多種演奏風格,如巴羅克時期的演奏風格、浪漫主義時期的演奏風格、現代派時期的演奏風格、中國民族風格等,不同的風格是演奏者思維與樂器交織下的產物,駕馭演奏風格是提升手風琴演奏水平的關鍵之一,然而學生不能僅用演奏技巧搭建通往藝術殿堂的臺階,對多元演奏風格魅力的體悟更加重要。基于“互聯網+”模式能將更多線上資源引入手風琴課堂,為此教師要依托多元演奏風格聚合音頻等育人素材,指引學生賞析《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懷鄉的印象》《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等不同演奏風格的音樂佳作,為學生了解多種演奏風格提供機會,通過對比分析發現各種演奏風格的獨特之處。以中國民族風格為例,紅色文化是本土手風琴藝術發展的養分,《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是獨奏曲,描寫了抗日時期人民奮勇抵抗的戰斗過程,使用了獨特的演奏技巧,通過抖風箱的方式渲染日軍進村的場景,模仿琵琶輪指,在演奏中聲音平穩且有顆粒感,充分體現出本曲的藝術性。互聯網拉近學生與多種演奏風格的距離,拓展學生眼界,使學生對手風琴演奏風格的理解更加深刻。
(四)“互聯網+”作品風格的多元化
手風琴作品風格多元,這與手風琴所處的國家及當地的人文環境等因素有關,并為爵士樂、新探戈舞曲、管弦樂、朋克搖滾、中國民間音樂等元素滲入手風琴作品并形成多元風格提供條件。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可指引學生參加手風琴的視聽盛宴,通過播放手風琴音樂作品表演的視頻,助力學生了解作品風格,使學生能走進手風琴藝術世界,從作品風格的角度切入予以賞析,發現作品風格與手風琴演奏技法的關系,為學生靈活運用手風琴知識與技藝、詮釋多元化的作品風格給予支持。教師在播放多元手風琴作品相關視頻時,可啟動學習小組,鼓勵各組成員圍繞視頻進行討論,期間還能演奏,旨在落實知行合一的手風琴教學目標,給學生更多時間揣摩作品風格,在學生互助及教師指引下提升高師手風琴教學水平。
(五)“互聯網+”發展方向的多元化
基于手風琴樂器種類、音樂風格等方面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為此手風琴將在當前的發展形勢下拓寬發展渠道,達到多元化發展目的。2004年“V-Accordion”誕生,數字手風琴逐漸走上藝術舞臺,它用電子振蕩器發聲,內部并無簧片,與傳統手風琴相比它更輕,音色范圍較廣,能存儲伴奏及樂曲,可以設置音階、音律排列模式,兼有手風琴的傳統音色與功能,科技進步優化了手風琴的視聽感受,使電子手風琴成為發展方向之一。除電子手風琴外,新材料手風琴亦逐漸成為主流,主要源于碳纖維材料,耐腐蝕、耐高溫、聲學性能穩定,且在結構設計上表現優異。受高師手風琴教學課時、教學內容等因素影響,教師很難將多元化的手風琴發展趨勢講全,“互聯網+”模式的應用則可以解決上述問題,通過網絡平臺檢索的方式可篩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內容,使手風琴教學更加完善,有效節約教師備課及教學設計的時間,高師手風琴教學質量得以提高。
(六)“互聯網+”音樂消費的多元化
互聯網改變了人們溝通交流的方式,信息傳導渠道更多,尤其在社媒占據人們日常生活的背景下,音樂消費更加多元,如從音樂網站下載手風琴作品、通過直播欣賞手風琴音樂、在線觀看手風琴音樂演出等,客觀上為手風琴藝術在我國的傳承、弘揚、創新給予支持。這就需要教師在“互聯網+”背景下指引學生肩負發展中國手風琴藝術的責任,樹立手風琴服務社會及滿足大眾需求的意識,能在新時代音樂消費環境下創新爭優,助力學生端正手風琴學習態度,能通過網絡傳播更多優秀的手風琴藝術佳作,為我國手風琴藝術事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三、“互聯網+”高師手風琴多元化教學實踐路徑
(一)理順“互聯網+”教學思路
從宏觀上講,高師“互聯網+”多元化教學要推行“多元分流、和諧共處”理念,聚合網絡資源,夯實教育基礎,強化高師手風琴教學的中堅力量,使“互聯網+”多元化教學能為我國手風琴藝術發展與普及帶來積極影響。高師要用“互聯網+”模式解決手風琴脫離民眾及脫離實際的教學問題,在網絡資源助力下展現手風琴的多元化,使鍵盤、巴揚、電聲手風琴等類型的樂器可以琴琴相和,合奏、伴奏等演奏形式可以拍拍相應,流行、古典、民歌等音樂種類能聲聲相隨,民間、院校等音樂發展方向可道道相稱。用網絡將手風琴的繁榮景象引入課堂,使手風琴多元化教學實踐事半功倍。從微觀上講,高師手風琴多元化教學實踐要重視中國本土民族作品,利用“互聯網+”模式解決演奏民族化、和聲民族化、音樂素材民族化等教學難題。高師還需創立小型流行手風琴樂團,將網絡上的熱門流行音樂轉化為手風琴多元化教育資源,用經典民歌、流行樂曲承載手風琴藝術文化并引起大眾共鳴,繼而通過學生的努力讓手風琴能被更多人認識與喜愛。
(二)創新“互聯網+”教學方法
雖然“互聯網+”模式具有創新性,但這并不代表該模式無法與傳統教法融合,相反融入“互聯網+”的教法更具育人價值。當前高師手風琴教學方法主要有三種,即集體課、小組課、小課,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可靈活選用教學方法,為學生全方位學習手風琴發展范圍、演奏形式、作品類型及樂器種類等知識給予支持。其中,“互聯網+”小課適合流行琴、傳統低音琴等樂器同步教學,教師可播放不同樂器演奏視頻或展示圖組,引領學生根據所選樂器類型觀察思考及自主練習,使不同樂器可實現同步教學目標;“互聯網+”小組課適合室內樂、重奏以及合奏的教學指導,教師要先引領學生賞析將要合奏或重奏的樂曲,利用網絡搜集與樂曲有關的資料,學生根據個性化手風琴學習需要瀏覽資料,使學生能掌握手風琴學習主動權,同時可啟動手風琴合作學習小組,為學生充分利用網上的資料完成學習任務提供有力條件;“”互聯網+”集體課適合10人以上伴奏、合奏等手風琴教學實踐,同時可穿插現代作品、古典等類型的音樂作品賞析教學活動,通過音樂軟件播放手風琴音樂作品,渲染藝術化的教學氣氛,有效培育學生的審美素養,還能用網絡音頻資料彌補一些作品的合奏缺陷,提高手風琴教學實踐質量。
(三)開發“互聯網+”教學課程
除立足多元化的手風琴教學視角引入網絡資源,拓充手風琴多元樂器、多元演奏形式、多元消費等方面的育人內容外,高師還需以學生核心素養良性發展為導向開發“互聯網+”課程,尤其要引入紅色文化,將《牧民歌唱毛主席》《東方紅》等紅色歌曲視為中國手風琴民族化教學的必要條件,用優秀的紅色歌曲感染學生,點燃學生愛國敬黨的熱情,調動學生手風琴學習積極性,能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轉化為發現、探索、創新手風琴音樂的動能,用學生的愛國之心驅動其學習實踐,優化高師學生道德修養,助其健全人格,通過學習掌握手風琴技能與知識助推中國手風琴藝術事業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師手風琴教學在“互聯網+”背景下要培育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這就需要推行多元化教學模式,踐行“多元分流、和諧共處”理念,利用互聯網改革傳統手風琴教學實踐活動,使高師手風琴教學思路更加多元、教學方法更加豐富、教學內容更加多樣,繼而在培育優秀手風琴教育工作者的同時推動我國手風琴藝術的普及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勞丹.基于“互聯網+”學前教育專業手風琴教學實踐研究[J].智庫時代,2018(07):200-201.
[2]王月亞,張鍇.互聯網時代高職英語信息化教學策略探究[J].文存閱刊,2021(04):133.
[3]李輝.“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文存閱刊,2021(10):80.
[4]王利亞,許多,等.“互聯網+”教學對人才培養的影響與效果評價——基于浙江高校財會專業的問卷調研[J].消費導刊,2021(09):107-108.
[5]王暉芳.手風琴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新課程研究(下旬),2021(03):133-134.
作者簡介:馬驪驪,副教授、碩導,主要研究方向為手風琴演奏和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為南京師范大學2021年度教改研究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名稱:高師手風琴教學的多元化特質研究,項目編號:2021NSDJG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