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虹聿

手機有成為“時尚消費品”的趨勢(圖/視覺中國)
德國政府近日向歐盟表示,在歐盟相關立法中,應該要求包括蘋果公司在內的智能手機生產商,為手機和其他電子設備提供為期7年的軟件升級服務,以及為期7年的硬件維修和零部件更換服務。另外,德國還支持歐盟委員會對廣大廠商提出要求:在其電子產品上標注能耗等級,以及預估的使用壽命,以方便消費者進行比較和選擇。
據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報道,歐盟正在針對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的售后服務制定法律,要求廠商為歐洲市場上銷售的手機提供5年的軟件升級、硬件維修和零部件更換服務,為平板電腦提供6年的相關服務。
相對于歐盟委員會推動的立法計劃,德國的要求顯得更加“激進”。德國聯邦經濟部官員表示,德國政府已經與歐盟委員會就這一問題進行了討論,希望歐盟能夠徹底改變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使用壽命過短的現狀。
據西班牙《五日報》報道,在歐盟國家中,德國在這方面還不是最“激進”的——今年4月,西班牙政府頒布了新的《國家消費者保護標準》,規定任何在西班牙境內銷售產品的手機和平板電腦廠商,都必須為其每款產品提供長達10年的維修服務,以及可供更換的零部件。
據《法蘭克福匯報》報道,無論歐盟委員會是否采納德國的意見,德國都會在國內推動相關立法。除了通過軟件更新和硬件維護來延長電子產品的使用壽命外,德國政府還要求廠商以合理的價格提供維修服務和零部件,并公示價格,而且不能隨著時間的推移提高價格(即變相促使消費者放棄維修,轉而購買新款產品)。另外,在德國境內銷售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廠商,將每一單維修業務所需的零部件送達維修站點的時間,不能超過5個工作日。德國政府希望各廠商的維修機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快修復并向用戶交付手機的速度。
2020年12月,歐洲議會全體會議通過了一項決議:針對電子產品的“維修權”立法,要求廠商明確手機和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的“可維修性”,同時強制廠商向消費者開放“維修權”,即允許消費者自行維修或者通過第三方服務企業和人員對產品進行維修。
德國和西班牙等國的積極作為,堅定了歐盟委員會的信心。它將在2022年底前完成相關立法工作,要求廠商在電子產品上或者其外包裝上向消費者提供清晰可見的標識,標明產品的預估使用壽命,以及可獲得有效維修服務的年限。
歐盟委員會表示,上述舉措意味著,在歐洲市場上銷售的電子產品將面臨更為“苛刻”的競爭環境——消費者可用于進行比較的信息增多了,除了產品的外觀和性能,還包括能耗和耐用程度。
《法蘭克福匯報》指出,為電冰箱和洗衣機等家電設備標注能耗等級,是業界的普遍做法,但手機等電子產品尚無此先例。對于廠商來說,這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雖然以德國為代表的歐盟國家要求延長手機等電子產品的使用壽命,但廠商普遍認為,上述要求過于苛刻。據《數字歐洲》報道,蘋果、谷歌和三星等公司均表示,在歐洲市場上將繼續執行3年的軟件安全更新和兩年的硬件維修服務標準。這些廠商還認為,為已經上市的機型準備電池和顯示屏等零部件就夠了,因為其他零部件,例如攝像頭和麥克風等,均很少發生故障。
歐盟和一眾廠商之間關于手機和平板電腦“應該使用多長時間”的“辯論”將持續一段時間。目前歐盟委員會正在研究“增加電子產品標簽上的內容”和電子產品的“最長使用壽命”等問題。
據德國《明鏡周刊》報道,歐盟針對延長電子產品使用壽命立法,對未來具有深遠影響,將產生多方面的積極作用。從消費者的角度看,這無疑是一場勝利。
根據歐盟最新的民意調查,有77%的用戶寧愿維修其電子產品,也不愿更換它們。同時,有79%的用戶認為,廠商有義務為電子設備提供維修以及零部件更換服務(在價格合理的前提下),以延長其使用壽命。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電子產品大有成為“時尚消費品”的趨勢,定期更新換代似乎已經成為消費者的一種“習慣”。但事實上,造成電子產品使用壽命過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售后維修服務缺失,零部件供應不足,或者相應的價格過于昂貴,迫使消費者養成了“損壞即換”的習慣。
從2018年到2019年,全球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出貨量出現下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消費者的“換機意愿”有所減弱。由于“旗艦”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售價越來越高,當它們發生故障時,消費者首先想到的是進行維修,而不是直接更換。
基于以上原因,歐盟委員會致力于幫助消費者解決電子產品“因過時而遭淘汰”的問題,增強其“可持續使用性”。
據英國《經濟學人》報道,歐盟針對手機“延壽”立法,是“循環經濟”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旨在兌現歐盟委員會的承諾——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
2020年底,歐盟要求其成員國簽署《ICT(信息與通信技術)行業綠色和數字化轉型宣言》。總計有26家在歐盟開展業務的公司加入了“歐洲綠色數字聯盟”,其中包括歐洲市場上主要的電信運營商和電子產品供應商。該聯盟旨在利用數字技術提升各個領域的能源利用率,包括通信、交通、農業和建筑業等。
歐盟委員會擔憂,通信領域能耗增加有悖于“歐洲綠色數字聯盟”的宗旨。據估算,ICT行業消耗的電能占全球總消耗量的5%—9%,排放的溫室氣體(GHG)占全球總排放量的2%。隨著5G通信網絡的普及,ICT行業的能耗將增加。如果不采取應對措施,那么到2040年,這些行業排放的溫室氣體將占全球總排放量的14%。
基于以上原因,歐盟計劃通過立法加強電子產品生產商和使用者的環保意識。這也是歐盟“循環經濟”計劃的一項重要內容。該計劃旨在增強產品的可重復使用性、可修復性以及硬件和軟件的可升級性,以免其過早被淘汰,延長其使用壽命。具體措施包括:要求廠商在設計和生產階段就考慮如何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在產品上或其外包裝上注明可修復性和耐用性信息,以供消費者進行比較和選擇;鼓勵消費者維修和再利用電子產品。
據歐盟委員會估算,如果能將歐盟國家所有智能手機的壽命延長一年,那么就能減少21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相當于近百萬輛汽車一年的排放量。
歐盟委員會還計劃對手機等電子設備的充電器采取新的監管措施,并考慮在歐盟范圍內實施電子產品回收計劃,回收舊手機、平板電腦和充電器。
歐盟的目標不只是電子產品。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弗蘭斯·蒂默曼斯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目前只有12%的二手資源能夠重回經濟體系,被再度利用。許多產品無法修理及重復使用。對于企業和消費者來說,產品的回收再利用有巨大的潛力可挖。通過立法,我們將用實際行動改變產品的制造和使用方式,并授權消費者為自己的利益和保護環境作出正確的選擇?!?/p>
歐盟環境保護協會修改了《生態設計指南》,增加了“可修復性”條款。除了電子產品,電池和車輛等也被納入監管框架?!渡鷳B設計指南》要求提高電池的回收利用率;各國政府修改有關報廢車輛的規定,提高車輛的回收利用率,并發展廢棄油料處理技術;采取措施減少產品外包裝的材料消耗,到2030年實現所有產品外包裝材料可回收重復使用;對建筑和車輛等使用的塑料的可回收成分提出強制性要求;等等。
歐盟委員會預計,到2030年,“循環經濟”將為歐盟GDP增長貢獻0.5個百分點,并創造約70萬個就業崗位。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