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森

“九一八”事變策劃者板垣征四郎
2021年是“九一八”事變90周年。從1931年到1945年的日本侵華戰爭,其開支堪稱天文數字——日本帝國的巨額軍費從何而來?韓國SBS制作的紀錄片《元之戰爭》,剖析了二戰中日本搜刮戰爭經費的模式:侵略軍控制殖民地,再由殖民地經濟“反哺”侵略軍。
20世紀30年代初的日本,奉行對外侵略“不擴大”的方針,這主要是因為日本政府財力不濟,難以支撐大規模侵略戰爭。然而,日本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以及作戰主任參謀石原莞爾,在日本陸軍少壯派的支持下于1931年策劃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日本侵華戰爭爆發。關東軍憑借武力強占中國東北,建立了傀儡政權偽滿洲國。
那么,日本如何獲取侵略行動所需的資金呢?關東軍的經費從何而來?《元之戰爭》指出,日本的戰爭經濟體系推行“以華制華”策略,其侵華財源就來自于中國。在這個過程中,日本財閥以及殖民地銀行發揮了關鍵作用。
1931年初,以三菱重工為首的日本財閥在日本國內召開“支持政府對中國開戰籌措軍費大會”。他們鼓吹:“值此日中即將開戰之際,全國有志之士都應籌措軍資,捐獻給政府,以盡國民之義務?!彼麄儾坏偪裆縿訃竦膽馉幥榫w,還以自身的資產作擔保,支持日本政府發行了8000萬日元的“軍事公債”。正是這些主戰的財閥,為日寇侵華提供了經濟支持和武器供應。
另外,日本財閥還是帝國政府“以華制華”經濟策略的參與者。從1931年起,他們的技術人員和情報人員以“學術交流”為幌子潛入中國,對各地的物產、民情進行調查,為日本侵略者實施經濟搜刮提供信息。
日本在其殖民地朝鮮半島開設有朝鮮銀行。該銀行在整個二戰中為日軍服務,戰后被撤銷。其部分日籍職員撤回日本本土,組建了日本債券信用銀行。多田井喜生曾在日本債券信用銀行擔任高級職員,對殖民地銀行在日本侵略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頗有研究。據他掌握的資料顯示:朝鮮銀行曾向日本關東軍提供大量資金。關東軍幾乎所有重大軍事行動,其背后都有朝鮮銀行的資金支持。日本侵略者甚至把朝鮮銀行稱為“事變銀行”。
為了更有效地控制殖民地的經濟,二戰中的日本通過殖民地銀行發行貨幣,稱之為“銀行券”,其功能與日元相當。日本本土的日元與殖民地的“銀行券”可等額兌換。正因為能自由發行貨幣,朝鮮銀行才具備了為日本侵略軍出資的能力。“銀行券”作為日本陸軍開支的后盾,其流通范圍從朝鮮半島擴展到中國東北。
二戰中任朝鮮銀行總裁的勝田主計的日記顯示,“九一八”事變后,日本關東軍高層頻頻到訪朝鮮銀行,征詢勝田主計等人對中國經濟形勢的意見?!?933年4月4日,鈴木貞一少校(日本陸軍部軍務局中國政策專家,對華強硬派)來晤;1934年12月6日,(偽)滿洲國軍政部最高顧問板垣少將(即‘九一八事變主謀板垣征四郎)來晤……”
勝田主計向這些軍官“推銷”自己幫日本政府打的如意算盤:以日元為基礎,把中國更多的地區拉入“大日本經濟圈”。勝田主計強調:應該由強勢貨幣(日元或殖民地“銀行券”)取代弱勢貨幣(中國貨幣)。
殖民地銀行的經濟侵略方針,與日本軍部侵略中國的方針不謀而合。有銀行撐腰的關東軍變本加厲,從偽滿洲國向中國內地滲透。
1935年6月,日本關東軍召開參謀會議。關東軍副參謀長板垣征四郎帶領田中隆吉中校等一眾參謀在會上表示:在軍事上滲透中國內地的時機尚未成熟。不過,軍事未動,經濟先行。應從中國北部、中部向南部漸次推進,在經濟上逐步控制中國,最終推翻國民黨政權。
在這次會議上,日本關東軍正式將中國華北地區列為滲透目標。1935年11月,日本軍方扶持漢奸成立傀儡政權“冀東防共自治政府”,開始在冀東地區發行并使用“銀行券”。
1936年初,日本帝國政府對于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舉棋不定。當時的情況是:前線部隊采取激進策略,殖民地銀行提供軍費。日本政府往往被迫以“事后追授執行權”的形式對軍事行動予以認可。有日本高級文官與要求增加軍費預算的軍部高層激烈爭吵。日本大藏?。ㄘ斦浚┥踔猎紤]從與關東軍勾結的殖民地銀行手中收回貨幣發行權。
1936年2月26日,“二二六”兵變爆發,日本陸軍少壯派殺死一批文官。從此,日本軍部推動帝國政府擴大侵略戰爭,將魔爪伸向整個亞洲。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

侵華戰爭中日本橫濱正金銀行駐奉天(今沈陽)分行
在日軍大舉侵略中國的同時,以將中國拉入“大日本經濟圈”為目標的“元之戰爭”也不斷擴大。據關東軍檔案顯示:東條英機于1937年下達了有關經濟戰爭的指令:對中國占領區的幣制和金融機構進行深度研究,并制定應對之策。
應侵華日軍之要求,殖民地銀行的職員跟隨日軍深入中國戰場。日軍占領某地,銀行便在當地開設辦事處。隨后,銀行職員以“銀行券”兌換當地的貨幣。令日軍始料不及的是,中國民眾對外幣的抵觸超乎想象,“銀行券”難以滲透地方經濟。于是,日軍決定另創新貨幣,以取代“銀行券”。日軍扶持的傀儡政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設立了“中國聯合準備銀行”,發行“中國聯合準備銀行券”(簡稱“聯銀券”)——為促使中國民眾使用該貨幣,日方特意在這種貨幣的名稱中加入了“中國”的字樣。
為了推廣“聯銀券”,日軍和傀儡政權采取強制手段,規定:不使用“聯銀券”的中國民眾,最高可判處無期徒刑;小麥粉、燃油等生活必需品,只能使用“聯銀券”購買;連鴉片(在當時的中國,吸食鴉片者甚多)也必須使用“聯銀券”購買。
當時日軍雖已占據華北,但采取的是“以點代面”的方式,如今的影視作品中描繪的“帶炮樓的日軍據點”,是當時情況的真實寫照。日軍據點周圍游擊戰頻發,戰爭呈現長期化的趨勢。如何籌集日益緊張的軍費,成了日軍的當務之急。于是,一個利用“聯銀券”彌補資金不足的計劃被炮制出來。
研究戰時殖民地銀行的多田井喜生表示,在他搜集的資料中,有一種特殊的表述:“通過與中國聯合準備銀行的往來借款合同籌措資金?!边@一表述暗藏日本搜刮殖民地經濟的關竅。
原來,之前殖民地銀行發行的“銀行券”,是與日本本土的日元掛鉤的。“銀行券”被日軍作為軍費,計入日本政府的“臨時軍事費”。殖民地民眾隨時可將手中的“銀行券”兌換成日元。但隨著戰爭持續“燒錢”,日本政府為籌集軍費增發貨幣,并發行大量國債,對國家經濟構成威脅,不可能再隨著殖民地增發“銀行券”在本土增發日元。
于是,侵華日軍炮制出所謂“往來借款合同”,讓傀儡銀行——“中國聯合準備銀行”與殖民地銀行簽訂這種合同,前者無限制發行“聯銀券”,后者承諾以其儲備的等額日元作擔保。但實際上,傀儡銀行無權從殖民地銀行提取日元,中國民眾手中的“聯銀券”也不能兌換成日元。
這樣一來,日本本土經濟就與殖民地經濟脫鉤。不用日本政府掏腰包,軍費就源源不斷地提供給了侵略軍。實質上,侵略軍控制殖民地,再由殖民地經濟“反哺”侵略軍。表面上看,日本本土欠殖民地的債越積越多,但只要殖民統治持續,這筆債就永遠不必還——日本通過對華經濟侵略實現了本國利益最大化。
在華北嘗到甜頭的日軍開始推廣這種模式。在“蒙疆地區”,日軍也發行了新幣“蒙疆聯銀券”——“元之戰爭”不斷擴大。
東條英機內閣作出決定:“大陸圣戰”(侵華戰爭)的軍費開支,全部以“往來借款”的方式由當地銀行籌措。日軍的這種“往來借款”業務,在中國華北由朝鮮銀行負責,在華中、華南由橫濱正金銀行負責。這種模式還被日本推廣到太平洋戰爭中——在東南亞設立南方開發銀行,供養東南亞的日本駐軍。
戰爭期間利用“往來借款”籌集軍費數額最大的,當屬橫濱正金銀行。據曾在侵占上海的日軍第13軍中任職的原田佐次郎的日記記載:有一段時間,經橫濱正金銀行與中國的傀儡銀行協商,竟然同意日本軍方設立造幣廠,自行印制“聯銀券”。
在當時中國日占區的傀儡銀行中,有很多從日本本土來的工作人員。原在橫濱正金銀行工作的小原正弘,于1939年被派至“中國聯合準備銀行”。他知道“往來借款”僅能應付一時,戰后將全部成為日本的負債,無異于千鈞重擔?!爱敃r大家都清楚,不知道能撐到什么時候。欠債會越來越多。一直這樣下去肯定會崩潰的,那是早晚的事。”
在中國境內幾乎所有日占區,市面上“聯銀券”泛濫,經濟陷入混亂。傀儡貨幣“聯銀券”發行得越多,價值就越低,最終形同廢紙。二戰末期,上海爆發惡性通貨膨脹,等額面值的貨幣,購買力只相當于1937年時的三萬分之一,老百姓連大米等基本生活必需品都買不起。一位當時在上海生活的老人對那時的情景記憶猶新:“日本人伙同汪偽政權發行鈔票,當時的物價一天漲3倍。有時老百姓也搞不清物價一天之內漲了多少。簡直沒法活下去,很多20歲左右的年輕人都餓死了?!?/p>
到戰爭后期,除了“聯銀券”,日軍還把東南亞地區的日偽貨幣帶到中國,稱之為“軍票”,散布至中國各地,進一步擾亂了經濟。
中國政府在暗中對抗日本的經濟侵略。小原正弘講述了殖民地貨幣體系的脆弱:在中國國民政府統治的地區,以及中國共產黨武裝控制的地區,都有其自己的貨幣。那些地方的金融和經濟秩序較好,為長期對抗日軍奠定了基礎。中國貨幣還反向滲透到日占區。在一些日占區,白天“聯銀券”在市面上流通;天一黑,就成了中國貨幣的天下?!霸谌哲娢淞旱米〉牡胤剑茇泿牛ā撱y券)還能維持使用。在稍偏遠的地區,傀儡貨幣幾乎一文不值。”
1945年3月,橫濱正金銀行高層向日本政府提交了有關中國各地經濟混亂情況的報告:通貨膨脹惡化,貨幣貶值的幅度已經超出正常的統計范圍。中國人全面拒絕使用法定(日偽)貨幣,經濟秩序已經崩潰!
據估算,從1937年到1945年,日軍軍費高達7559億日元,其中至少四成是利用“往來借款”的方式在中國境內籌集的。僅橫濱正金銀行通過“往來借款”籌集到的資金就超過2800億日元,這一金額相當于1937年日本政府財政預算的60倍。
多田井喜生表示:“日本根本沒有能力與像中國這樣的大國進行長期戰爭,它是靠‘往來借款機制,才把戰爭維持那么久?!毙≡氡硎荆骸败姺揭话l話,我們這些銀行職員只能言聽計從。這些所謂的‘往來借款,成了日本發動戰爭后無法抹去的痕跡。”
《元之戰爭》最后指出,日本侵華戰爭期間的最大“贏家”,正是最初鼓吹發動戰爭的日本財閥。
以三菱重工為例。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三菱重工就將軍事裝備源源不斷地出售給日本軍部,成為日軍的主要武器供應商。從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武藏”號,到最先進的零式戰斗機,再到各種重型、輕型坦克和步兵戰車,其軍火產品滲透日本陸海空三軍。日本侵華戰爭期間,三菱重工共生產各類飛機1.8萬架、各型坦克和裝甲車4650輛。
另外,為了支撐戰爭,解決國內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問題,日本東條英機內閣于1942年11月27日頒布《關于向國內移進華人勞工事項的決定》。日本各大財閥控制的土木建筑業、礦業、機械制造業等,紛紛向政府提出要求,輸入大量來自中國、朝鮮半島和東南亞國家的勞工,通過奴役亞洲各國人民攫取了大量財富。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