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玉
[摘? ? 要]隨著社會飛速發展的腳步,大批的農民工開始向城市進軍,導致農村留守兒童的大量誕生。本文主要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及教育策略進行闡述說明。經過實際的調研,可以發現,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會存在明顯的差異性,應當保證學校與家庭的相互配合,從而強化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創建兒童心理健康關愛體系,為留守兒童創建美好的童年生活。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農村留守兒童是當前社會所關注的主要問題。在當前城市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更多的農民開始走進城市打工,并且大部分屬于年輕人,家中的孩子正處于幼兒階段,因為戶口以及經濟的各個方面原因不得不與子女分開。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在不斷增多,依照國家政府部門所呈現的數據情況來看,截至2019年8月,我國農村就有697萬的留守兒童。不僅如此,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自身的心理健康也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
農村地區的兒童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學齡階段兒童所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各不相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大部分留守兒童所表現的明顯問題就是性格相對內向,并且留守兒童都是在和家中的爺爺奶奶居住,初中階段的留守兒童因為要到城市去上學,不得不遠離家鄉,或者處于無人監管的狀態。雖然在家時有爺爺奶奶監管,但是由于對子女的寵溺也會導致孩子性情改變,對家庭失去信任,并且就會心生疑惑,不愿意與他人之間進行友好的溝通交流。
2.攀比是人與生俱來的特質,尤其是在當前,不管是兒童還是成年人都會或多或少存在這樣的心理,起初的攀比都是物質上的攀比。留守兒童缺少物質,由此就會與其他同學進行對比,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導致孩子變得自卑敏感。這樣的情況難以改變,長此以往,就會形成嚴重的自卑心理,并且這樣的自卑心理并不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減少,反之,會變得越來越嚴重。
3.對于沒有家長監管的留守兒童來說極其容易受到欺負,并且受到欺負的孩子也十分的敏感,在長期受到壓迫的情形之下,很容易造成極端的心態。
4.留守兒童還經常會沉迷于網絡,缺少自制能力,缺少父母的監管,沉迷于網絡世界不能自拔,缺少明辨是非能力,養成惡習。
不同學齡階段的留守兒童在心理問題上的表現也各不相同。小學階段的學生自身存在明顯的依賴性,并且注意力也難以更好集中,情緒變化得十分快,在遇到挫折問題的時候只會想著放棄。主要表現的心理問題就是孤獨、內向、敏感;初中階段的孩子知識儲備能力在不斷提升,并且眼界也在不斷地拓寬。主要表現形式就是自卑、沖動等,這一階段的學生自控能力較差,并且存在明顯的暴力傾向。尤其是在與其他的學生進行對比的時候極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缺少自信心,主要的表現就是學習焦慮、人際交往自卑等。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因為留守為兒童本身就屬于一個特殊的群體,并且也極度缺少父母的關愛,如果學校以及社會不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注那么就會對幼兒的身心造成嚴重的影響。雖然說身體上的疼痛可以治療,但是學生心理上的問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如果學生的心理出現問題,就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由此可見,不管是學校還是社會都應當對留守兒童給予更多的關愛,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
(一)增強家校之間的聯系,提升對農村留守兒童家長的指導
家庭教育作為兒童成長的主要部分,家庭環境和父母的教育對兒童今后個人品格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由于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嚴重缺失,就需要教師和家長之間加強聯系,促進家校之間的溝通,從而共同幫助兒童解決生活上和心理上所面對的問題。但是在實際的家校聯系中,其重點還是放在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上。因此,教師應在家校聯系中,不僅要注重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聯系,還要引導父母關注兒童的心理和精神需求,提升服務的教育理念,提升父母對孩子教育的責任感,增強對父母及監護人的家庭教育知識培訓。同時,教師在與家庭建立聯系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摸底,建立完善的留守兒童資料,通過現代化的技術,加強學校與家長之間聯系的及時性,使家長能夠更加全面地掌握兒童成長情況。
(二)優化學校育人發展的教育環境
在當前留守兒童教育的階段,不管是對學校還是教師來說都應當時刻關注學生學習以及思想上的轉變,注重在教學中情感的融入,使學生找到集體的歸屬感,內心的情感得到有效釋放。還應與家長以及帶養人之間創建長久的聯系,共同關注孩子的成長,彰顯出學校與家庭教育之間的雙向教學作用。不僅如此,教師還應當全面提升自身的素養,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念。發揮出留守兒童的主體性以及積極性,改變以往單一的教育發展局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及學習欲望,鞏固教育的魅力。學校方方面面應當創建更加優秀的資源,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利益發展,從而為育人創建更加優質的發展環境。可以創建“留守兒童檔案冊”,使學校以及政府對留守兒童給予高度的重視。例如:班主任應當記錄好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聯系電話以及家庭成員的情況,加強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的定時溝通,強化情感溝通,從而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三)班主任和學生多進行溝通
農村留守兒童指的就是父母雙方不在家,孩子并不能與家長一同生活的兒童。當前留守兒童的現象十分常見,因為對于農村家庭來說收入并不算高,大部分的父母為了改善家庭的經濟狀況不得不外出打工來解決問題,從而導致孩子與家中的長輩或者親屬一同生活。由于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關愛,并且也經常受到家庭、學校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在心理上會產生嚴重的問題。因此,應當保證留守兒童健康人格的發展。所以說,班主任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才可以了解學生,和學生做朋友,走進學生的內心,了解學生的生活,進而使學生可以向班主任說出自己的想法,讓班主任明白學生的內心想什么以及發生什么樣的問題。從而使班主任通過一系列的方式解決學生心理上存在的問題,由此一來,不僅讓學生的心理問題得到解決,還可以讓班主任更加了解學生,學生也愿意和班主任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進一步解決了學生心理上存在的問題。
(四)借助心理教育,提升學生道德的標準
對于大部分的高中留守兒童來說,具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同時也需要得到外界的認可,如果教師沒有發現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便會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對其進行過度批評教育,如果過于嚴重就會對學生的內心造成極大的傷害,從而導致學生會產生逆反心理。由此可見,教師在進行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同時教師還應當在教育初期對學生進行簡單的交流,進一步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做到因材施教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并設計出合理的心理教育方案。舉例來說,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社會案例,進而使學生可以適應社會的環境。還應當讓學生明白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進而提升學生的責任感。除此之外,教師在平常的生活中還應當對學生的精神進行表揚,比如,拾金不昧,使學生可以明確地明白對錯,進而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并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得到順利開展。
總而言之,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需要社會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全面關愛留守兒童的發展。不能責怪留守兒童難以管教,也不能埋怨家長外出打工不管孩子。學校應當為留守兒童創建更加舒適和諧的發展環境,關愛學生,保證留守兒童的情緒健康、智力正常、人際交往達到標準。
參考文獻:
[1]張興利.不同學齡階段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比較研究[J].新課程(上),2019(11):236.
[2]嚴明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EB/OL].中國留守兒童教育網,2006.
[3]張靜.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對策思考[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9(1).
[4]陳昭君,徐凌忠,蓋若琰等.山東省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及干預效果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5,23(10).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