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玉,梁秀琴,閆清秀
1.內蒙古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內蒙古 010000; 2.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
健康行動過程取向模型(health action process approach,HAPA)是一個集階段、連續和雙階段社會認知模式為一體的綜合模型,它描述了健康行為的動機和意志的決定因素[1]。該模型認為人們的行為改變是分階段的,每個階段有不同的心理狀態,而這些不同的心理因素可以促進行為的改變,同時使人們保持已有的健康行為。近年來,國內外研究者將HAPA應用到醫學領域、體育領域中以促進人們的行為改變,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本研究就HAPA的基礎、框架及內涵在護理領域的應用進展及不足之處進行論述,以期為臨床護理提供理論依據。
HAPA是由心理學家Schwarzer 教授于1992年提出的[1],并基于Bandura[2]的“自我效能理論”提出了HAPA的理論框架[3](見圖1)。該模型結合了連續、階段和雙階段社會認知模型的特點[4]。認為人們對健康行為的接受、啟動和維持是一個結構化的過程,包括動機階段和意志階段[5]。動機階段是指個體認識到危害健康的行為而做出改變的意愿過程,又稱前意圖階段。在前意圖階段個體首先會有改變的動機,他是否制定了避免風險行為或采取健康行為的意圖,這取決于他對風險的認知、對結果的預期以及自我效能感[6]。個人對有害行為的感知驅使他們愿意做出改變,通過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并按照計劃做出行為改變,稱為意志階段。在意志階段個體進入自愿階段。他是否會從意圖轉變為行為并保持這種行為取決于他是否有一個切實可行的行動規劃,一個應對可能出現的潛在障礙的計劃以及維持行動的能力和應對行動的能力[7]。

圖1 健康行動過程取向模型框架圖
HAPA是一種健康行為改變模型,它將個體健康行為分為前意圖階段、意圖階段和行動階段。前意圖階段是指個體的意向沒有改變,影響個體變化的心理因素包括行動自我效能感、結果預期和風險感知。行動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實施新行為的感知能力。行動自我效能越高,產生意圖的機會就越多[1]。結果預期是指個體是否認為行為會帶來預期的變化,個體對結果的預期會影響意圖的實施。危險感知是指個體對威脅健康狀況因素的認知,這可能促使個體開始行為的改變。意向階段是指個體有改變的意愿但無實際行動,影響個體改變的心理因素包括維持自我效能和計劃。維持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維持新行為的能力和信心[3]。行動計劃指制定具體的計劃,說明何時、何地以及如何執行健康行為,行動計劃受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應對計劃是為在實施新行為過程中遇到的障礙而制定的策略。行動階段是指個體執行健康行為并能維持下去,主要心理學因素是恢復自我效能。恢復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實施新行為過程中遇到挫折或失敗后重新實施新行為的能力[8]。HAPA模型表明,個體實施新行為除了依賴于行動和應對計劃外,還依賴于對行為的堅持能力(維持自我效能感)和行為結束后的應對能力(恢復自我效能感)[3]。
在國外,健康行動過程取向模型已經應用于健康行為的多個領域。McCleary等[9]的調查研究表明,基于健康行動過程取向模型的試驗評估完善了心肌梗死后心臟康復完成情況的干預措施。Scheerman等[10]則將基于HAPA理論的手機應用程序用于使用固定矯態器具的青少年口腔健康行為和口腔衛生中,結果顯示通過使用基于HAPA理論的手機應用程序改善了青少年口腔健康行為和口腔衛生。Poppe等[11]將HAPA模型用于改善2型糖尿病的生活方式中,結果表明,基于HAPA模型的干預可以改變病人的不良行為。 Dobler等[12]則是將HAPA模式用于2型糖尿病病人出院隨訪中,結果表明基于HAPA 模式的干預能夠改善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情況和降低病人的負面情緒,促進病人的行為變化。Asgari等[13]將類風濕關節炎病人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常規治療組,每組100例,干預組接受基于HAPA理論基礎設計的護理干預,結果表明基于HAPA理論的干預有助于提高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藥物依從性。Aliabad等[14]將基于HAPA 的干預以及家庭支持用于冠心病病人心臟康復中,結果顯示給予基于 HAPA 的干預以及家庭支持提高了干預組中 HAPA 構建、家庭支持的分數和康復出院后維持身體活動和冠心病鍛煉的能力。
在國內HAPA 模型已經應用于指導許多健康領域的行為方面。李結枝等[15]選取148例牙髓病病人,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給予常規口腔治療和健康指導,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運用HAPA理論進行護理管理,結果顯示基于HAPA理論的護理管理提高了牙體牙髓病病人的治療依從性及咀嚼功能,從而提高了護理滿意度。黃志萍等[16]對符合標準的98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病人給予基于HAPA模式的漸進式抗阻訓練,結果表明,以HAPA為基礎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病人進行漸進式阻力訓練,不僅能促進病人改變不良行為,還能提高病人的運動耐力,從而提高病人的自我效能感。陳瑭琳[17]將200例接受化療的婦科腫瘤病人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每組100例,對照組選取常規護理方法,干預組采用基于HAPA理論的護理措施。結果表明基于HAPA理論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可以顯著提高病人的疾病認知和自我效能感,改善焦慮抑郁癥狀,從而實現增強病人治療效果的目標。李維欣等[18]以116例弱視患兒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每組58例,結果顯示,采用HAPA的綜合護理干預后的患兒無論是在雙眼調節功能、治療積極性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胡培娟等[19]在 HAPA模型的指導下制定腦梗死后上肢痙攣性偏癱病人護理措施,結果顯示,以HAPA模型的菜單式護理干預不僅增強了病人的健康行為,而且病人康復鍛煉的依從性也得到較大提高。姜偉等[20]以HAPA理論為指導對糖尿病病人進行研究后,基于HAPA理論的干預可以喚醒糖尿病病人對于疾病的認識,提高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管理行為,減輕了病人心理痛苦感。
HAPA模型被認為是一個明確的標識信念下的廣泛健康行為,它可以概念化為一個階段模型,它將個體健康行為分為前意圖階段、意圖階段和行動階段,制定了意圖和行為之間的意志過程,彌補了意圖和行為之間的空白,有利于行為意圖向實際行動的轉化。HAPA模型在國內外均已被醫護人員應用到指導病人的個人行為,并且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在HAPA模型使用的過程中存在著主要側重于對個體自身行為的調節,較少從整體的視角去討論社會環境因素對個體健康行為改變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護理研究中應該考慮社會環境因素對個人健康行為改變的影響。此外,HAPA模型主要應用在住院病人的行為改變中,在健康人群的行為改變中應用較少,如何擴大該模型的應用人群,推動其在指導人群健康生活行為養成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價值,值得研究者繼續去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