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濤

紀錄片《黃河人家》于2020年12月由國家廣電總局立項拍攝,是一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精神的紀錄片。該片由國家廣電總局協調指導,沿黃九省聯合拍攝,河南臺統籌制作?!饵S河人家》屬于社會現實類紀錄片,在各類型紀錄片中,社會現實題材的作品一直“不好做”,尤其是關于黃河這個宏大的主題。
故事選擇:
在普通家庭中尋找不普通
《黃河人家》創作之初最大的難題,就是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家庭故事,才能全面展現新時代黃河發生的巨變。從源頭到入??冢艂€省份,到底應該怎么選?每個省都選一個?要不要考慮多民族融合發展?生態環保是不是拍攝重點?梳理下來,節目組發現要表達的內容是如此紛繁復雜。當時,節目組在家庭故事的選擇上確定兩點:一是正在發生的家庭故事,且這個故事在半年之內有個結果;二是這個家庭故事必須要有時代發展作為支撐,節目組希望用“小家庭”反映“大時代”。
前期調研從2020年6月開始,五千多公里的行程,節目組尋找的家庭故事也慢慢成型。青海省曲麻萊縣,4600米的海拔讓人難以接近這一黃河源頭,然而流動的河水造就了倔強的生命。27歲的藏族小伙兒青梅為了擺脫貧困,決心遠離牧區到縣城學習裁縫手藝,計劃開一家服裝店,那么他能不能在國家扶貧政策的加持下實現自己的愿望?這個故事的背景是脫貧攻堅這一宏大主題。黃河入海口的山東省,伴河而居的灘區群眾,將在今年搬入由國家建設的新村,他們將以新村為新的出發點,開啟新的生活。這個故事的背景是國家實施的黃河灘區移民遷建工程。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關于黃河上游生態修復、黃河文化傳承,中游泥沙治理,下游黃河安瀾等宏大主題,節目組將其植入一戶戶家庭的生活變化中,通過家庭生活的改變來折射時代的變化。
當節目組親眼見證了黃河兩岸的巨大變化時,發現所有重大歷史時刻都會映射在家庭生活里。只要節目把家庭故事講好,自然而然就會帶出時代的變遷。節目通過截取家庭的發展變化過程,把前景里的普通人、平凡事,與蘊涵其中的宏大歷史背景有機相連,從而全景展現新時代黃河流域發生的改變。
結構確定:
在微小家庭里嵌入宏大主題
《黃河人家》最早確定的結構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谷雨、小暑、秋分、冬至為主題,共五集,每集以五十分鐘的篇幅講述兩個家庭故事。選擇節氣為主題有兩個原因:一是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主要反映的是以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氣候;二是想以節氣為時間坐標,展現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的發展變化。更重要的是,在同樣大環境下,將兩個家庭不同人物的命運疊加起來,不僅會加快敘事節奏,也會有更加深刻的現實意義。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7月節目才開始拍攝,已經錯過了三個重要節氣,只能將節氣后延。拍攝期間,因為部分地區突發疫情,難以在準確的時間節點進行拍攝,所以,拍攝一直時斷時續。我們同時發現,按照之前的設想,將兩個故事放在一起剪輯,雖然加快了敘事節奏,地域特色明顯,但是主題總是不夠突出。
改變的契機源自國家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馬黎的一次調研。今年3月,馬黎司長就《黃河人家》的創作,專程到鄭州召開主創人員座談會。會上,她提出一集聚焦一個家庭,講好一個故事,表現一個主題,把宏大的主題嵌入微小的家庭生活里。這“三個一”為節目創作提供了新方向。節目組重新調整紀錄片的整體布局,最終形成8集每集25分鐘的結構,分別以《遠方》《水土》《安瀾》《納新》《共生》《守護》《新生》《家園》為題,講述黃河沿岸九個省份十個家庭故事。這樣一來,紀錄片的主題更加突出,家庭故事也更具可視性。
風格統一:
建構真實、立體的家庭故事
《黃河人家》是一部在國家廣電總局指導下,河南臺與其他省電視臺聯合制作的紀錄片。如何讓這些故事保持相同的水準?拍攝之初,我們和兄弟臺確定了兩個必拍點:一是家庭和黃河的關系;二是家庭生活“百科全書”般的展現。
《黃河人家》是中國家庭生活的一個切面,在家長里短中,隱藏著他們與黃河自然相處的故事。以第四集《納新》為例,全片都用密集信息呈現漁民葉倩文與黃河的關系,包括漁獲的多少、父親的遷徙、春節的歸鄉、開海的祭拜。這種質樸的漁民生活,對于很多人來說,是一種“奇觀”,但真正打動觀眾的是這些“奇觀”背后,葉倩文夫妻兩人的創業歷程和他們與黃河的水乳交融。
第二就是家庭生活如“百科全書”般的日常展現。在《安瀾》一集里,主要拍攝三代河工張飛的家庭故事,呈現了張飛的生活日常、起居飲食、家庭關系,還有因為工作和兒子產生的微妙情感。正是高濃度的信息量,讓觀眾感受到張飛這個家庭70多年的演變歷程,背后其實就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治理黃河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
此外,節目盡量避免主人公采訪場景,而是讓他們與歷史或現實場景相融合,通過場景來推動敘事。同時,節目在畫面上注重美學表達,怎么美怎么拍,與敘事場景有機結合。
(作者系《黃河人家》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