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智,彭榮勝
(信陽師范學院旅游學院 河南 信陽 464000)
農村人口就地城鎮化是促進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是實現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路徑。中國地域遼闊,各地資源稟賦差異大,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高低不同,就地城鎮化的模式也各不相同。因而,探索具有區域適應性的就地城鎮化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鑒于此,文章選取中部地區湖北省M市G 村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走訪調查,總結分析其就地城鎮化的方式方法及其成效,以期能為其他類似地區的城鎮化道路提供有價值的借鑒與參考。
G 村位于湖北省M市,距離市區23.0 km,位于某4A 級旅游景區內部,臨近高速支線出口和旅游街道,交通便利通達。該村占地面積約為6.49 km2,山地面積約5.53 km2,耕地面積約為0.23 km2,下轄5 個村民小組,共116 戶、501 人。
G 村就業結構、產業結構和收入結構聯系緊密,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產業結構轉型。城鎮化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為二三產業的發展提供基礎條件[1]。2014 年以前,G 村以茶產業種植和旅游業發展為主。2014 年至今,旅游業、商務服務業、建筑業、工業、農業等共同構成了G 村產業結構,以二三產業為主,農業與旅游、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
二是就業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帶動農民就業結構優化,越來越多農民愿意“留下來”。與2014 年相比,2020 年G 村農民外出就業比例和從事農業生產比例分別下降71%、53.9%,本地就業增長81.5%。
三是收入結構調整。農民主要收入從財產性收入轉變為工資性收入。人均工資性收入和人均生產經營性收入相較過去比例有所上升,人均財產性收入與人均轉移性收入有所下降。由此說明,目前G 村農民更多以勞動所得為主、社會保障等一次性收入為輔。
從人口數量上看,2014 年G 村戶籍人口493 人,常住人口491 人;2020 年G 村戶籍人口501 人,常住人口609 人。從數據可看出,2020 年G 村常住人口比2014 年提升近24%,且常住人口大于戶籍人口,人口出現凈流入。從年齡分布上看,20~60 歲占比近60%,其中20~40 歲占比31.1%。從圖1 可以看出,人口結構總體呈現衰退特征,20 歲以下與60 歲以上人口數量相近,戶籍人口再生產趨勢較為穩定,增長較緩慢。
G 村以就地推進農民職業非農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生活方式市民化、思想觀念現代化為目標[2],進一步優化醫療、教育、住房、交通、休閑等公共服務和設施,使農民生活品質得到提升。
一是基本公共服務全面改善。開設暑期“希望家園”,組建聯合大學,專門為本村兒童開辦公益課堂,提供教育服務。關心關愛留守婦女,為全村女性開展健康體檢,進行“兩癌”篩查。為本村老人提供高血壓測量、健康登記、上門探訪等醫療健康保障服務。推動平安農村建設,推出智慧警務、“路長制”等惠民服務,保障轄區內社會穩定。
二是基礎公共設施提檔升級。村內設有ATM機,5 km 范圍內有兩家銀行機構,方便農民辦理金融業務。開通城鄉旅游專線,配套建設加油站、停車場、旅游廁所、旅游驛站等設施。大型商超、中小商店及其他百貨雜鋪基本齊全,農民可享受快捷、便利的服務。積極落實綠化、亮化、美化、硬化“四化”工程,穩步推進接入污水管網、安裝路燈照明、沿街道路綠化、飲用水改造等工程。在村民集中區域新建閱覽室、健身房、廣場等娛樂休閑設施,為農民豐富日常生活提供場所,逐漸改變群眾娛樂生活方式。
三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G 村經常舉辦旅游發展、法制教育、價值觀宣講等活動,增強農民講法治、講誠信、講市場的現代觀念。積極倡導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統一為農民提供取暖電器,逐漸改變了當地用柴火取暖的習慣。
G 村就地城鎮化模式為“旅游業引導+村集體為主導+農民多方式參與”,實現了工農互促、商旅互通、農旅互補,推動農村現代化、集群化、生態化、城鎮化[3],調整農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水平、就業結構,引導資源、勞動力、產品流入市場,從思想轉變、勞動所得兩方面提高農民的話語權。
劉悅美等(2021)[4]將就地城鎮化的模式分為村莊內部力量推動型、鎮政府主導型、多元主體推動型、市場自主運作型。按此種劃分方式,G 村模式為村莊內部力量推動型,特點如下。一是調動農民積極性。農民在村內享有話語權,自愿積極發展產業。二是找準核心價值。明確旅游資源優勢,輻射其他產業,延伸產業鏈。三是形成利益聯結機制。村集體和農民分享收益,村集體收益用于村內建設,村集體和農民之間形成緊密的利益關系。
鄉村旅游包容性強,既可以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又可以為農民就地就業提供機會[5]。G 村依托旅游資源,全方位利用旅游資源。
一是優化發展環境。依托景區旅游特色和村內建筑特色,從景觀打造、硬件完善、管理服務、智慧旅游建設等方面,優化旅游業發展環境。
二是承接項目建設。借助旅游景區發展,村辦企業競標多個項目,完成公共服務提檔升級項目,繼續建設旅游和美麗鄉村試點項目。2020 年,G 村農民共參與200 余項工程建設。
三是拓展合作平臺。G 村與景區經營公司合作,幫農民度過行業寒冬。G 村與索道公司、賓館酒店、通信公司等合作,輸送勞動力40 余人,保障農民就業。
村集體發揮組織優勢,在旅游業引導下,處理政府與市場的不足,帶領農民探索就地城鎮化路徑。
一是找準角色定位。村集體扮演著投資者、協調者、銷售者3 種角色,依托優質旅游資源,創辦經營平臺、協調就業崗位、宣傳營銷特色等,打通G 村就地城鎮化的通道。
二是增加建設投入。2016 年至今,G 村以美麗鄉村建設、就地城鎮化等為標準,以“修舊如舊”為原則,連續多年修房、修路、改廁、改水等,推進城鄉公共服務供給均等化。
三是建立長效機制。G 村推進茶園養護、農民培訓、志愿服務等多項工作形成長效機制,實現環衛、廁衛、垃圾等工作定崗定人,討論決定項目資金、項目建設等涉及全村的事項。
一是向外輸出勞動力。村集體成立建筑勞務有限公司、旅游投資公司等村辦公司,引導閑置勞動力進入市場,為村民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提高村民工資性收入,實現勞動力資產化。同時,全村101 戶參與經營農家樂,充分利用閑置勞動力,提高經營性收入。
二是有效盤活閑置土地。成立茶葉合作社、旅游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以租賃、入股等方式參與城鎮化建設,流轉茶園、山林、荒地等給市場主體。
三是數據化經營。G 村建成M市首家智慧旅游平臺,大力發展農家樂線上預訂,通過分析訂單數據,及時調整經營策略。
村集體開展房屋和街道立面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環境衛生死角、培養農民文明健康生活習慣等專項工作,致力于讓農民過上更好的生活。
一是尊重農民意愿。選舉農民代表,為全體農民發聲。村集體在選聘公司管理人員、改造基礎設施、上線網絡平臺等涉及全村農民利益的決策過程中,充分尊重農民代表意見。
二是鼓勵農民經營。G 村不強制農民發展產業經濟,鼓勵農民自主改造房屋、提升硬件設施、優化居住環境、提高服務水平、加入旅游專業合作社。
三是選用農民能人。注重挖掘村內能人,鼓勵其創業或成立公司,通過吸納貧困戶小額信貸入股,使每戶年均分紅約5 000 元。在組織領導、幫扶機制、流轉茶園等環節,均有能人參與。
旅游景區內的農村更適合旅游驅動下的就地城鎮化模式,這種模式有利于提高農村的承載力和優化農村的空間結構。就地城鎮化模式下,小農戶是核心,產業是基礎,宣傳是渠道。發展就地城鎮化,除對標城鎮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外,還要關注小農戶、產業發展和產品宣傳等方面。
小農戶數量多、占比大、關注度少,思維方式、生存環境、教育環境等不同于市民,抓住機遇的能力相對較弱。小農戶是傳承農耕文明的主角。為避免小農戶在現代化、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失語,要尊重其主觀意愿,聚集小農戶,創造發展平臺。
產業支撐是發展就地城鎮化的基礎條件。除旅游業外,就地城鎮化進程中還有生態農業、文化產業、工業等產業值得依賴。無論借助何種產業,都應根據實際情況,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注重歷史文化傳承[6],延長產業鏈,吸引農民“就地上樓”和返鄉創業。
中國農村數量多,但能被大眾熟悉的農村僅為少數。就地城鎮化需要有產業、有基礎、有成效,更要讓大眾和資本“看見”。無論是政府主導型、企業主導型、農民主導型,還是政企主導型,各種城鎮化發展方式后期均需要得到市場青睞。要不斷發展經濟,提高農民收益,提高就地城鎮化率,保留農村的“煙火氣”,凝聚農民的“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