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周龍
摘要:目前,雙減政策正在教育領域當中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在雙減政策推動下,作業量和作業完成時間作為關注點。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求教師在英語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應該在明確學生英語作業現狀的基礎上,減輕學生的作業壓力,創新對應策略并積極實施。讓作業的設計得到完善和優化,達到理想中最佳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雙減”;小學英語;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前言:作業是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形式。但在傳統教學當中,教師為學生預留的作業壓力是比較繁重的,這樣無論是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還是學生心理健康都十分不利。所以,在現階段課程教學開展中,教師應該積極的改變這樣的情況,對作業設計進行優化,讓增效減負在英語教學當中得到實現。
一、雙減政策背景分析
目前,雙減政策正在教育領域當中大力的進行推動[1]。所謂的雙減政策主要包含兩個方面,那就是應該減輕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課外輔導和作業完成的壓力。因此,在現階段,小學教師在英語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應該積極的迎合時代發展,在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將作業形式的轉變作為契機,結合小學英語學科特點以及學生的學習情況,推動雙減政策在英語課程教學當中的有效落實。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能夠減少對于完成作業的抵觸心理,并且能夠達到良好的鞏固效果。
二、“雙減”政策下學生英語作業現狀分析
(一)積極面
雙減政策的實施對于教師教學的開展將會產生非常重要的指向作用[2]。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教師除了在研究在英語課堂的高效構建外,還會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置在作業的設計上,對作業設計進行完善和優化,將原本的題海戰術類的作業逐漸的轉變成多項式的作業。這樣就能夠為雙減政策的實施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真正的展現出雙減政策的指向性和引導性,讓作業設計的效果和質量得到不斷的提高。
(二)消極面
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雖然很多教師在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都將關注點放置在作業的完善設計上。但在開展作業設計的工作中依舊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和困難。比如,在設計的過程當中,教師在教學內容設計方面比較淺顯,設計方式缺乏靈活性,對于雙減政策的理解比較淺顯,無法真正在作業設計的過程當中對雙減進行凸顯。
三、“雙減”政策下學生英語作業實施對策研究
(一)任務型作業的設計
在英語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教師首先就可以對任務型作業類型積極的進行布置[3]。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更好的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在作業完成的過程當中目的和方向更加明確。這樣可以讓學生在作業完成的過程當中提高自信心和成就感,讓良好的教育效果得到真正的達成。
(二)趣味型作業的設計
在學生英語學習的過程當中,趣味性的體驗是非常重要的[4]。所以,在現階段,教師在作業布置時也應該始終秉持著趣味性的原則。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作業完成當中可以展現出積極性和主動性,帶動學生在英語作業完成的過程當中有更加多元化的收獲。
(三)合作型作業的設計
現階段,新課標要求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倡導于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構建。因此,作業作為教學活動的延伸,教師應該布置多些合作類型的作業,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達到良好的作業布置效果,讓學生的完成體驗得到進一步的深化,還會促使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增進彼此之間的友誼。
(四)調查型作業的設計
為了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和綜合素質,教師在英語教學開展的過程中積極設計和布置多些調查類型的作業,引導學生先用英語對所要調查的內容進行設計,然后借助英語詞典將調查的內容翻譯成英語,接著調查問卷實時全程進行英語對話,最后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通過這樣的方式不但能引導學生在遇到不懂單詞的過程中要學會借助英語字典進行查找,提高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還讓學生在理論結合實踐當中更好的獲取到知識和技能。
(五)分層型作業的設計
俗話說:“A thousand men. A thousand Hamlett.”每個學生的能力都是不同的,都是獨特的。在英語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教師會發現不同的學生的英語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在作業布置中更應該真正的做到有的放矢的對學生進行層次的劃分,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讓良好的課程教育成效得到真正的展現。
(六)動手型作業的設計
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斯說:“教學生任何科目決不是對學生灌輸固定知識,而是啟發學生主動地去獲取和組織知識。教師不能把學生教成一個活動書柜,而是教學生如何思維。”在開展英語教學時,教師除了以上幾種作業類型之外,可以多布置些動手型作業。這樣不僅符合學生的天性,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當中對知識點更好地進行鞏固,還更好地鍛煉了學生的思維。
例如,教師授完《last weekend》這課后,布置英語手抄報的作業將《My last weekend.》為主題,引導學生對英語手抄報進行制作。圖片、英語單詞、英語段落等,來以連環畫呈現出上個周末自己做的事情,并可以借助過去式的簡短英語話語進行介紹,讓學生根據自己心中所想填入自己喜愛的圖畫和色彩,讓完成作業變為一項精美藝術品,讓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享受到快樂。在后續,教師就讓學生對自己的成果進行展示,對于一些完成得比較精彩的作業可以張貼在教室展示墻上,甚至還可以拍照上傳到班級微信群或者學校公眾號等媒體進行大力宣傳,讓學生能夠產生自信和成就感,進而激勵更多的學生完成作業。以此,不斷提升教學效果和作業完成的質量,使得學生在作業完成中擁有更加多元的收獲,使得理想的課程教學效果得到持續的增強。
結論:總之,在小學階段的英語課程教學當中,立足雙減政策,對作業設計進行完善和優化是非常重要的,盡可能多設計任務型作業、趣味型作業、合作型作業、調查型作業、分層型作業、動手型作業等類型的作業,使得學生的學習成效得以提高。這樣就能夠真正的在雙減政策下讓作業設計的形式和方法得到優化和完善,提高學生的作業完成質量和效率,讓學生在作業完成的過程當中有更多的收獲,使學生的學習成效得以最大化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陸瑞迪. 小學英語課外作業的設計與優化實踐[J]. 小學生(下旬刊),2021,(11):39.
[2]林艾. 開放式作業設計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 小學生(中旬刊),2021,(11):71.
[3]賀麗枝. 優化小學英語課后作業的方法[J]. 教師博覽,2021,(30):56-57.
[4]李磊,萬里虹. “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序列化作業設計策略[J]. 小學教學設計,2021,(3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