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鶴峰縣的儺文化孑遺——儺愿戲,被稱之為人文學科稀世的“活化石”。隨著儺戲的不斷萎縮、消亡,雖入選了國家級的非遺項目,但是對于儺戲的保護與傳承研究迫在眉睫。現存的研究,大多都是對恩施或者是鶴峰儺戲的整體研究,并未對滿堂音中的儺進行詳細的介紹與研究。本文通過對鶴峰縣滿堂音中儺的田野調查,用人類學、音樂學、民族學等的研究方法,對其中儺的成分進行分析,為滿堂音中儺的保護傳承工作提供一定理論上的指導與幫助。
關鍵詞:鶴峰縣;滿堂音;儺;保護傳承
一、鶴峰滿堂音概述
“鶴峰滿堂音”是一種具有數百年歷史、流傳于鶴峰縣方圓不足百里的稀有曲種,被譽為“湖北曲藝藝術孤品”。(1)鶴峰縣五里鄉的滿堂音,又名琵琶板,用一種由藝人自制的“土琵琶”而著稱。是當地柳子戲、皮影戲藝人唱的一種很特別的皮影戲聲腔,后來逐漸脫離皮影戲,演變成為以真人演唱為主的曲藝藝術。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滿堂音被縣內音樂工作者發現,但當時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沒能夠及時的進行采錄。滿堂音在2006年9月入選了鶴峰縣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于當年11月入選了第一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于2007年入選了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滿堂音中“儺”的表演形式及演變
儺戲最早產生于先秦時期,由于人們對于大自然的理解有限,無法解釋自然界的一些現象,從而信仰鬼神成為人們的精神寄托。土家族地區是儺戲保存最為完整與豐富的地區,其中以恩施的儺戲為代表。恩施的儺戲大都可以分為三類:恩施石窯儺愿戲、恩施三岔還壇神和鶴峰儺愿戲,這些形式大都隨著時間的變遷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傳統的滿堂音與其他的儺戲類似以還愿為主,大都是真實的歷史故事改編而成,其表演形式相對固定,唱腔上吸收了鶴峰的柳子戲以及儺愿戲形成自身獨特的唱腔。現如今的滿堂音在民間的功能除還愿外還具有一定的娛樂性質,除了傳統的演出外還新編了許多與當地的觀眾、環境、風俗習慣等為素材的曲目進行表演,使得其更加的貼近群眾,也深得觀眾們的喜愛。
自發展后的滿堂音,其表現形式也發生了變化。最初的滿堂音中儺的表演方式為最少三個人就可以完成正常表演,依托皮影戲,運用土鈸、土鑼以及土琵琶、嗩吶等進行表演。其表演中運用了滿堂音在歷史過程中不斷吸收別的戲曲種類而形成的獨特唱腔“真嗓吐字,假嗓甩腔”。表演的曲目多為規整的七字句或是五字句。其調式旋律以五聲音階為主,是典型的中國民族調式。語言大都采用土家語,運用古老的曲牌進行演唱。
現在滿堂音儺的表演方式可以分為傳統的滿堂音以及表演式的滿堂音。傳統的滿堂音與最初的表演方式類似,大都以人們還愿或家中的紅白喜事為主,其中以白事以及主人還愿為最主要的舞臺,表演形式依舊運用傳統樂器以及傳統曲牌調式。表演式的滿堂音通常為商業表演抑或為各種慶祝活動以及傳統音樂比賽,這種表演形式是從傳統的表演形式逐步演變而來,其不再限制是否在“堂屋”或場壩等地方進行表演,更多的是根據觀眾或社會的需求進行選擇。表演的內容也不盡相同,從古老的曲牌以及調式逐漸演變成為根據新的環境以及觀眾需求而改編的新曲目,演唱方式也從原有的方式變化為更能夠貼近群眾的演唱方式。
三、滿堂音中“儺”的保護與傳承
鶴峰的儺愿戲自開壇啟教傳承至今至少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鶴峰約有25個儺壇,現在僅存了清湖和鐵爐兩個儺戲團。雖然國家與政府為了儺文化的保護籌資為其添置演出設備等,但是由于恩施地理位置靠近中原,受到漢化程度較深,原本擁有的儺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更替較多,導致儺戲留存活動范圍減少,使得儺愿戲的傳承依舊是舉步維艱。
第一,滿堂音中儺戲在傳承的過程中也一直沿用著老一輩的“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傳承。受到地域的限制,狹小的活動范圍也限制的其傳承。這樣“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使得在傳承過程中,雖然保留了最原始的曲目特色,但由于沒有系統性的對原有的傳統曲譜進行記錄以至于后續傳承過程中曲譜以及曲牌等的遺失,以至于經過漫長的傳承后,曲目中的音高、節拍、節奏等,會發生一定的變化。
第二,近年來根據國家文化部的文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為“經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認定的,承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傳承保護責任,具有公認的代表性、權威性與影響力的傳承人”(2),但由于老一輩傳承人的相繼去世,年輕一輩大都不愿從事與民俗活動相關的工作,從而導致年輕一輩的傳承人缺失,后繼的傳承人數量稀少,也是其難以傳承的原因之一。
第三,隨著社會的進步,娛樂項目不斷豐富,人們對于傳統音樂的需求逐漸減少。社會的進步也帶來知識的進步,對于傳統的宗教、鬼神崇拜逐漸淡化,人們不再完全依賴于傳統的儺戲進行還愿抑或是紅白喜事的節目,對于滿堂音的需求變少。
第四,政府雖然對于傳承來說屬于一種外部的因素,但是滿堂音的儺戲也需要在政府的推動下進行傳播與發展。政府對于這種傳統藝術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了其傳承的范圍與力度。傳承人們需要通過自身的表演以及活動才能獲得耐以生存的資金,僅僅靠群眾的需求以及傳統的傳承,不足以滿足傳承人對這種傳統藝術進行擴大化傳播的需求,資金的缺失以及政策的支持也是現如今面臨的傳承難的問題之一。
針對以上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幾點解決方法:
第一,在現有的基礎上,將口傳心授的曲目用正規曲譜進行記錄。提高學習者、年輕一輩的音樂素養,學習基本樂理以及音符等,讓傳承人在保有原有傳統特色的同時,能夠更完整的將曲目按照原有的表演形式進行傳承以及表演。讓滿堂音的“儺戲”不再僅僅依賴于“口傳心授”的方式,運用更加科學的方法進行傳承。
第二,恩施州作為旅游城市,在宣傳旅游的同時,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可以為旅游加分。社會為滿堂音的“儺戲”提供更多的表演機會以及舞臺,為表演者提供更好的福利保障,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年輕學習者來學習。有了更多的學習者,滿堂音的“儺戲”就有了更多的傳承希望。
第二,政府推出更多對民間音樂的保護措施,在與傳承人的協調中進行推廣與保護。保護滿堂音“儺戲”傳承人的基本利益,完善音樂版權制度。特別對于新創新的曲目或表演,提供資金的支持以及對主體傳承人進行保護。提倡傳統文化進校園,使得受眾的范圍擴大以保證傳承的力度以及范圍。
第三,將傳統與創新進行融合發展。滿堂音“儺戲”文化發展的情況下,其自身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由于生活方式以及生產勞動方式的改變人們的生存環境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在這種變化中,傳統的“儺戲”只有進行創新才能夠在現如今新的文化傳承場域進行傳承。所以現有傳承人除開需要對傳統的劇目進行收集整理傳播以外,還需要緊跟時事,對儺戲進行創新,只有這樣“與時俱進”的適應時代的變化,才能夠讓滿堂音的“儺戲”不斷傳承下去。
四、結束語
恩施土家族的音樂文化豐富而燦爛,人們在這片熱土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隨著時代的發展,恩施的傳統音樂文化也在不斷的發展。鶴峰縣滿堂音的“儺戲”是恩施州的優秀傳統文化,它在形成過程中吸收別的戲曲元素,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音樂特點。它從群眾中產生也在歷史長河中服務于群眾。在發展過程中,它通過自己頑強的生命力,將傳統以及現實相結合,不斷的適應現如今的社會,創造出了越來越多的優秀作品。為了更好地保護它,無論是從環境、受眾抑或是政府層面,都需要為其提供更多的幫助,將這一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下去。
注釋:
① 劉蘇.民族學視角下的鶴峰縣滿堂音研究[J].湖北民族學院,2015年
② 文化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2008年6月14日施行.
參考文獻:
[1]向國平,趙平國,陳鶴成.鶴峰儺愿戲[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1.
[2]崔在輝.“中國戲劇活化石”——恩施儺戲[J].湖北文史,2003(01):158-164.
[3]譚東.鶴峰儺戲文化形態概述[J].清江論壇,2010(01):6.
[4]高潔,陳宇京.論鄂西土家族儺戲藝術音樂文化的特征[J].作家,2011(24): 199-200.
[5]羅巧玲.土家族儺文化現狀解讀——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例[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9(04):13-17.
[6]葛政委.危機后儀式:鄂西土家族還愿儀式解讀[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0(04):1-4.
[7]劉蘇.民族學視角下的鶴峰縣滿堂音研究[D].湖北民族學院,2015.
[8]譚曉璐.在家鄉的泥土中[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