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清
摘要:隨著國家與社會對學前教育重視度的不斷提升,學前教育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與此同時,潛在的經營風險與漏洞也日益增多,因此對責任審計工作提出了迫切需求。文章以此為出發點展開研究,在闡述了學前教育責任審計工作的重要意義與價值之后,對其現存的問題與瓶頸進行了詳盡分析,進而提出了一系列改進的策略與措施。
關鍵詞:學前教育;責任審計;管理效能
一、學前教育責任審計工作的重要意義與價值
(一)優化資源配置,減輕資金負擔
學前教育機構開展系統性的責任審計工作,能有效優化其對各項資源的配置與管理,從而提高資源利用率,使有限的資金投入,能夠獲得最大的收益,降低機構的資金負擔。責任審計工作是助力于機構實現高效管理、有序運作的重要手段,此外,隨著學前教育機構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其所需購置的軟硬件設施日益增多,此時需要加強對固定資產及物資采購的有效管理,以避免設備重復購買、利用率低等問題的發生,因此對審計工作產生了迫切的需求。通過進行系統的審計,學前教育機構的資源管理與配置狀況更為清晰,既能有效杜絕資產流失、鋪張浪費等情況的發生,也能督促相關人員遵守財經法規和財務制度,預防經濟犯罪的發生。
(二)提升管理效率,保證教學質量
學前教育機構的可持續健康發展與自身的教育質量及社會的認可評價息息相關,只有全方位地保障和提升教學質量,才能贏得社會的廣泛贊譽和認可。在此過程中,責任審計工作為教學質量的提升發揮了保駕護航的作用,教育機構借助各種審計方法,可深入地了解自身的財務計劃及預算的執行決策狀況,知悉各項教育資金的管理使用情況,對基建及維修工程的預決算、辦學效益、經濟效益等有準確的認知和把控,從而全面掌握不同部門、不同環節的職能發揮情況,對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有充分認知,并依托審計建議而加以及時整改,機構的管理效率能夠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預防違法風險,促進機構穩定
審計工作的核心任務即在于“查錯糾弊”,學前教育機構開展責任審計工作,有助于加強對舞弊風險高、內部控制薄弱環節的監督管理,從而有效規避各種違規違紀與資金風險問題的發生,促進機構的治理完善、價值增加與目標實現。尤其在當前,社會對學前教育的重視度與日俱增,學前教育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對資金的需求不斷提高,融資渠道也日益增加,經濟活動日趨頻繁,一些人員乘職務之便謀取私利,嚴重違反財經法規的現象不斷增多,通過開展審計監督管理工作,可以及時發現違法亂紀、徇私舞弊等問題,從而盡早采取風險管控措施,助力于機構的良性運行。
二、學前教育管理發展下責任審計存在的問題與瓶頸
(一)責任審計工作態度淡然
學前教育機構審計工作的開展,離不開領導層對此的重視與支持,但在實際中由于審計工作很難為機構帶來眼前的、真實的利益,缺乏長遠戰略眼光的機構領導人即采取消極態度來看待責任審計工作,其開展責任審計工作過程中,缺乏足夠的經費、人才支持,也未將其與各項經濟活動加以聯系,由此則導致責任審計被邊緣化。總之,學前教育機構審計工作長期處于一種可有可無的尷尬的存在境地,機構領導層對審計工作的漠然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審計工作的高效開展。
(二)責任審計機制不健全
隨著國家和社會對學前教育的日益重視,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學前教育機構中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也日益成為其監督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責任審計的質量與效率關乎著經濟責任人的管理成效,也制約著學前教育機構的良性運營和健康發展,因此建構完善的責任審計體系成為學前教育機構管理中的重要事項之一。當前諸多學前教育機構都逐步設立了專門的責任審計部門,建構起系統化的責任審計體系,但由于種種原因,責任審計體系與機制尚不完善,很多都停于表面、流于形式,很難滿足新時期教育責任審計工作開展的具體要求。
(三)長期存在的問題難以在短期改觀
學前教育機構的責任審計,存在諸多歷史遺留下來的難以及時改觀的問題,如領導層對審計工作態度冷漠,導致審計建議得不到足夠的重視,整改質量較差;此外,對一些關鍵領域的審計缺乏長效機制,因此使一些潛在的風險長期存在,而審計業務類型過度集中于基礎業務層面,忽視了深層次的管理審計、效益審計,這都制約了學前教育機構開展審計工作的整體效果。
(四)審計工作著眼點與站位有待提高
責任審計工作不僅應著眼于具體的審計項目,更應高屋建瓴,從學前教育機構的可持續發展與價值增值高度,來推進各項審計工作的開展。具體而言應具備全局性與長遠性眼光,關注教育治理體系完善與治理能力的提升,以此來不斷促進審計理念的更新與方式方法的創新。但是當前學前教育責任審計的站位還較低,工作開展局限于一些個體性的領域,這樣的站位狀態會嚴重制約審計工作的創新突破與長遠發展。
三、學前教育管理發展下責任審計工作策略研究
(一)轉變傳統落后理念,強化領導層對審計的重視
在傳統的觀念認知中,學前教育機構領導人對責任審計的重視度并不高,究其原因,與多數領導人認為學前教育機構是非生產經營單位,因此進行內審的必要性不大有關,他們對責任審計工作持消極懈怠的態度,認為其可有可無,且還可能會對機構的財務部門工作形成束縛,引發審計與其他職能部門的矛盾。領導層對審計的負面認知,直接影響著學前教育機構責任審計工作的有效開展。因此,需要積極轉變領導層的滯后觀念,提高其對審計工作的重視。在實踐中,可通過多方舉措來加強意識層面的轉變。一方面,上級部門應加強對審計工作的宣傳教育,通過應用數字信息技術搭建培訓再教育平臺,借此加強對機構負責人、經濟責任審計人員的教育培訓,使他們清晰認識到審計工作對學前教育的重要作用與價值,使其對審計工作的不可替代性有充分了解。通過系統的宣傳培訓逐步改變學前教育相關負責人對審計工作的態度認知,使他們從內心深處意識到內審工作與部門管理、領導決策之間的相關關系,從而變“被動審計”為“主動審計”,為審計工作的開展創設良好的氛圍與條件。另一方面,上級部門在必要時可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專屬責任控制制度,以此來推進學前教育責任審計工作的制度化、體系化、規范化運行,同時配套出臺可操作性強、可執行力度大的獎懲制度,以此來監督和促進學前教育責任審計工作的開展,對違背相關規定、消極應對審計的人員給予懲罰,而對主動支持審計工作的負責人給予物質和精神層面的獎勵,從而促進學前教育審計工作向縱深方向發展。
(二)建構結構合理、工作高效的責任審計體系
審計工作的開展需要依托完善的審計組織體系才能進行,因此在國家相關法律規定的框架內,架構有序的責任審計體系,是學前教育機構開展審計活動的首要工作。一方面,應根據審計工作的需要,劃分不同的職能結構,設置相關的職責崗位,在此過程中應做到崗盡其責、分工明確,且確保業務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彼此制約。學前教育機構負責人成為第一責任人,審計工作各項事宜的開展在其直接領導下進行,審計人員也由機構管理層直接委派,以此構建具有獨立性的內部審計機構,保障內審監督工作的權威性和公正性。機構管理層應積極主動地為審計工作開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從經費、人員等多方面著手,為其提供幫助。另一方面,責任審計人員應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擁有會計、審計、經濟管理、法律、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背景,同時對學前教育機構各項業務活動流程有充分的了解,對內部控制制度有全方位的領悟和解讀,熟悉機構所有業務環節,進而可以進行有效的風險評估。在開展責任審計前要進行系統的、全面的審前調查,以全面了解審計項目相關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審計方案,明晰審計的重點、范圍及內容,審前調查的方法包括了訪談、觀察、調查、審核和分析程序等,審計人員應遴選最適宜的方法開展調查,在編制審計方案時要綜合考慮學前教育機構的風險評估狀況,以提高審計計劃和方案的針對性,在審計實施階段則應系統推進包括控制測試、獲取審計證據、編制工作底稿、作出審計評價等在內的各項工作程序,確保審計工作科學高效地進行。
(三)積極創新學前教育審計的理念與方法
審計工作的開展應與時俱進、因勢而新,不斷創新審計的理念與方法,以推動審計工作向縱深方向的不斷發展。學前教育機構的內審部門在日常工作中,應注重對審計工作價值與意義的宣傳,強化全體教職工的責任意識,以在機構內部營造積極良好的審計氛圍與環境。此外,要加強與機構其他部門之間的交互溝通,與其他部門保持良好的審計關系,彼此相互促進、互為助長,共同推進學前教育機構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在具體工作開展過程中,應培養自身終身學習的意識與習慣,不斷學習實踐先進的審計方式方法,如引入風險導向的內部審計模式,以風險識別為出發點,以風險管控與防范為目標開展審計工作,變“被動審計”“事后監督”為“主動審計”“事前管控”,將審計工作與機構的戰略發展結合在一起,以最大化地提升審計質量,促進機構價值增值。此外,應將審計的重點前移至風險評估階段,全方位評估被審計單位的經營風險及審計風險,尤其對于一些重點領域更要做到高效審計,以提前識別風險,及時化解規避。如學前教育機構的建設資金管理、人才經費使用管理、科研經費管理、固定資產和物資設備采購管理等,皆應是審計的重點領域,審計人員應對其給予高度的關注和重視。
(四)從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的高度來審視審計工作
教育責任審計對于教育體系的完善、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意義,它是推動教育改革、促進依法治校全面落實與實施的重要手段與方法。因此在開展學前教育責任審計工作時,首先需要對其在教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有清晰明確的認知,站在全局的角度開展審計工作,準確認知和解讀新時期教育審計的新目標和新任務。在此基礎上從強化和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的高度出發,不斷轉變落后的審計理念,創新審計方法,完善審計制度與機制,充分發揮審計工作的職能與效用,努力提升審計工作質量與效率,使其成為推動學前教育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新生力量。
參考文獻:
[1]閔亞玲.深化教育領域審計服務教育強省建設[J].審計月刊,2020(08):27-30.
[2]閔亞玲,張俊潔.大數據審計應用促學前教育健康發展[J].審計月刊,2019 (12):21-22.
[3]李宗彥.審計倫理判斷能力能否通過教育提高——基于審計教育國際化項目的實驗研究[J].審計研究,2014(03):60-67.
[4]馬文君.自營電商平臺海外食品供應鏈現狀及對策研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1,42(15):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