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河山 黎忠歡 唐茜銘 呂朝暉
(桂林理工大學旅游與風景園林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南嶺桂北地區是指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主要是包括桂林市、柳州市和柳州地區,這是一個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有鮮明民俗風情的地區,特別是瑤侗苗民族茶俗,據史料記載始于唐代,據史料記載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桂北民族油茶2008年入選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1年6月10日入選國務院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這是南嶺桂北美食油茶制作技藝首次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瑤侗苗少數民族寨民每天早餐都要“打油茶”,有的家庭甚至三餐離不開油茶。油茶原料均采自大瑤山基地選用清明、谷雨時節采摘的茶葉,在茶鍋內放少許豬油燒熱,放入姜、蒜及泡好的茶葉稍炒,隨即將其捶茸,捶好后,加水燒開熬至出味,用竹漏斗把茶水分別濾入碗中,撒入鹽、蔥花、香菜末、米花、脆果、排散等配料即成,有“一杯苦、二杯呷(澀)、三杯四杯好油茶”之說。非遺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民族智慧的象征、民族精神的載體,油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沉淀了民族當地百姓的深厚的文化記憶,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因此對油茶文化的弘揚傳播及開發創新非常有必要。通過對不同民族分布狀況、飲食類型、風味異同等特點進行田野調查,針對目前不同民族現有油茶產品開發體系和產業發展現狀進行研究,以評估其資源保護狀況和實現產業化應用發展的條件,結合旅游開發,對不同民族傳統油茶的口味及銷售模式創新運作的機制與途徑,提出美食旅游產業推向全國,向全國人民展示桂北油茶的文化內涵及其體驗旅游生命活力,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自身健康,追求養生。桂北民族油茶史料證實油茶史跨越了食物的物質屬性,人們從最初的解渴和充饑、果腹演變為當地民族禮儀制度的組成部分,油茶文化反映了民族精神,從解渴、果腹到養生族群符號習俗變遷,油茶顯示出同民族之間區別的一種文化界定。但油茶工藝構成主要原料還是茶葉、姜、蒜、蔥,配以各自獨特的制作工藝,“打”出來的油茶色澤金黃,香味縈繞,喝后更是提神醒腦,口內生津。油茶具有健胃消食、提神醒腦、驅寒祛濕、滋陰壯陽、強心解痙、保健抗癌、排毒美容、清腸減肥、延年益壽、預防疾病等保健功效。據統計關于油茶,僅恭城區域瑤族田野調查,2013年12月統計數據,全縣90歲以上老年人1025人,百歲以上老人33人。2014年,恭城瑤族獲得“恭城油茶·長壽密碼”“中國長壽之鄉”稱號,諧稱的“長壽文化”成為桂北恭城的新名片,油茶很好的保健功能讓人們把制作體驗到喝油茶看成養生的重要手段,喝油茶成為新一代健康飲食潮流。
隨著民族油茶風靡八桂,越來越多的游客前往桂北少數民族區域品嘗體驗油茶,帶動了油茶店逢勃發展,據了解,目前桂北區域市縣部分地區每條街上都有油茶店,不少上點規模餐館都會同時引入油茶作為餐品特色,帶動了人氣,帶動了所有油茶糕點小吃及菜品生產發展,給當地的群眾提供了就業創收機會,僅在恭城縣區油茶食品點心加工的從業人員就有600多人。除此之外,油茶的品牌效應,帶動了生姜、大蒜、茶葉等農副產業發展,據數據統計,2012年恭城縣區接待游客數量人數突破100多萬人次,實現社會旅游經濟收入達人民幣7.45億元。
桂北瑤侗苗民族油茶以獨具特色的風味而名聲遠揚,人們可以通過油茶文化了解民族飲食距今1000多年的歷史和傳統文化。瑤侗苗少數民族油茶不僅僅只是一種獨具特色地方小吃,它更是民族地區寨民們生生不息精神寄托和精神托付,它將各自民族地區的傳統風俗、社會生活和民族特色緊緊聯系在一起。經過1000多年的歷史傳承與弘揚沉淀,它的食法在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中的變化就是一種向往幸福的變化,其意義不僅僅是起初為了果腹、養身、保健,而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熱愛的情感表達。作為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油茶技藝,經過民族族民的世代相傳,沉淀了當地百姓的深厚的文化記憶,蘊含了豐富的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即為族群符號,是族群們尊老敬老、待客禮儀、婚姻禮俗、祭祖祭神等重要內容,是民族之間支系區別文化界定及一種美食文化和民族品牌。
隨著桂北油茶產業的發展,相關油茶的商品也層出不窮,而目前在全國流通的油茶產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濃縮油茶”版本,有粉狀、膏狀、液狀各種版本,工業化的生產,防腐劑的添加,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不知道工業生產化油茶的養生效果還保留幾分,便利與養生,能否兩全其美。我們一直在思考:創新油茶產業如何突破性解決濃縮方面的問題,如無鍋氣味,色澤不黃潤,原料更生態,養生更全面,喝著更健康,操作更方便,更省時,更省人工,政府機制如何解決技術扶持、設備扶持、原材料扶持;市場營銷方式如何選擇,靈活依市場特點合作方案,合作方式多元化,產品代理,實體餐飲加工廠等。創新油茶產業融合旅游開發就是指將民族特色油茶美食文化產業與旅游活動相結合,品嘗油茶美食養生消費,從而達到宣傳民族特色美食養生文化產品為主要內容,以游覽民族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輔助內容的特色鄉村旅游。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與價值開發,它不只是簡單的美食特色旅游,更是一種高層次的養生文化產業富民旅游。美食文化產業與旅游活動相結合,對于提升民族文化習俗經濟價值重大,促進旅游美食產業發展,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一定會形成鄉村振興富民旅游又一個開發熱潮。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并指出鄉村的產業與文化振興的重要地位。其終極目標是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數。鄉村旅游作為將產業與文化進行有機融合的形式,已經成為了一種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鄉民與外來游客幸福感的一個重要途徑。“食”作為旅游六要素之首,素來為游客們所關注。桂北區域政府出臺相關扶持當地產業的政策和方針,為特色美食油茶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還有科學技術方面的因素,油茶機和濃縮油茶技術的出現,從生產上提高了油茶的產出效率,也改善了油茶的攜帶性,不再局限于“現打現飲”的局面,使得消費者方面對油茶產生了更大的需求,實現產業振興。
南嶺桂北民族地區鄉土油茶飲食與養生旅游研究內容,以瑤侗苗民族油茶為例,跟隨旅游響譽全國走向世界的恭城瑤族油茶、三江侗族油茶、灌陽油茶、金秀瑤族油茶、龍脊苗侗油茶等風味各有所長,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歷史文化和經濟價值意義,通過風味對比,創新研發工藝優化技術模式,達到傳統有效產品示范推廣,為桂北民族油茶實現產業化生產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為下一步生產研發與銷售解決更多鄉村閑置勞動力,帶動就業,幫助貧困戶穩定脫貧并開發該區域獨特魅力鄉土油茶養生旅游,感受南嶺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振興美食油茶文化,推進休閑養生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