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葆華 馮 樂
(陜西服裝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2046)
21世紀以來,開放、休閑的旅游模式越來越受到認同,作為第三產業的旅游業,在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城市的緊張感與壓迫感下,人們對回歸田園生活愈發向往,于是鄉旅結合的戰略發展模式大規模興起。在鄉旅結合的戰略指導下,如何實現景觀與農業融合的設計,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帶動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收,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陳家坡會議舊址位于耀州區照金鎮北梁村,1933年8月14日,中共陜甘邊區特委、游擊隊總指揮部和陜甘邊革命委員會在陳家坡召開聯席會議,會議對陜甘邊革命形勢的發展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被譽為“陜甘邊革命斗爭史上的遵義會議”。近年來,北梁村以發展紅色旅游業為主業,以養殖業為副業,抓住了“紅色革命地”的名牌大力發展,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發展旅游業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實現了“大豐收”。陳家坡遺址主題公園作為北梁村的“招牌”,其景觀與農業融合的設計值得我們借鑒。
農旅的招牌打的就是農業生產模式,以農業生產為主,輔以景觀設計,打造出吸引人目光的田園布局模式,為鄉村帶來更大的經濟收益。由于園區所具有的農業本質,只有以農業為核心特色產業,才能在保證生態效益的前提下增大經濟效益的獲取。自由采摘、風景觀賞、生產體驗這些都可以作為鄉村旅游的新型消費方式,從而加深農旅結合,提高經濟效益。
鄉村多以展現生產性景觀為主,即展示傳統的農業生產過程,但正確的景觀設計不僅限于生產性景觀,還應該包括當地的文化氣息氛圍營造。陳家坡遺址作為紅色遺址,大力發展紅色旅游,找到自己的獨特賣點,比如當地獨有的“紅軍菜”。結合當地的風俗習慣、人文歷史等信息來展現風土人情,打造旅游業的吸引力,建設好人文景觀,而不是僅僅只停留在自然景觀布局上。同時,也可以將傳統的生產方式與現代化結合,打造反差的效果,提高吸引力。
農旅結合發展模式的核心,就是要打造出田園風的自然景觀。青山綠水與傳統農耕的結合是田園風的突出表現,要將二者作為旅游業的“門面”,進行大力的宣傳。人文景觀則是鄉土氣息的表現,傳統的工作方式、親切的鄉土方言、獨特的地方習俗等,都會為鄉土氣息增添不少,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旅游業的吸引力與競爭力。自然、人文景觀與農業的融合設計,會為鄉村增色不少。陳家坡遺址主題公園也是抓住了這一點,在重修陳家坡會議遺址館后,整個北梁村以紅色氣息的風土人情為賣點,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游玩。
雖然北梁村在大力發展紅色旅游這一方面做得很好,陳家坡遺址生態主題公園也成為了北梁村的名片,但這也帶來了一個較大的問題,就是景觀太過于單調與枯燥。整個北梁村全方面圍繞紅色旅游為主產業,產業結構單調,抗風險能力低,一旦旅游業步入淡季,經濟效益將會急劇下降,且景觀設計全部圍繞革命背景設計,自然景觀輔助不夠,不利于景區的長久發展。只有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互相支撐,才能實現長遠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以陳家坡遺址主題公園為例。全國的的紅色遺址其實數不勝數,陳家坡在其中并不算出名。而偏偏在設計時就以歷史文化作為主打設計,缺少地域性與本土性,沒有拿出自己的特色內容,在結合地區特色這方面還需要加強。北梁村位于陜西靠北的位置,整個主題公園以展現紅色文化為主,結合陜北的風土人情,但公園可以依靠陜北的獨特地形、食物等來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在紅色旅游中建立出自己的獨特風格,結合地域和本土特色,增強在旅游業中的競爭能力。
陳家坡主題遺址公園在景觀設計上費了大功夫的同時,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就是忽略了旅游業最基本的基礎設施建設。在當地旅游業興起的同時,很多村民辦起了農家樂,開起了小商店,把自己的房屋出租,但很明顯,光靠村民的這些基礎設施“改造”是不夠的。旅游業要辦好,一定要完善配套的基礎設施,住宿,飲食要全,要滿足大眾的需要,而不能一味地為了展現地域特色而展開建設。
景觀設計是一個融合交叉學科,不僅需要對植被、地貌、建筑、水體等進行規劃,還需要對空間分布進行設計,現代景觀設計要在不斷滿足人們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上下大功夫。把人工要素與自然要素相結合,才能創造出具有特色的景觀環境。在進行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要運用生態學、園林學等規劃理論,與農業結合,塑造出優美的景觀。
在進行植被覆蓋時,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植被的季節性變化,不能在旅游業旺季時、植被剛好進入換葉季等。要先對植被在視覺效果上的創造花心思,要運用不同種類的植被進行組合,對植被的外形進行修剪與設計,使植被組合體現出循序漸進的節奏感。其次,植被的選擇要與當地的文化背景相結合。最后,還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是植被生長是否適合當地的氣候,要選擇經濟型、耐旱耐寒能力強的植被花卉,同時也可以考慮防風防沙的植被,既可以實現經濟效益,又可以實現生態效益。
我們可以借鑒美學原理,讓建筑風格與景觀設計相融合。以陳家坡遺址主題公園為例,多數為遺址景觀,我們可以讓當地的建筑風格與景觀相適應,以傳統的矮腳樓代替西式洋房,保留20世紀革命年代的建筑風格,減少突兀性。而當地的農業生產也可以布局在主題公園附近,使游客可以在感受完紅色歷史后,體驗到田園風景,二者的無縫銜接有利于游客良好的心靈體驗。
當地要抓住旅游業發展的大流,在發展第三產業的同時,拉動當地農業生產業的發展。可以選擇瓜果采摘或者體驗生產過程等,也可以在主題公園內或者出入口處進行農產品的商品交易,抓住消費者“既來之,則安之”的消費心理,促進消費水平的提高,拉動當地經濟增長。
目前中國城市化發展迅猛,城鎮化率逐年升高,于是城鄉統籌戰略被提出。如何拉動農村經濟發展,適應時代需求,趕上城鎮化的快節奏,成為一大難題。將景觀設計帶入鄉村,成為一個比較完美的解決方案。將鄉村的清新自然與城市的規劃設計有機融合,使得在人們本就對田園生活愈發向往的大背景下,更加對農村充滿向往。這樣做既能改善生態環境,又能實現經濟效益,還能加強雙向交流,促進城鄉的相互融合。
目前農村的景觀設計與農業融合還屬于起步階段,并不成熟,而且農業景觀設計與傳統的園林設計標準不同,很多地方都屬于研究領域空白,沒有一個標準來進行參考。再者,景觀設計從西方引入,在我國起步較晚,而且很多理論知識僅適用于國外的環境,國內復雜多變的環境無法適用。以陳家坡遺址生態主題公園為例,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這些經驗可以應用到中國其他農村的景觀設計中。農村景觀設計與農業融合將是一個長期的話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未來旅游業將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越來越興盛,也會有越來越多像陳家坡生態主題公園的例子供我們參考研究,農村景觀設計與農業融合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著發展熱潮,促進著中國在農業景觀設計方面的研究水平快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