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見
(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新農村發展視域下經濟建設的公共管理事務,即是針對農村地區的全部經濟事務進行綜合管理,包括農村居民經濟質量以及經濟利益。在中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及提振經濟發展態勢下,對農村地區衛生、交通、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事務進行全面管理,也即經濟建設的公共管理,對于農村長遠發展而言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針對當下新農村發展中經濟建設的公共管理情況來看,多數農村地區的管理人員文化教育水平相對較低,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相當滯后,即使部分黨員干部擔任村支書記,其職能也并未充分發揮[1]。也即是說,目前多數農村地區并未享受到有效的公共管理所帶來的服務。倘若此問題長久難以解決,則不利于中國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實現。是以,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經濟建設進程當中,勢必需要將公共管理置于首要任務當中,有效提升農村生產力[2]。
長期以來,新農村建設一直是中國推動現代化進程的關鍵舉措。尤其是其中的經濟建設,既需國家政策部署頂層設計,也需地方基層組織予以全力支持,方可實現推動經濟建設發展[3]。如此,即是需要地方基層政府部門進行科學、合理的職能劃分,繼而對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經濟建設進行完善的工作安排。就目前現實情況而言,諸多基層領導干部以及員工,對于市場經濟環境下的農村公共事業了解程度不深,甚至對于國家政策的方向、公共管理事業的發展方向亦是不甚明確,這就難以實現宏觀政策引導與地方公共管理開展進行合理有效的聯系,亦難以針對農村經濟建設進行有效推動、輔助。除此以外,政府部門對地方基層干部有關經濟建設當中的基本要求也并不能清晰表現,需要相關基層干部和上級政府部門對新農村建設事業高度重視。
為全面推進中國多元社會經濟發展,國家已然就公共管理部署頂層設計,出臺相關法律條令。然而,在鄉村經濟步入現代化發展之后,相關法律條例已然難以滿足當前農村經濟建設當中公共管理事業發展需求,尚需持續進行完善[4]。有關農村法律體系建設方面亦是存在諸多不足,尤其對涉及農民利益沖突事件并未進行明確的法律制度規定。加之農村地區相關人員法律意識及思想高度相對缺失,更是使得農村經濟公共管理建設進程一再受阻。另外,農村經濟的市場規則缺少有效監督,多數涉農企業對于投資農村并無信心。同時,也擔心由于缺乏法律制度約束,致使企業經營利益受到損失,也就導致農村地區相關產品缺少交易渠道,交易市場明顯縮小。
新農村發展視域下經濟建設的公共管理具有顯著特點之一,即是將貧困地區逐漸扶持為相對富裕,亦可言明農村公共管理事業具有一定扶貧性質。長久以來,農村經濟建設公共管理當中扶貧性質是最為顯著的特征之一,而農村地區也是最需扶貧、最需實施公共管理的人群地區。雖然近年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以及全民小康計劃推動下,國內多數農村經濟得到提振,溫飽問題得到解決,但由于直接經濟投資一直相對較低,農村事業發展也受到一定程度影響。現如今的公共管理難以滿足民眾對于生活水平及生活質量的要求。
農村關鍵人才缺少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性因素,特別在新農村發展視域下經濟建設的公共管理方面受到人才稀缺的因素制約。雖然在中央財政、地方政府提供財政幫助的同時,農村基礎硬件得到大幅提升,但“輸血”式的扶持難以實現“造血”效用,而人才缺少則是根本原因。諸多出自農村的學生均想讓自身實現良好的發展,愿意留在城市就業的人群相對較多。對應而言,源自城市高校的畢業學生則更傾向城市工作,對于農村事業發展關注程度偏低。
國內新農村經濟建設不僅需要廣大村民的積極參與,亦需政府部門予以大力支持,特別是基層領導干部及基層部門。國內農村行政單位以村委會為基礎單位,但許多村干部對于農村工作并未履職盡責或職能劃分不明,對于工作內容不甚知悉,就難以將經濟建設中的公共事業進行科學發展、實現。農村基層干部勢必需要在領導工作中具有大局意識,始終秉承為人民服務的理念,樹立自身的責任意識及服務意識,予以群眾充分信任,帶領群眾推動新農村經濟建設。與此同時,農村基層領導班子應當持續加強學習,提升成員的綜合素質。
國內農村經濟建設公共管理發展受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政府投入資源較少,農村群體思想意識層次較低,投入至公共事業的發展力度有所不足。因此,若想全面推進新農村經濟建設,勢必需要全面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提升公共職能,繼而推動公共設施切實服務于農村民眾。另外同時需要綜合推進科教文衛事業的發展,繼而推動農村經濟建設快速發展。此外,亦需加強對于財政經費的全面監管,保證政府在宏觀調控的基礎上,予以農村公共事業發展全面、到位的財政支持。因此,若想全面推進新農村經濟建設背景下的公共管理,勢必需要政府加大“造血”扶持,構建企業、農戶、政府多元主體運行系統。
囿于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文化水平多種因素的綜合限制,農村群眾整體素質相對較低。也由于此原因掣肘,致使農村地區缺乏人才梯隊遞進。就目前而言,諸多村級干部文化層次相對較低,尚未建立高等素質人才及管理人才的融入機制,導致新農村經濟發展受到明顯的制約,難以跟隨市場經濟發展。因此,農村公共事業建設需要注重人才隊伍的培養,以此提升農村的整體文化素質。與此同時,政府應當建立大學畢業高素質人才引進機制,推動高素質人才積極參與農村經濟建設及公共管理事業的發展。
合理、科學的制度體系是推動新農村經濟建設中公共管理的必要舉措。換而言之,若想全面促使公共管理能夠有效落實,即需要明確、科學、規范的制度進行管理,以此充分發揮公共管理的效果。一方面,引進投資渠道,利用企業管理制度完善公共管理制度體系。另一方面,引入管理人才,依據村鎮實際情況完善公共管理制度體系。以此,全方位進行公共管理制度的綜合完善,帶動整體農村經濟向更好方向發展。
社會主義現代化階段的新農村建設,同時面臨良好機遇與嚴峻挑戰。當前新農村經濟建設的公共管理雖然存在諸多困境,但通過全面的改革措施,可以快速提升新農村經濟建設公共事業管理水平。在新農村經濟建設進程中,全面提升公共管理水平,能夠有效帶動整體農村經濟建設向前發展,同時亦可讓經濟事業、公共事業協同向前發展。依據新時代的特點需求,以公共事業作為核心驅動,將新時期的農村建設為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繁榮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全體人民與黨的建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