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媛
(長治醫學院,山西 長治 046000)
在進行學生日常管理時高校管理者可采用人文關懷,該工作的主要內容為在教學教學大學生的過程中,不僅要將其視為管理主體,還要利用多種管理方式來強調其個性差異與個體地位,高度重視大學生在生活中的各項合理性需求,確認其校園主體地位。針對學生間的生活需求來說,高校管理者不但要滿足其校園文化與物質需求,還要滿足其精神文明需要,當學生的合理要求得到滿足后,其學習與生活上的主動性將獲得快速提升,借助人格獨立、發展自由,其綜合素養將獲得極大改善。對于學生實行有效的人文關懷還有助于尊重其人格,在實際生活中給予其更大的發展空間與信任,促進其整體發展。
在開展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時,高校管理者需主動邀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借助其專業的疏導手段可改善學生遇到的多重問題。具體來說,大學生遭遇程度不同的心理問題時,高校輔導員需與心理咨詢師共同對學生實行疏導、溝通,借用語言上的關懷與態度語氣的改進來降低學生的戒備心理。在進行溝通交流時相關人員需表達明確、語言委婉,在有效解決問題的同時保障學生的自尊心,從教育門類上看,心理疏導教育屬思想政治教育的擴展,只有在溝通時獲取了學生的信任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改變相關學生的心理狀態。
當前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務即為培養學生的個性獨立,在實行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前,輔導員或管理者要對學生足夠了解,因而要借助溝通交流掌握其學習能力與心理狀態,借助善意的表達可有效增進雙方感情,即達到了人文關懷效果。在進行實際交流時,由于每名學生的個性不同,在溝通過程中雙方都會遭遇些許阻礙,輔導員應借用對其的了解,挑選出一種合適的溝通方式,通過有效的心理疏導降低其叛逆心理,若能與其成為朋友才能真正理解其思想、行為,對其培養才會更具獨立性、針對性。此外,學生在與輔導員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可將自己的想法展現出來,若該要求或意見較合理,可得到相應滿足,因此,在心理疏導與人文關懷的帶動下,高校學生的獨立性可獲得不同程度的改善。
利用良好的心理疏導與人文關懷還能提升學生的創造力,隨著教育理念的改進,社會對相關人才的要求也逐漸提高,高校在開展教育時也需培養出更具創造力、想象力的復合型人才。高校輔導員在開展心理疏導與人文關懷時其傳授的思想教育與當前國家的發展戰略要求相吻合,實行人文關懷期間,學生能充分體會到被學校與社會尊重,其在學習與生活上也會更加主動,想象力與創造力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在進行日常管理時輔導人員應適時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針對其創新理念與創新發明給予一定的支持,在獲得充分肯定后其自信心也會得到適時提升。在日常生活中高校輔導員與學生的接觸機會較多,對其了解也更加深入,通過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的逐漸滲透,學生的交流意愿會更為強烈,在解決各項問題的過程中其心理素質也會獲得切實改善,隨著個人毅力的改進,有助于使該群體形成極佳的創造能力。
在開展學生日常管理的過程中,輔導員需適時更新管理理念,將心理疏導與人文關懷放置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在進行日常管理的實踐時,無論是管理者還是輔導員都要尊重學生的合理要求,要主動對其進行情感灌輸與人文疏導,給學生獲得更為廣闊的選擇空間與發展空間,充分發揮出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實行日常管理時要始終以學生為出發點,使其正常的需求得到合理又充分的滿足。學生在學校總是希望輔導員或管理人員肯定自己、實現自己、發展自己,因而獲得適宜的肯定與鼓勵較為重要。若想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提升主觀能動性,管理者要借助其提出的合理性需求增加該類群體的參與意識,使其自行選擇生活或學習的內容。當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出現缺點與錯誤時,管理人員需以寬容姿態來允許其進行二次選擇,在此期間要降低指揮與干預。同時,雖然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能力有較大差別,但管理者的諸多規定仍要帶有較大變化,其提出的意見需為方向性、指導性,盡量避免運用監督或強制性的管理方式。此外,高校管理人員在管理過程中應合理添加人文關懷、心理疏導,運用民主思想來實行專業化管理。由于大學生的素質相對較高,其對部分事物會帶有自己的見解,對他人思想極少盲從,若單純采用命令類管理模式難以達到應有效果。
高校在進行學生日常管理時需改進傳統管理方案,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學生素養已變得愈加重要,管理人員在開展管理工作時應主動實行心理疏導、人文關懷,也就是說需將人性化理念放置在管理制度的設計中。在強化管理制度時其主要目標即通過有效手段來實現其教育職能,通過管理期間的育人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高校管理者在設置管理系統的過程中需借助制度優化來展現其對學生的態度、要求,利用合理的規章制度來凸顯人性化思想。
當前社會給學生提出了較高要求,其不僅要擁有較豐富的文化知識,還要帶有極強的實踐能力,即綜合復合類人才。學生在學習或接受管理時可主動向學校提出相應意見或向有關行政部門反映相關情況,高校依照相關反饋可及時修改管理制度中的各項內容。若想改善心理疏導與人文關懷效果,高校管理者應借助多重措施來保障學生自由,從管理制度角度上要為其創設一個自由且舒適的發展空間。
高校學生在擁有良好的發展環境后,要利用其滲入的人文關懷、心理疏導不斷改善自身修養,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獨特特征。具體來說,高校管理者在進行管理期間需借用心理疏導適時加入非理性管理元素,理性元素為合理的規章制度,即服從與獎懲,該管理模式雖然直接有效但其持續時間較短,若僅采用外在力量約束,會嚴重阻礙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其對抗情緒與叛逆心理;非理性元素含有人的意志與情感,可有效撫平學生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的傷痛,因此,高校管理者要將理性與非理性元素有機結合,借助管理方法的優化來增強管理效果。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世界的極大豐富,學生遭遇的物質誘惑也會越來越多,高校管理者需將學生的心理狀態放置到與身體健康的同等位置上,派遣專業人員來管控其心理態勢。無論是人文關懷還是心理疏導都偏向精神層面,應借用有效的溝通來解決,高校管理人員在日常生活中應與學生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增加與其交流的次數或頻率,了解其當前的生活狀態、心理狀態,為其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雙方的信任感,使學生更愿意與管理者傾訴,利用雙方的有效溝通來實現相關訴求。
在科學技術極為發達的今日,高校管理者可借助網絡信息技術來創建多種智能化平臺,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手機、電腦等交流工具設立微信公眾號、QQ群、微博,將與心理疏導、人文關懷的話題放置到相關平臺中,有效提升學生的參與率,改善學生日常管理效果。
此外,高校管理者還需在生活中為學生營造一套舒心、健康的成長環境,在學校內部適時清除多種誘惑性因素,通過適宜的管理方式來培養其健康人格,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定期為學生開展心理輔導,將人文關懷等理念貫穿到管理與生活中,借助該環境使大學生始終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
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在進行日常管理時需帶有不同程度的人文關懷,具體來說,在實行人文關懷時要借助健康的心理疏導教育,通過凈化其心靈改善其思想道德,借用其思想的改變來改善其行為,不斷提升其人文理念,養成較規范的行為習慣。為加強大學生的自信心與獨立性,高校輔導員還可在日常管理中采用激勵疏導教育法,當其遭遇挫折或失敗時要利用適當鼓勵增加其自信心,使其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當其切實解決相關困難后,其獨立性或自信心會得到極大增長,在進入社會以后會更為從容地解決其遭遇的麻煩,避免被現實壓垮,在面對現實壓力的過程中擁有足夠的勇氣,利用自信心來克服相關困難。
另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在實行日常管理期間還需始終遵循以人為本思想,該思想不但為日常管理要求,還與我國社會的發展理念相契合。實行以人為本戰略思想需將學生視為管理主體,管理人員在制定各項政策或管理方案時都要尊重學生的思維與個性,尊重其獨立人格,從而促進其綜合發展。此外,在開展日常管理工作的過程中高校管理標準需建立在學生的雙重健康上,即利用良好的制度保障其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借助適宜的心理疏導與人文關懷有效緩解其心理壓力,切實幫助其解決學習與生活矛盾。
綜上所述,當前學生的精神需求與物質需求正產生較大變化,在對其的日常管理中要有效滲透心理疏導與人文關懷,借用教學實踐解決其遭遇的多重生活問題,改善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利用適宜的教育方式來促進其身心健康,為其此后進入社會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