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鳳
摘要: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作為為教育部2019年高職院校新增專業,我院作為首批入選政法背景的職業院校,如何在基于政法背景的情況下,建設有政法特色的“智慧政法”高職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成為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新專業的建設并不是簡單的意味著增設了一個專業方向,它涉及到一個包括專業發展規劃、人才培養方案建設、專業特色建設、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實驗實訓基地、師資培養培訓、學生實習就業等一系列的全方位建設。
關鍵詞: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人工智能;智慧政法;人才培養; 人才培養方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A
1 加強加快建設基于“智慧政法”特色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的意義
1.1 加強加快建設基于“智慧政法”特色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是北京城市建設發展的客觀需要
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就業導向、服務導向、市場需求導向是現代職業教育辦學和培訓的宗旨。作為一所立足于首都北京的高等職業院校,我們的人才培養和專業設置必須要依托并服務于北京城市戰略定位,服務首都區域經濟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要、服務學生成長成才。
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培養適應首都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相關領域發展的需要,理想信念堅定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本專業所需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大數據的采集處理、云計算與虛擬化、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等相關的專業知識,具有專業的人工智能運維部署、應用開發、人工智能產品技術支持與運營推廣、大數據處理分析與統計的職業能力,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團隊協作精神和終身學習能力等職業素養,能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領域從事物聯網系統規劃、大數據運維部署、人工智能應用開發、人工智能產品技術支持與運營推廣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1.2 加強加快建設基于“智慧政法”特色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是首都民主法制建設的客觀需要
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法治對人工智能發展的保障作用日益凸顯。在當代,人工智能的大發展是不可阻擋大趨勢。我們必須抓住人工智能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構筑人工智能發展的先發優勢,全力促進首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技術是基礎,人才是關鍵,企業是主體,安全是前提,創新是核心驅動,法治則是根本保障。唯有將人工智能發展納入法治軌道,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其發展的安全性、可靠性與可控性。
北京政法系統在人工智能領域已經開展了一定探索,人工智能語音識別系統已經全面嵌入北京市法院的庭審系統,語音識別已經替代人工庭審速錄工作,由此帶來對掌握既懂法律,又掌握人工智能技術的人才的需求,圍繞智慧政法培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人才。
1.3 加強加快建設基于“智慧政法”特色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是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內在要求
學校一直在不斷深化教學改革,不斷提升內涵質量,積極推動專業結構調整工作。為使專業發展更注重內涵、有自己的特色、實行差異化發展,人工智能專業老師在認真分析北京政治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深入政府、行業、企業開展專業調研,并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及本專業的發展現狀,認為作為一所應用型院校,有必要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教育和市場需求結合起來,改革現有的課程設置和要求,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培養一批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團隊協作精神和終身學習能力等職業素養,又具備能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領域從事物聯網系統規劃、大數據運維部署、人工智能應用開發、人工智能產品技術支持與運營推廣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對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提出的要求,也是時代的需求。對高職院校而言,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是新世紀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人才培養的有效模式,是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自身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也是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內在需求。
2 基于“智慧政法”特色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建設研究的主要內容
2.1 與人工智能龍頭企業共同制定工場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引入區域龍頭企業專家團隊,共同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制定,確定工場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工場化項目為引擎推動學生能力成長流線。下列是人才培養模式具體實施辦法:
(1)、精準的專業定位
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均以服務京津冀地區政法服務產業發展,對接產業鏈和崗位群人才需求為核心,以培養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符合OBE專業建設邏輯和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要求。在制定過程中采用校企合作方式,邀請企業專家團隊,結合企業實際的崗位能力要求,制定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達到精準的專業定位。
(2)、工場化項目教學法
在教學中,重視實踐性教學,試行工場化項目教學法,將企業真實的項目案例引入到整個教學周期,將基礎理論教學和行業實踐案例緊緊結合,實現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教學與研究想結合、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制定嚴格的考核機制,以項目成果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
(3)、工場化項目課程
開發工場化的項目課程教材和資源庫,以企業實際的項目案例貫穿整個課程教學過程,教材內容充分體現項目式的教學案例、情景化的知識點等特點。綜合采用啟發式、發現式、學生參與式等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優化教材和課程結構,突出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和行業實踐教育的特點。
2.2 強化具有政法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
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為教育部2019年新增專業,我院為首批入選高職院校,同時也是北京市人工智能與物聯網分會的常務理事單位。本專業順應首都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產業布局,面向首都政法服務領域和大數據領域,培養掌握本專業所需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大數據挖掘與分析、云計算與虛擬化等相關的專業知識,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團隊協作精神和終身學習能力等職業素養,能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產業領域中從事人工智能產品運維部署、應用開發、產品技術支持及運營推廣以及大數據運維部署、大數據挖掘與分析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2.3 探索人工智能服務政法行業類崗位
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要求建立以提高實踐能力為引領的人才培養流程,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培養生產一線緊缺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以行業對人才的能力需求為切入點,構建真實、完整的人工智能平臺,將企業行業先進的技術引入教學中,以培養學生人工智能系統開發能力、應用分析能力、運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四大核心目標,培養能夠服務于人工智能行業生產一線的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
培養符合企業崗位需求,擁有技能、企業一線實踐經驗和高素質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相關崗位工程師。
2.4 創新工場化課程模式,重構課程培養體系
為了培養合格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人才,需要有與之對應的課程體系。創新課程體系,注重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等的交叉融合,通過與前沿人工智能領域公司、研究機構聯合培養人工智能人才,構建“教–研–用”體系。充分發揮產學研多方合作優勢,共同分析行業發展趨勢,結合社會的智能需求和學科特色,設定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以理論學習、實驗實訓、創新實踐為基礎,整合各方力量,統籌協調各方優勢,聯合制定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探索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完善優化機制。
3 基于“智慧政法”特色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建設研究的重點、難點
3.1 探索人工智能服務政法行業類崗位
通過人才市場調研對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學生就業崗位能力要求的分析,政法行業用人單位較為看重對學生的再學習能力、崗位技能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個人素養。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還需建立和增強用人單位與學院教師之間交流的長效學習機制,雙方互惠互利,加強校企之間的持續共贏合作。
3.2 高職人工智能課程教材、實驗實訓及競賽難點
(1)適合高職學生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教材市場上很少,需要教師聯合企業調研,開發“教–研–用”工場化模式教材。
(2)由于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是新專業,相應的課程實驗實訓環節還比較薄弱,人工智能實訓室急需建立和完善。
(3)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的高職技能大賽,教學團隊經驗不足,需要不斷學習和培訓。通過技能大賽的經驗,堅持“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以賽促建”的理念,會加強對學生職業技能和專業素質的培養,同時激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到賽教融合,提升教學水平。
4 結束語
傳統的專業建設方案在教學管理時缺乏現代的管理方式,學院的服務水平有限,導致專業建設水平無法得到提升。基于“智慧政法”背景下的人工智能專業建設提高了政法類學院的應用意識,明確了教學目標,重視教師的專業建設。學院在定位人工智能專業的方向時,要保證與區域經濟發展相互適應,保障人工智能專業在學院可持續發展。
課題名稱:智慧網絡安全專業群“1+X”書證融通的研究與實施 ,項目編號JGYB20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