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合甫力·木塔力甫 張強
摘要:目前,我國各類高校沒有一所高校聲稱有完善的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體系和制度。從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初期沒有形成專項人才培養制度,到現在凸顯出來的高校專業性的師資隊伍建設制度與學生人才培養制度缺乏問題,無疑是現階段我國高校民族團結工作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也是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體制度的不完善。高校做好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關乎到社會的穩定、國家的發展,民族的進步。由此顯示出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民族團結;人才培養;體系;制度
一直以來,我國的民族問題就具有普遍性、長期性、復雜性、國際性、重要性、敏感性和連鎖反應性”等特點,與之相應,我國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具有長期性、發展性、系統性的特征。2015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簡稱《決定》),[1]以及第六次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中,都多次提到“建立民族團結教育的常態化機制”問題。這個要求直接切中多年以來我國民族團結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同時也說明多年以來我國民族團結教育還沒有形成常態化的標準和機制。高校做好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關乎到社會的穩定、國家的發展,民族的進步。由此顯示出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高校有責任將民族團結教育作為一種常態化工作來抓,并且勢在必行。現在就結合高校內外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一、目前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缺乏學校自身與學生的認知統一
通過近幾年的調查統計:81%的學生認為民族團結十分重要,13%的學生認為民族團結重要,7%的學生認為民族團結不重要,93%的同學認為民族團結有利于國家的發展。由此可知,關于民族團結教育認同度很高,但是通過訪談結果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高校民族團結教育活動中,94.5%學生不能夠經常參加民族團結教育,70%的學生偶爾參加民族團結教育。[2]由此可以看出,近幾年來某些高校對民族團結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的認知不高,僅僅停留在完成任務的層面,缺乏學校自身與學生的認知統一。
(二)民族團結教育活動普遍缺乏創新的引導性
在民族團結教育活動上,高校的方式很豐富。例如舉辦民族團結講座進行理論宣講;制定民族團結月舉辦各類校內“文、舞”活動;舉辦民族團結教育相關的知識競賽、實踐活動等;在目前大數據社會的背景之下,略顯缺乏創新性,同時也因為近些年出現為了完成任務的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現象,使得上述的民族團結活動以及措施缺乏或者間接性的失去了民族團結教育的引導性。
(三)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體系和制度的不完善
在目前,我國各類高校沒有一所高校聲稱有完善的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體系和制度。從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初期沒有形成專項人才培養制度,到現在凸顯出來的高校專業性的師資隊伍建設制度與學生人才培養制度缺乏問題,無疑是現階段我國高校民族團結工作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也是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體制度的不完善。再從教學來看,部分高校仍然沒有針對民族團結教育開展的公共課與專業課,更沒有與課程相匹配的專業教材。更例如民族團結教育活動體系和制度,考核和監督以及組織和執行的缺乏,都是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的。
二、高校建立完善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機制必要性
當前,我國仍處于發展與穩定雙重任務,這就需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機制這一種與維穩文化并重共進的建設理論。國務院在頒布《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國發[2015]46號)中提出:“建立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機制。堅持不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引導各族學生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思想,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深入推進民族團結教育進學校、進課堂、進頭腦”。[3]因此在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中,要注重交心,發揚民族團結的優良傳統,手足相親、守望相助,樹立榜樣典范。講好民族團結故事,以此激發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團結的自覺意識,在日常生活學習中以各類民族團結故事的主人公為榜樣。
由此可見,必須在高校建立并完善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機制,以保障高校民族團結教育持續開展的工作狀態。
三、高校建立完善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機制的策略
鑒于高校建立完善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機制的必要性,需要根據現階段的實際情況,結合高校教育、教學、管理等方面,從以下幾點進行:
(一)注重平時,突出“五個認同”教育
2015 年8 月24 日,習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大力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群眾相互了解、相互幫助、相互欣賞、相互學習。大力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和創建活動,必須全面正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強民族團結,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4]
因此在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團結教育的實踐開展過程中,必須突出“五個認同”教育。
(二)注重交心,發揚民族團結的優良傳統,樹立榜樣典范
2015 年9 月30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基層民族團結優秀代表時強調,民族團結就是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線。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好民族團結重在交心,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共同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5]因此在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中,要注重交心,發揚民族團結的優良傳統,手足相親、守望相助,樹立榜樣典范。
(三)注重豐富創新實踐載體和方式,拓展外化民族團結教育的途徑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提出:“深入推進民族團結教育進學校、進課堂、進頭腦。”因此高校在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時必須將民族團結教育融入校園、融入課堂、融入人心。[6]要做到“三進”和“三融”,必須改變過去在教材建設上把民族團結教育和政策法規課程化、教材化,在教育方法上采用“漫灌”和“滴灌”的做法,而應認真研究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興趣喜好和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實踐活動。
(四)注重制度建設,多方參與,通力協作
正所謂“不以規矩,不成方圓”。高校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團結教育要獲得持久影響力,僅靠教育引導、榜樣示范、多種形式的實踐載體也是不充分的,必須加強制度建設,建立由分管校領導負責、相關學院和組織通力合作、民族團結教育一線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具體落實的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制度,形成學校、院系、群團、教師、社團、班級的“六級一線”教育管理體系。同時,堅持潤物細無聲,讓“五個認同”和“三個離不開”的思想潛移默化到各民族師生的一言一行之中。
(五)注重加強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和歷史觀教育
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和歷史觀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基石。因此,我們把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歷史觀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全過程,深入開展國家的歷史教育和民族常識教育,正確對待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封建王朝給各民族關系留下的歷史遺產,取其糟粕,在全社會樹立起堅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相互欣賞的態度觀察和看待歷史現象的基本觀念。
四、結語
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機制已經從建立進入待完善的階段。這更需要我們堅定不移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域主動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持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使高校各族師生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如石榴籽一般緊緊團結在一起。要堅持不懈開展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民族觀、宗教觀、文化觀等宣傳教育活動,凝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固樹立意識形態。創新引導方式與載體,切實增強各民族師生自覺抵制和反對各種錯誤觀念、觀點的能力。由此,完善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機制。
參考文獻:
[1]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國發[2015]46號)
[2]李敏.高校建立完善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機制研究.2019
[3]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國發[2015]46號)
[4]習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2015年8月24日.
[5]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基層民族團結優秀代表時發表重要講話.2015年9月30日.
[6]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國發[2015]46號)2015年8月17日.
作者簡介:
木合甫力·木塔力甫(1991—)男(維吾爾族),新疆克拉瑪依人,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張強(1981- ),男(漢族),山東臨沂人,博士,碩士生導師,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上海高校青年教師培養資助計劃(ZZGCD19093);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校思政研究課題“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發展路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