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婧,徐文泱,陳同強,吳 霓,馬東興
(1.湖南省產商品質量檢驗研究院,食品安全監測與預警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長沙 410117; 2.山東臨沂市檢驗檢測中心,山東臨沂 276000)
多環芳烴(PAHS)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苯環或環戊二烯稠合而成的化合物[1]。它對人體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三致”毒性,并可損害中樞神經、破壞淋巴細胞微核率、肝臟功能和DNA修復能力,且對內分泌系統也有一定干擾作用,對人們的生存和繁衍構成威脅。關于多環芳烴的毒性研究已涉及遺傳毒性、肝臟毒性和生長發育毒性等[2]。
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根據其在環境中分布的普遍性、人群暴露和健康風險程度及其毒性,規定將萘、苊、二氫苊、芴、菲、蒽、熒蒽、芘、?、苯并[a]蒽、苯并[b]熒蒽、苯并[k]熒蒽、苯并[a]芘、茚并[1,2,3-cd]芘、二苯并[a,h]蒽、苯并[ghi]苝這16種多環芳烴作為優先控制的污染物。
多環芳烴在空氣、水、土壤等各種環境介質中廣泛分布。多環芳烴在環境中的存在雖然是微量的,但其不斷地生成、遷移、轉化和降解,通過消化道進入人體,極大威脅著人們的健康。食品中的PAHS污染來源于人類活動及食品的加工、儲存和烹飪過程。此外,食品中的PAHS有可能來源于自然生物合成[3]。
本試驗選取了可能受環境影響較大而產生多環芳烴污染的7種產品類別:茶葉、蜂產品、炒貨及堅果制品、蔬菜及蔬菜制品、水果及水果制品、乳及乳制品及調味品,采用液相色譜法對食品中的14種多環芳烴進行測定,以期為其污染狀況評估提供研究基礎。
查閱標準數據庫可得,國內外與多環芳烴相關的現行有效標準有170余條,主要為檢測方法標準,涉及的食品基質包括油脂、水產品、水等。其中常用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為《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多環芳烴的測定》 (GB 5009.265—2016),該方法規定了多環芳烴檢測的液相色譜法和氣相色譜-質譜法。兩種方法前處理基本一致,試樣中的多環芳烴用有機溶劑提取,提取液濃縮至近干,溶劑溶解,用PSA(N-丙基乙二胺)和C18固相萃取填料凈化或用弗羅里硅土固相萃取柱凈化。經濃縮定容后,通過高效液相色譜分離,測定各種多環芳烴在不同激發波長和發射波長處的熒光強度,外標法定量。或采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進行測定,外標法定量。
本試驗采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多環芳烴的測定》(GB 5009.265—2016)中的液相色譜法對樣品中的14種多環芳烴進行測定,多環芳烴的檢出限和定量限如表1所示。

表1 液相色譜法的多環芳烴檢出限和定量限(單位:μg/kg)
共收集樣品98批次,其中茶葉及茶葉制品35批次,炒貨及堅果制品17批次,乳及乳制品9批次,果蔬及果蔬制品25批次,調味品4批次,蜂產品8批次。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多環芳烴的測定》(GB 5009.265—2016)中規定的方法檢驗樣品中的14種多環芳烴:苊(ANA)、芴(FLU)、菲(PHE)、蒽(ANT)、熒蒽(FLT)、芘(PYR)、苯并[α]蒽(BaA)、?(CHR)、苯并[b]熒蒽(BbF)、苯并[k]熒蒽(BkF)、苯并[α]芘(BaP)、苯并[α,h]蒽(DBA)、苯 并[g,h,i]苝(BPE)、茚 并[1,2,3-c,d]芘(IPY)。結果顯示,檢出率最高的依次為蜂產品、乳及乳制品和調味品,分別為87.5%,77.8%和75.0%。檢出率最低的為果蔬及果蔬制品,但仍達到了40%以上。檢出多環芳烴種類最多的為茶葉及其制品,14種多環芳烴均有檢出,最少的為乳及乳制品,僅檢出3類。平均檢出值最高的為蜂產品,達到了384.4 μg/kg,是最低的炒貨及堅果制品的檢出值的5倍。樣品檢出多環芳烴的詳細情況見 表2~表6。

表2 樣品檢出多環芳烴總體情況表

表3 茶葉多環芳烴檢出情況表

表4 果蔬及果蔬制品多環芳烴檢出情況表

表5 堅果炒貨、調味品及蜂產品多環芳烴檢出情況表

表6 乳及乳制品多環芳烴檢出情況表
據報道[4],各種肥料及農藥可蓄積BAP的含量,而這些化學物質可通過環境-食物而進入人體,威脅其健康。蔬菜種植的環境也影響著多環芳烴的含量,距離易有大氣污染的高速公路越近,則多環芳烴污染越重,煤炭廠旁邊生產的蔬菜和豆類,多環芳烴也高于在村鎮中種植的蔬菜。與此同時,蔬菜的污染部位也是多環芳烴含量的影響因素之一,如葉菜比根莖的PAHS水平可高出數倍。
對于茶葉而言,產地環境、大氣沉降和根系吸收為多環芳烴污染的幾大途徑。茶樹葉片可在呼吸作用中吸入空氣中的多環芳烴,葉片組織張開后多環芳烴進入根莖。環境中的粉塵和降塵中裹挾的多環芳烴也可使得茶樹受到其污染[5]。其他有機物可作為多環芳烴的載體,而茶樹的根部有可能會吸收土壤中的多環芳烴或吸附水中污染的多環芳烴,而又將其轉運到葉片。
乳和乳制品是環境有毒化合物生物積累的生物學適合基質,有研究表明16種PAH化合物存在于生奶、巴氏殺菌奶、UHT、半脫脂和UHT全脂牛奶中,通過GCMS的測定在牛奶樣品中發現了8種多環芳烴[6]。此外,研究結果表明,原料奶中PAH的含量低于巴氏殺菌樣品。UHT全脂牛奶樣品的PAH含量高于UHT半脫脂牛奶,這可能是由于UHT全脂牛奶樣品的脂肪含量較高。牛奶中多環芳烴的多樣性可以歸因于牛奶生產地區的污染源。牛奶中菲、蒽、芘、苯并(a)蒽、苯并(a)芘和苯并(ghi)苝的存在與環境污染有關,而芘和苯并(k)芴僅存在于巴氏殺菌和UHT牛奶樣品,表明所使用的熱處理可能對PAH的形成有效。在加拿大進行的一項研究[7]中,牛奶樣品中5種多環芳烴(BaA、BbF、BaP、DahA和IcdP)的濃度范圍從ND到1.9 μg/kg。
堅果及炒貨、水果及水果制品、調味品等食品類別涉及多環芳烴污染的研究較少,具體的風險監測和風險評估工作有待進一步開展。
綜上所述,除了在加工中由于熏燒等方式產生的多環芳烴外,食品也極有可能因為環境因素而受到多環芳烴污染。在制定有關污染控制規范時,應充分評估環境因素的影響造成的多環芳烴污染情況,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