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竹
這個夏天聽到的最好消息是未成年人網游防沉迷新規出臺了,要求所有游戲企業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每天的20 時至21 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 小時服務。此舉引來全社會的廣為贊譽,稱為“史上最嚴”,堪為一道解決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問題的良方。
話說這個良方盡管來得太晚,但總算還是開出來了。這些年有無數次,耳邊傳來家長們的嘆息聲,一個個陽光少年因為沉迷網游,學習成績下滑,出現心理危機,嚴重者甚至家毀人亡。數年前發生在我們這座城市的一個真實案例至今難以忘懷。案例中的父親是一名武警轉業干部,其上高中的兒子迷上了網絡游戲后父母多次勸阻、甚至暴打無效,積怨產生多日后的一天,噩耗傳來,父母雙雙死在兒子的榔頭下。觸目驚心的悲劇時有發生,絕不僅僅是一兩個家庭的痛與焦慮,早已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痛與焦慮。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3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8 年12 月,中國網絡游戲用戶規模達4.84 億。其中,12 到16 歲青少年是網絡成癮的高危人群,游戲成癮患病率約為27.5%。2019 年12 月,千名家長聯名寫信,強烈要求國家加強對網絡游戲的監管,引起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專門設置“網絡保護”專章,專治網絡保護不到位等問題。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一代青少年都有自己喜歡的各類游戲。網絡游戲互動性、沉浸性、仿真性強,產生吸引力,喜歡玩很正常,但未成年人還處在身心發育階段,自控能力相對較弱,非常容易沉迷甚至產生依賴。其后果表現在身體方面,會出現視力嚴重下降、生物鐘打亂,腸胃疾病、頸椎病、腱鞘炎和腰椎間盤突出等癥狀頻出;心理方面,會出現暴躁易怒、精神萎靡、心理抑郁,與身邊同學的關系逐漸淡化,對抗家長的管控,越來越沉浸在自己的虛擬世界里,有些未成年人甚至流露出“報復社會”的想法……那些自制力差的、沉迷網絡游戲的孩子,足以徹底毀掉自己的一生。
好消息是國務院出臺《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 年)》,在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方面,網絡游戲相關內容被專門提及。文件中明確,要實施網絡游戲總量調控,控制新增網絡游戲上網運營數量等。此番限制未成年人網游時間,邁出了網絡保護的第一步,也是堅實一步。
家庭是預防未成年人網游沉迷的“第一道防線”,家長要以身作則,自己不要沉迷于網絡游戲。學校也應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認識到網游沉迷對生活、學習的危害,引導學生正確、適度上網休閑娛樂。更重要的是,游戲企業應通過技術手段設置游戲規則,限制青少年游戲類型、時長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對今天的許多青少年來說,網絡空間是他們學習、社交、娛樂的重要場景。2020 年,我國未成年網民達1.83 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94.9%,上網玩游戲的未成年網民比例為62.5%。我們不應、也不可能禁止青少年接觸網絡,但必須為他們健康上網保駕護航。

主編信箱:rrjk365@126.com傾聽您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