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曉婧
有些人不是今天肚子疼就是明天頭痛,常年病病痛痛,家人帶他去醫院反復檢查,卻被醫生告知身體健康,可他自己卻稱自己病得很嚴重。如此那就要警惕,他們有可能是患上了孟喬森綜合征,又叫求醫癖、住院癖、佯病癥等,是一種心理疾病。有些人幻想自己生病、假裝生病,甚至主動傷殘自己,以博取同情心。
1951 年,一篇發表在英國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上的文章第一次使用了“孟喬森綜合征”這個名稱,這一名詞來自一位喜歡以裝病騙取他人關心和照顧的德國男爵。那時,德國有位叫作孟喬森的伯爵,也許是缺錢,也許是缺乏關愛,使伯爵大人想出了用裝病來吸引別人關注的法子,而且他的演技惟妙惟肖,其整個人生幾乎就是一個假可亂真、不可思議的裝病故事。最后,東窗事發,人們便把像他這樣裝病甚至真把自己弄傷、弄病,然后求醫,以獲得別人同情和關心的現象,歸納總結成了“孟喬森綜合征”。
孟喬森綜合癥其本質上屬于一種特殊的欺騙偽裝行為,有些人通過謊言或者是人為的制造,身體出現各種不舒服。如果達不到目的,可能會采取自殘等方式來假裝生病,從而反復住院,從而獲得一種患者的身份,渴望得到醫生和護士的照顧。孟喬森綜合征屬于一種心理類的疾病,就目前而言,在聯絡會診服務機構的治療對象中,該病大約占1%左右。
據有限的資料顯示,孟喬森綜合征的患者當中,女性要多于男性,并且有44%左右的患者從事醫療相關的行業,而有47%左右的患者有醫療相關培訓的經歷。一般情況下,該病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特殊的欺騙偽裝行為,患者故意制造自己得病或者是受傷的行為現象獲得關注;另一種是代理孟喬森綜合征,又被稱之為他人的做作障礙,是指在家庭當中,患者會故意將家人偽裝成有病或者是受傷,從而使得家人獲得照顧,自己也是扮演照顧者的角色,而受傷對象是指家人。
孟喬森綜合征是一種慢性的、少見的、原因不明的精神類疾病,迄今為止,其具體的病因還是不明確的,可能和環境、遺傳共同作用的結果有關系,與患者的性格以及個人的經歷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更多的研究表明,該病在早年可能被忽略和拋棄不安全依戀關系有關,曾經在被人照顧中體會到滿滿的幸福感,以及經常被家長忽視的兒童,都比較容易患有該病,因此可能和精神應激和人格障礙有關系。而曾經有過長期精神和軀體疾病的患者,或者是在童年時期患過重病,有親戚患重病的患者,是更加容易出現的。

孟喬森綜合征患者不斷向周圍人報告自己擁有各種疾病,并且模仿疾病的癥狀,但到醫院診斷后,他根本沒病。那些對疾病非常了解,甚至擁有專業醫學知識的患者會篡改醫生的診斷報告,以證明自己真的有病。而且,他們對吃藥、打針、住院、做手術感到非常興奮,嚴重的患者會用傷害自己的方式使病癥符合所描述的疾病。
傷害自己,弄病自己,孟喬森綜合征患者的肉體非常痛苦,但是由此得到了人們的關心,強大的自我滿足感會超過身體上的痛苦,并由此鼓勵患者持之以恒地傷害自己。
這是一種復雜的疾病,患者可能會出現以下的幾種癥狀:
主訴與體征及客觀檢查結果不一致;患者治療開始后疾病無法控制甚至變得更加嚴重;治療后病情應該發生改善,但患者出現了不可預測的復發情況;患者檢查結果顯示為陰性,但出現了新的癥狀和體征;患者與他人在一起時才會出現疾病表現,自己獨處時癥狀消失;患者表現為很愿意進行醫學檢查、手術或其他程序;患者有多家醫院、醫生、多地的就診史;患者表示不愿意讓醫療人員與其家人、朋友或者以前的醫生交流。以上癥狀均指向患者表現的疾病并非真實存在,有偽裝的成分在內。
一般孟喬森綜合征患者會通過編造謊言從而偽裝身體不適,這種不適集中在癌癥、胃痛、風濕免疫病的同時,也會出現傷害自己的行為,扇耳光、捶打自己偽裝成生病,并且還會夸大輕微疾病,主動去就醫。在醫生面前會表現出患有嚴重疾病的樣子,同時患者還會在別人面前展示自己患病和受傷,獲得一個患者的身份來得到照顧。
據專家介紹,使自己成為某件大事的核心角色,是誘發孟喬森綜合征的原始沖動。孟喬森綜合征的表現程度差異較大,就像抑郁癥一樣,輕微的無礙正常生活,嚴重的卻可能導致惡性案件。在職場、生活中,人們通過制造虛假的難題或者編造故事來引起關注,以期獲得親朋好友、領導同事的認可與褒獎等, 其實也是孟喬森綜合征的一種表現。
如果人們存在這樣的癥狀,要注意自我調節心理,保持心理健康,必要時應求得醫生、專家的幫助,切勿讓自己的精神、心理走向崩潰。
孟喬森綜合征和代理型孟喬森綜合征的治療很困難,通常需要藥物治療、認知療法和行為療法并用,并且是個長期的過程。在治療上主要依靠心理治療,特別是疏導和溝通。同時要加強患者和其親屬的交流,限制親屬在其患病時給予過度的照顧。對于該疾病幾乎沒有什么特別有效的藥物治療。
其實,這種疾病有些類似于抑郁癥,就是對于自己肢體的支配,常常會有著一些不合時宜的舉動。這種舉動是反人類、反社會的,需要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多注意,還有就是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