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默
關于完美主義概念的內涵,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心理學家帕吉特指出:“完美主義者為自己樹立了高得不能實現的目標,于是不斷地被現實與目標之間的差距所挫敗。”這個定義有兩個特點:完美主義者追求最佳,害怕失敗。美國心理學教授沙哈爾給出完美主義這樣一個定義:“蔓延在生活中,尤其是自己很在乎的領域,不能面對失敗的恐懼。”這個定義強調“自己很在乎的領域”。
追求完美是一種限制性的天性,完美主義者往往代表著優秀、嚴謹、一絲不茍,對生活中的細節極其重視,對工作質量有著近乎嚴苛的要求。那么,在這些表面特征下,完美主義者的內心究竟什么樣呢?
完美主義者的最大特點是過高期待。他們對所制訂的計劃、所做的事情都有早日完成、做到最好的愿望,而這種愿望在現實的嚴酷下往往不能如期、完美地兌現,在他們看來,任何人離他們的最完美標準都相差甚遠。
完美主義者還擁有矛盾心態。在事事不滿意之后,就陷入矛盾中。由于追求完美的天性,他們不僅對自己相當挑剔,對別人也非常苛刻。對待一件事,他們總是再三地審查。在別人眼中,他們是爭強好勝的,也是不可理解的。
完美主義者不自信,不能接受一個并不完美的自己,于是總是拒絕承認自己就是這個樣子,還容易發怒和激動。但同時他們會害怕旁人因這種怒形于色的表情而討厭自己,于是極力壓制這種感情,憤怒就會郁結于心,久而久之,對自己的怨恨很容易使自己陷入深深的自卑和沮喪中。
完美主義者表面上認為自身條件較好,不能忍受自己被他人忽略或看不起,其實他們很在乎別人對自己是否尊重,因為他人的態度是對完美主義者努力培養出來的特質的認同。
“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得最好”,這是完美主義者的口頭禪與精神支柱。他們經常表現為死板、極端、煩躁,再加上如果他們個性好強,必然會導致精神壓迫與心理障礙。
研究表明,強迫性完美主義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會自我挫敗,工作效益低,人際關系、自尊心也會受到傷害,是極其痛苦的。那么,有什么辦法能讓完美主義者盡量與自己“和解”呢?
1.在意過程,不注重結果
只有接受不完美,結果才能更接近完美。當我們特別努力地做一件事或策劃一個項目,參加一個比賽……這時候我們的目標很簡單也很明確,就是要成功,讓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但結果往往并非如人意,因為失敗偶爾也會光臨。
我們不要總是注重結果是否完美,太過追求完美,會讓自己陷入無形的壓力中,失去很多樂趣,好比我們出去旅行的目的是欣賞沿途風景和感受愜意的心情,而不只是為了到達目的地。
2.先行動起來,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比起把事情做好,不完美主義認為重要的是先把事情做完。我們時常會聽到有人抱怨“寫作太難了,那些一揮筆就洋洋灑灑地寫完幾千字文章的人是怎么做到的?”面對這樣的問題,我最想問“你說寫作難,那么請問你每天寫多少文字呢?你開始寫了嗎?”他們往往啞口無言。
所以,我們在設定一個目標后,不需要一口吃成個大胖子,首先要做的是開始行動,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努力,不斷積累,向著目標邁進。
3.知足常樂,降低期望值
要想改變情緒,最好的做法是降低內心期待。貪欲熾盛的結果會導致我們產生無數“想要”的目標,想要的太多,心理結構中就會充滿紛亂復雜的能量,一方面令你對生活產生不滿意;另一方面,失序的心理結構本身就會給自身帶來痛苦。
所以我們需要先明確自己的目標,并且努力達到這些目標。除此之外,不給自己設立過多、超出自己能力和承受力之外的目標。學會降低期望值,知足常樂,用平常心去生活,才能收獲更多驚喜和幸福。
加拿大詩人、小說家、歌手、詞曲創作者萊昂納德·科恩說過:“不夠完美又何妨,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進來的地方。”
不完美,才是生活的本色。的確如此,真正的美都是帶有傷痕的。月有陰晴圓缺,仰首望天,殘月難道不美嗎?花有開放也會凋零,殘花枯枝難道不美嗎?蒼茫人世,生命何曾擁有過永恒的完美。
不去過分在意條件和結果,而是關心如何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不要被內心所限制,而是大膽釋放自我,給自己更多的自由空間;不要因為糾結或太過關注他人眼光而躊躇不前,而是要敢于突破自己。
開始行動的人,就已經戰勝了大多數“只想不做”的人,前方的荊棘,是我們無法規避和躲藏的。
接納不完美,你會發現秋天不僅是一派蕭條景象,更是一個燦爛金黃的美好季節;接納不完美,你再也不會在午夜夢回時,為一些失去的人和事輾轉反側。不跟自己較勁兒,才能真正地享受人生,收獲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