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淇也
(大連財經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
茶道是在世俗生活中以茶為媒介形成的生活禮俗。它既蘊涵著茶本身的烹煮藝術,又在習茶過程中逐漸養成了修身的方式,集美學與藝術于一身,凝聚成茶文化的內核。茶道是中華文明千年結晶,使茶漂洋過海,風靡全球,躋身飲品主流地位,并將茶的美學傳播到世界。茶道程序嚴格,操作規范,格調講究,從洗壺開始,到品茗結束,中間經過沖泡、封壺、奉茶、聞香等環節,儀式感強,步驟清晰,形成規范有序的茶道文化精神內核,尊重自然,關注細節,專注過程,注重修身,以期養性,小火慢熬,沉浮觀茗,不疾不徐,細品慢泯,追求極致。
茶文化源遠流長,亙古傳承,是中國典型的文化瑰寶。歷經千年,與儒道釋多家文化碰撞融合,逐漸形成見解獨到、自成一派的茶文化。茶文化特有的風韻可以表現為顯文化和隱文化兩種表達形式。顯文化強調的是基于飲茶形成的文化表達。隱文化強調的是品茗者在飲茶過程中所有的感悟和體驗表達。顯隱文化的結合,更好的詮釋了茶文化的核心內涵。
茶道與禮相連,側重修身,強調養性,往往以茶為媒介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聯,強調人文性。在品茗過程中,與茶為友,聞香品茗修心習德,增修禮法,悟道養性,完美的將生活與藝術相結合,將益與美相結合。茶道博大精深,包容并蓄,與時俱進,它涵蓋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天道與人道相統一,在一個系統中,互為依存,互相統一。它崇尚“貴和”的思想,強調處事寬和大度,待人和諧不爭,為人謙虛不貪,交人不偏不攀。它注重人文傳統,厚愛蒼生,親和以待,尊重他人,尊重自然,尊重生活,尊重差異。茶分六大類,各有千秋,也在六大類的繁多品種中,雅俗共賞,互容互存。它的傳承價值和特性價值,在茶道文化中構建起顯文化和隱文化的耦合聯動。林治先生被稱作茶界的“癡人”,他道出茶道的真諦為四核,即:和,寂,怡,真。飲茶即識人,品道即處事。將茶道運用到輔導員工作中,找到文化契合點,陶冶情操,追求人格,以提升自己為育人的前提,實現互助助人,育人達己的理想狀態,完成價值的實現,不斷升級本質工作的內涵,實現育人的實質性飛躍。
武夷山茶癡總結了茶道的真諦,即:和,寂,怡,真。從輔導員工作角度出發,能夠有效的探究到輔導員工作與茶文化的文化契合點。
輔導員的工作是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執行者,擔負著育人的重要使命,也是高校思想陣地的守護人。輔導員的觀念奠定了工作的主旋律。和為貴,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在紛繁復雜,千頭萬緒的工作中,厘清工作重點,心平氣和,平等尊重,純凈透明,為學生工作搭建風清氣正的育人環境。輔導員隊伍組成中,年齡小,學歷高,站位前沿,易于接受新事物,與學生能夠迅速打成一片,容易溝通和交流,距離感小。但在實際工作中,難免有因為人際交往帶來的工作困擾,如何考察好、處理好“關系戶”的問題,如何平衡各類學生的關系,在競爭、評選方面能夠一碗水端平,做到事事公正,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尊重學生發展出發,從機會面前人人平等出發,端正工作態度,謹慎處事行為,讓“和”成為工作中的標尺,以身作則,去育人,用自身的美麗去征服人,得到學生的崇敬。在工作中保持清和,保持謙遜,保持公平,不摻雜私欲,做到廉潔為先。
和也是和諧的一種表達,是身份的象征和相符。從輔導員工作來看,輔導員的形象和氣質是否與職業要求相符合,是否和諧,是否能夠從外形的穿衣打扮來區別于其他職業特征,能否將教育容納在自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來,能否實現從外在的行為影響到內化的精神,都是輔導員要做的修身課程。要保持“謙和”,育人先育己,讓自身修煉的和諧安靜,閑適豁達,不驕不躁,保持真我,才能更好的將自身感受傳遞給學生,實現育人的目的。
“和”還要追求和合,將理念與實踐和合,將思想與行動和合,將工作指向與工作質量和合,明晰結構,搭建目標,合理規劃,易于操作,使學生行有所依,行有所量,更快、更好的實現自我的全面發展。
保持平常心,不追求名利,能夠扎根一線,把輔導員工作做成職業,做成事業,做成追求,才能耐得住寂寞,承受得住辛苦,抵擋住誘惑,才能在輔導員隊伍中穩步前行。輔導員這個職業需要長久性和穩定性,需要有科學的規劃和職業歸屬感,能做到寂,做到恬淡,做到閑達,才能守住根本,才能成為麥田的守望者。這是輔導員工作的境界和靈魂,是茶道的意義所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懂得責任,是不能丟掉的根本,是高校輔導員堅定不移的道德操守。
寂首先要守住靜。輔導員工作事無巨細,面對事務性工作,面對突發事件,要冷靜,和氣,保持頭腦清醒,感受平靜,通過靜心的力量有條不紊的處理各項事務,使自己能夠通過靜心來增加耐心,通過靜身來鍛造建強,通過靜腦來培育智慧。享受當下,感受靜帶來的美好。寂其次要懂得敬。敬是堅守,是責任,是對輔導員職業的忠誠,把敬業作為一種道德,作為一種工匠精神,細細打磨,娓娓品味,本著孺子牛的奉獻精神,對學生負責,對家長負責,對學校負責,對社會負責。輔導員承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延續教師優良教風,傳遞思想精神的重要傳播者,只有對工作崇敬,才能真正把握輔導員工作的精髓,才能腳踏實地,堅持有方,信心百倍。
怡注重身心愉悅,強調的是快樂。從精神角度看,品茗中的先苦后甘,感受浮沉人生,是品味和把玩生活的情趣所在,入口為苦感受回甘,是胸襟開闊的表現。給予是快樂的源泉,“一個人最大的快樂,最大的幸福就是把自己的力量給與他人”。輔導員恰恰是給予的施與者。教育的核心是“愛”,是給予,被需要也是一種快樂。被信任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格局,是一種智慧。陪伴學生全面成長成才,在學生的思想里烙下自己的價值觀,能夠為學生排憂解難,學生是老師的影子,老師是學生的鏡子,二者之間的聯動是潛移默化的。被尊重是一種快樂,“教育者必先強己,育人者必先自律”。輔導員的工作要有胸懷和情懷,要目光長遠,目標明確,不拘小節,注意生活中的小細節,小快樂,愉悅心情。怡是工作中的情操,面對工作的繁雜和苦悶,如何排解是一種智慧,不較真,不焦躁,溫和,謙卑,善良,化解工作中的小插曲。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生活的全部,把工作作為修煉場,在面對各類事情時游刃有余,練就看淡,看清,看輕的本領,才能做到苦中作樂,享受當下。輔導員在精力允許的情況下,要掌握多門類的專業知識,以心理學為例,在保持自身積極生活態度的基礎上,可以對學生進行引領和疏導,提升自己是樂,幫助他人是樂,獨樂樂,眾樂樂,達到樂群,樂我,樂他的精神境界。被他人需要成為一種快樂,感動別人才能享受人間真正的幸福。
真可以闡釋為真知、真理,真誠,本真,是歸于本性,人之初性本善的至善,強調的是真善美,它傳承千古,真誠以待成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符號和基因。保持“真”的態度是對輔導員工作的必然要求。“真”也是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是保持本真的態度。輔導員不單單是一個稱呼,它更是職業,是責任,是擔當,在選擇輔導員之初,不是為了躋身高校的門檻的“低就”,而應該作為長遠目標進行規劃設計,作為“終身職業”來經營。任何工作崗位都存在著困境和瓶頸,輔導員隊伍發展到一定階段,也會存在職業倦怠,調節好心態,保持年輕心態,保持對職業的認同和樂觀態度,保持愛崗敬業的職業操守,加強與同行的交流,與學生的合作,參與到學生學業生涯的規劃,調整自身的認知結構,不斷增加學習,愛崗敬業,使學生愿意把輔導員當成榜樣,使學生愿意與輔導員真誠對話,使輔導員的言談舉止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育人過程中,要注重過程,避免形式主義。在設計活動中,讓學生能夠有參與感,有收獲,有感悟,減少因完成任務而做無謂的精力浪費的形式活動,勞民傷財,效果不佳。輔導員要有教無類,對每個學生一碗水端平,從教育出發,真心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考慮,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和優勢,指導學生發揮特色,彌補短板,不斷鍛造核心競爭力。這需要輔導員對每名學生了如指掌,真心真誠,讓優秀成為榜樣,讓后進不再自卑,讓學生各得其所,各有所獲。
中國的茶道文化熠熠璀璨,在歷史的長河中散發著東方的魅力和文化氣息。茶道文化以德為先,強調修為,以人為本,天人合一,注重人文價值,這也與輔導員從事的育人工作相契合。輔導員在實際工作中,要時刻謹記和,寂,怡,真四字真諦,和心靜氣,扎實本崗,不求名利,敬業樂群,愛崗敬業,捧一顆真心來,撒入學生心中萬粒種,使輔導員去浮去燥,修身助人,達己成仁,關注精神層次,提升育人品味,不斷踐行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