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麗燕
【教學內容】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108、109 頁。
【教學過程】
一、激活探究活動經驗,從“要我學”到“我要學”
1.激活經驗,故事趣導。
師:同學們,釘子板大家都很熟悉了,如果把釘子板抽象成點子圖,相鄰2 枚釘子的距離是1厘米,每相鄰的4 枚釘子構成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 平方厘米。
師:這些圖形面積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學生活動并口答)
師:真棒!用面積計算公式或割補數方格的方法,很快找到了這些圖形的面積。有個奧地利數學家叫喬治·皮克,他發現除了用割補數方格、公式計算多邊形的面積,還有一個實用且有趣的數學規律。我們今天來一起研究。(板書:釘子板上的多邊形)
2.深入溯源,引發猜想。
師:(指其中一個圖形)同學們,這一位置的釘子就叫多邊形邊上的釘子。圖形內部的釘子就叫多邊形內的釘子。數一數,邊上的釘子、形內的釘子數各是多少?猜想:釘子板上多邊形的面積大小可能會與哪些因素有關?如果不用公式計算,有什么規律呢?
(學生討論后交流)
生1:多邊形邊上的釘子數越多,面積一定越大。
師:有點道理,你們同意他的意見嗎?按照你的猜想,如果邊上的釘子數相等,面積是不是一定相等?請看第②、⑤、⑧圖,邊上都是8 枚釘子,面積怎么樣?
眾生:不同。
生2:說明面積的大小,肯定不光是由邊上的釘子數決定的。
生3:我同意,多邊形的面積應該與形內的釘子數也有關。
生4:老師,形內的釘子數越多,面積可能越大。
生5:不一定,你看第②、⑥圖,形內都是2 枚釘子,但面積不同。
師:真棒,你們學會了反思。通過觀察,發現邊上的釘子數相等,面積不一定相等;形內的釘子數相等,面積也不一定相等。那釘子板上的多邊形面積到底與什么因素有關呢?大家可以交流一下。
生:我認為應該與邊上的釘子數和形內的釘子數都有關。
小結:很有道理,那么釘子板上多邊形的面積,與邊上的釘子數和形內的釘子數,到底有怎樣的關系?我們一起深入研究。
3.整體思考,把握方法。
師:多邊形邊上釘子數是一個變量、形內釘子數是另一個變量,這個問題似乎有些復雜,你準備怎樣研究?
生:先從簡單的開始研究,可以先研究形內1 枚釘子的情況。
師:是啊,有兩個變量,要先確定一個變量——形內的釘子數,從只有1 枚的情況開始研究,再研究更多的情況。那我們是不是要對這八個圖形分分類?
明確:按照形內有1 枚釘子(第①③④⑤圖)、2 枚釘子(第②⑥圖)、3 枚釘子(第⑦圖)、4 枚釘子(第⑧圖)的圖,分成四類。
【思考:激活探究活動經驗,明確“學什么”“為什么學”“為什么這樣學”,從“要我學”自然變成“我要學”。本內容是一種既有趣又有挑戰性的活動,要解決“釘子板上多邊形的面積大小可能會與哪些因素有關?有什么規律呢?”的問題,有兩個變量,先確定其中一個變量進行探究規律是學習難點。過程中制造認知沖突,激發相互評價,用“疑”激發說理“欲”,在“辯”中啟發說理“智”。學生通過動口說理,把每一次思考中蘊含著的個體的數學理解、個性化見解進行傳遞。解惑中清晰,解疑中深化,積累確定某變量的情況下探求其余變量規律的科學探究經驗。】
二、積累問題解決經驗,從“點狀”到“結構”
1.嘗試探究,形成結構。
活動1:探索形內只有1 枚釘子的多邊形面積。(第①③④⑤圖)
活動要求:(1)填一填,把多邊形的面積和邊上釘子數記錄在《研究單》上;(2)想一想,形內只有1 枚釘子時,多邊形的面積可能與邊上釘子數有怎樣的關系?
師:哪個小組來交流一下你們的發現?
生:①號多邊形面積是2 平方厘米,邊上釘子數是4 枚;③號多邊形面積是3 平方厘米,邊上釘子數是6 枚……
生:我發現在形內都是1 枚釘子的情況下,多邊形邊上的釘子數越多,面積越大。
生:當多邊形內只有1 枚釘子時,多邊形的面積是多邊形邊上釘子數的一半,你看4÷2=2,6÷2=3,7÷2=3.5,8÷2=4。
師:同學們真厲害,從不同的數據中找到相同點,發現了關系。但我們只是通過四個例子有所發現,這個猜想是不是對所有的多邊形都適用呢?(板書:猜想)還需要怎么樣?
生:舉更多的例子來驗證。(板書:舉例驗證)
師:在點子圖上任意畫幾個形內只有1 枚釘子的多邊形,迅速驗證,看看是否符合剛才的發現,并找找有沒有反例。
(學生舉例并交流)
師:如果多邊形的面積用S 表示,多邊形邊上的釘子數用n 表示,剛才發現的關系你能用一個字母式子表示嗎?寫一寫。
(學生回答并板書:S=n÷2)
師:回顧探索過程,咱們是怎樣找到這個規律的呢?(板書:仔細觀察、提出猜想、舉例驗證,歸納結論)
【思考:問題解決經驗不是一蹴而就的,逐步積累是問題解決、經驗生長的關鍵。這一過程,看似內容單一,線索簡單,但確是整節課中規律探究方法的形成結構階段。“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是思維的工具”,教學過程中,請學生上講臺匯報研究成果,“想得清楚,才能說得明白”,有效促進其規律進一步內化,思維進一步清晰。同時引導學生經歷了規律探索的完整過程:觀察分析——提出猜想——舉例驗證——得出結論,并滲透了數形結合思想和符號化思想,形成規律探究的一般結構和方法,為探究提供研究參照和方法導引。】
2.運用結構,合作學習。
活動2:探索形內有2 枚釘子的多邊形面積,(第②⑥圖)與邊上的釘子數又會有怎樣的規律呢?
活動要求:(1) 把形內釘子數、多邊形面積和邊上釘子數填入表格中,認真觀察,有什么猜想?(2)自己設計兩個符合形內釘子數是2 枚的多邊形,找到多邊形面積和邊上釘子數驗證你的猜想;(3)把你的發現和同伴交流。
(生1 呈現作業并逐個交流數據,其他學生校對數據)
生2:我們還舉了這樣幾個例子,都發現同樣的結論,沒有反例。
生3:我們發現的規律是,當多邊形內2 枚釘子時,S=n÷2+1。
師:通過觀察、猜想、舉例、驗證的研究方法,發現了多邊形內有1 枚釘子時,S=n÷2;多邊形內有2枚釘子時,S=n÷2+1。這兩個規律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生:都有n÷2,不同的是一個還要加1。
師:是啊,當多邊形內有2 枚釘子時,為什么再加1 呢?數形結合,我們看釘子板上的圖。

師:(操作)原來邊上的釘子就變成了形內的釘子。現在形內有2 枚釘子,面積有什么變化?
生:形內釘子數多1,面積增加了1 平方厘米。
師:另外兩個圖形也來變一變,看看面積有什么變化?
生:(操作)當形內由1 枚釘子變成2 枚,面積都比原來增加了1 平方厘米。
師:(繼續操作)你接著又能聯想到什么?(當多邊形內3 枚釘子時,S=n÷2+2)繼續想,再往下拉。S 和n 會有什么關系?(當多邊形內4 枚釘子時,S=n÷2+3),再往下拉呢?(當多邊形內5 枚釘子時,S=n÷2+4)
師:這三條規律(多邊形內3、4、5 枚釘子時)都是我們的猜想。有了猜想,你準備怎么做?
【思考:研究形內有2 枚釘子數的情況是教學的難點,要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本次活動不僅停留在找到S=n÷2+1,形內釘子數看似僅是數量上增加了1,實際卻是增加變量的一種研究,是更高層次的思維。學生主動調用活動1 的經驗自主展開獨立探究,學得積極,獲得了深度理解的學習。從“點狀”到“結構”,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態度、深入探究的精神、細致觀察的習慣,強化研究中的前提意識。】
3.巧用推理,充分驗證。
活動3:探索內部是3、4、5 枚及以上釘子的多邊形面積。
活動要求:(1)每個小組確定一個研究主題;(2)在點子圖上再任意畫一至兩個符合主題的多邊形;(3)算一算你畫的多邊形的面積,再用猜測的規律進行計算,看看結果是否相同;(4)小組成員間交流你的例子和發現,請組長匯總數據,匯報成果。
(學生活動交流)
師:多邊形邊上的釘子數仍用n 表示,當多邊形內有100 枚釘子時,S=?再往下推想,多邊形內有1000 枚釘子時,S=?如果形內的釘子數是a 枚呢?同桌交流。
生:S=n÷2+a-1。
師:當a=1 時呢?符合這個規律嗎?后面沒有加上數啊?
生:當a=1 時,就是S=n÷2+0。
師:研究形內有釘子的情況,我們了解了。形內沒有釘子的時候,面積與邊上釘子數有什么關系呢?你會研究嗎?
(學生猜想)
師:為什么要減1?是這樣嗎?自己選一個圖形口頭驗證一下。
(學生相互驗證)
師:看來,當a=0 時,S=n÷2-1也符合這個規律。
小結:這個發現被稱為皮克定理,該定理被譽為有史以來“最重要的100 個數學定理”之一。
三、提升思維活動經驗,從“聯”到“悟”
師:今天我們一起探索了釘子板上的多邊形,回顧探究和發現規律的過程,你有什么體會?
生:釘子板上多邊形的面積與形內釘子和形上釘子數之間都有關系。
生:多邊形內釘子數用a 表示,邊上釘子數用n 表示,我能總結成一個公式:S=n÷2+a-1。
生:我有補充,遇到復雜的問題,可以從簡單想起。
生:要學會從不同的多邊形中找到它們的相同點。
師:同學們真棒!恭喜大家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了規律,那么發現規律的過程中,讓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要認真觀察、反復比較。還要不斷反思,不斷驗證。
師:是啊,發現規律是了不起的,能體會到發現規律的方法更厲害了,以后碰到新的規律,你會獨立探索了嗎?自主評價一下今天的表現:

理解規律(4 分)知道怎么探索規律的一般過程(4 分)遇到復雜問題會確定變量,從簡單想起(3 分)認真傾聽(3 分)思維活躍(3 分)積極回答(3 分)總分(20 分)
【思考:深度學習,不僅是教師的感受,更是學生的切身體會。探索活動可以掌握知識,回顧反思則能夠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理解和思想。同時“多元收獲”的有效引導,生生間的相互評價、補充,不僅讓學生高屋建瓴把握規律,還幫助學生總結所經歷的規律形成的過程,深切感悟了從簡單想起等數學思想,提升了思維活動經驗。最后讓學生自主評價,促進學生學會自我反思、自主建構,并為后續的學習作經驗的支撐。關注師生、生生評價,關注他評、自評,正因課堂中有實實在在的親身體驗,學生學得積極主動,自信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