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 瀅 龔斌斌
在一次單元整合教學的省級研討活動中,筆者偶遇別開生面的“湊十法”,心生向往,于是“移植”進自家課堂。奈何過程和結果卻與活動中的課堂大相徑庭,不如人意。
1.結果式表征抑制算理的生長。
關于“9+4”,學生選取小棒、畫圖和算式表征的典型進行交流、對比,但學生對“湊十”并沒有特別鮮明的需求和傾向。
2.模仿式遷移違背整合的初衷。
通過“9+4”的學習,引導學生用“湊十法”遷移計算“8+4”和“7+4”,學生情況如下:

1.他們的起點≠我們的起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長對于教育的期望和要求越來越高,但城鄉結合地區的家長大多還停留在知識技能培養的層面,把機械記憶結果作為計算學習的重點,很少會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因此,我們的學生在算理的學習起點上相對要低一些。
2.位值的理解≠運算的理解。
對于一年級學生而言,對位值的“十”和運算產生的“十”還沒有很好地進行關聯,因此,對于為什么要“湊十”是迷茫的。
3.畫圖的經驗≠符號的經驗。
學生對于計算算理的表達能力有所欠缺,對于如何利用圖和式來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缺乏一定的經驗基礎,尤其是把圖和式進行主動地轉化更是難上加難。
單元教學整合絕非只是簡單地整合單元學習內容,整合的策略更不能簡單地加以“移植”,必須在精確掌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基礎上,通過拓展、重構等策略,加工單元知識點,以促進學生理解算理,提高運算能力。
1.“格點”為媒,聯結數與運算。
10 以內數的認識,始終遵循的一條主線就是從“實物——橫向計數器——點子圖——抽象出數”,人教版在學習10 的加減法時,安排了這樣的方式展開,充分體現了點子圖在溝通算式和分合式之間的重要作用。其實,這是“湊十”的萌芽時刻,借這個起點,筆者又進一步設計了以下的“湊十”練習:


利用格子圖進行湊十,對應呈現加減法算式。通過系統學習,讓學生腦中有圖式,構建起10 的數模型,為“湊十法”計算做好準備。
2.意義渲染,感悟重要價值。
構建起10 的數模型后,還應該讓學生了解“十”的特殊性,比如借助教材的《你知道嗎》和繪本《古人是怎樣計數的》引領學生走進十進制的產生。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走進生活,去尋找生活中特殊的“10”,從數學回歸生活的過程中,學生發現原來“10”真的很特殊、很重要。
3.圖式轉換,愛上“10 加幾”。
“10 加幾”是學習了20 以內數的認識,掌握了20以內數的組成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是將一個數“十幾”轉化為一個算式“10 加幾”的符號化變形,小棒直觀圖架設起兩者之間轉換的橋梁。但我們的教學并不能止于此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在例題學習的基礎上創造出10 加幾的算式,同時通過有序思考、對比觀察,發現“10 加幾等于十幾”這一重要規律,感受到計算的便捷,讓學生愛上“10 加幾”。

?
1.切換慢鏡頭,“倒逼”算理絲絲入扣。
運算方法可以通過簡單的模仿進行學習,而運算能力的形成則必須依賴對算理的理解。筆者試著將原設計里利用“9 加幾”的計算教學來理解“湊十法”的過程改為“串聯”的呈現方式,層層深入,逐層對比。讓學生在整個方法優化和溝通的過程中,感受到“湊十”思維對進位加法計算的必要性。
(1)動態演繹,定格“跳躍式”思維。
美國學者富森將表內加法進行劃分,不進位的是“單一單位概念結構”,進位的是“多單位概念結構”。對于后者,通過前測可以發現,學生有兩種水平:轉換為單一單位概念結構,也就是接著數;另一種就是轉化成相對獨立的兩個單位,也就是直接“湊十”。因此,先借助半抽象的小棒來實現水平一到水平二過渡。
師:你知道9 加4 等于幾嗎?
師:看來大家都已經知道9 加4 的結果了,那么這個結果是怎么得來的呢?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些小棒,請大家借助小棒,擺一擺9 加4 得到13 的計算過程。

對比小結:第三種方法是先得到了10,再與3 合并得到13,我們一眼就看出來了。再通過關鍵問題“為什么只移動1 根”思考湊十的另一個核心要素。
(2)格點再現,喚醒“湊十”經驗。
利用點子圖解釋讓學生在頭腦中主動喚起先前建立的10 的模型結構。
師:剛剛大家用小棒擺出了9 加4 等于13 的計算過程,如果用小圓圈來畫一畫,畫出9 加4 等于13的計算過程,你們能做到嗎?

對比小結:第三種方法,我們不但能看出是9 加4,還圈出了10,讓我們一眼就看出13。
(3)符號表征,實現算理內化。
在直觀積累的基礎上,用算式進行表征,就是符號化表征的進階學習,符號化的過程本就是抽象的過程,抽象水平越高,可遷移的可能性就越大。
師:老師如果要你們用寫算式的方法,寫出9 加4 等于13 的計算過程,你們還能做到嗎?

對比小結:第三種方法我們不但看到了9 加1 得到10 的過程,我們還能清楚地看出1 是從4 里面分出來的,而且還剩下3,這樣10 和3 相加就馬上得到13 了。
最后通過讓學生同桌交流,對9+4 的三次表征方法異中求同,引導學生發現,無論是小棒、點子圖還是算式,都經歷了從4 里面拿出1,和9 組成10,10 再與3 合并得到13,“湊十法”一詞的出現水到渠成。

2.推進快鏡頭,遷移算理步步為營。
(1)似曾相識再湊十。
第二環節選擇一個與9 接近的8 先進行遷移,就是要培養學生具備有意識“湊十”到自主遷移的能力,讓學生在微妙的變化中,感受到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跳出“把9 湊十”、“用1 湊十”的思維框架。
師:同學們,9+8 你們已經會算了,老師現在要將這個算式變一變,你還會嗎?請你在《學習單》上記錄你的計算過程與想法。

師:都是8+9=17,過程有什么不一樣?
通過交流發現,8+2=10,從第二個加數中拿出幾去湊十,要看另一個加數是多少。
(2)不同角度找本質。
同一道題既可以把前一個加數湊成十,也可以把后一個加數湊成十,通過對比可以加深算理,同時再次體會8 和9 湊十過程是不同的,為后面學習小數加大數時的靈活選擇方法做準備。

師:這兩種方法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對比小結:我們不僅可以將第一個加數湊成10,還可以將第二個加數湊成10。不管怎么樣,我們在計算這類加法時,都是先想“湊十”再計算的。
(3)觸類旁通想轉化。
6、5、4、3、2 加幾的計算雖然也可以轉化為10 加幾,但加數與10 相差越來越大,“湊十”的過程也越來越復雜。因而,需要在枚舉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地聯想到將小數加大數轉化為大數加小數。
師:那么如果在計算中出現了7、6、5、4、3、2,也可以通過先湊“十”來計算嗎?
要求:請你自己編兩道結果是20 以內,計算過程中需要用到“湊十”想法的算式,并把你的計算過程清楚地記錄下來。

師:在計算的時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結:當我們想好了要把其中一個加數湊成10,就只要想另一個加數需要分出幾、還剩下幾,這樣就可以很快得到計算的過程和結果了。
師:為什么都是湊成十,而沒有湊成其他數?(10加幾最方便——湊十的意義完美流露)
師:這兩位同學計算同一道算式,你更喜歡選擇哪種方法?

小結:當我們遇到小數加大數時,可以聯想大數加小數得到結果。
數學學習的結構化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教學時將相應的算式歸類比較,有助于學生發現計算中的規律,將隱藏其中的算理進一步挖掘,在推理過程中進一步感悟湊十背后的秘密,提升計算的速度。
1.縱向勾連,歸納和演繹中整合運算。
師:結果是20 以內需要思考“湊十”的算式還有很多,老師將其中的一些整理在一張表格中。你能發現9 加幾的算式有什么規律嗎?得數有什么特點?得數和第二個加數有怎樣的聯系?

通過交流學生逐漸發現其中的規律:得數都是十幾,得數個位上的數比第二個加數少1。
師:十幾中的10 從哪兒來的?為什么每個得數的個位比第二個加數小1?
引導學生結合算理來分析,通過這樣的有序列舉、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學生概括出“湊十減一”的簡化思考過程的方法,將分解的思維動作整合為算法模塊,提高計算的速度和正確率。
2.橫向勾連,類比和演繹中整合運算。
利用9 加幾的規律,讓學生進一步有序填寫空格中的算式,并繼續觀察剩余的幾列算式中蘊藏的規律。有序的學習素材能較好地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促進學生有效地展開探索活動。這里,既可以依次進行分析,也可以通過9 加幾推理分析,并通過核心問題“為什么8 加幾是湊十減二,7 加幾是湊十減三”促使學生在類比推理的驗證過程中回歸“湊十法”的算理本質,提升運算能力,發展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