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傳忠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是把知識融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之中,從而實現發展。在融入的過程中,有的知識會理解深刻,有的知識卻如過往云煙,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新的知識進入學生思維后,能否找到知識生長的固著點并有機地融入到已有知識的結構中。所以,在教學中需讓學生找到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經驗的“根”,有了“根”,知識就由零散變成結構,由單一變成綜合,知識就有了生長的力量,并生長出新的知識結構,實現學習的可持續發展。
陶行知說過:生活即教育。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學階段的數學內容在學生具體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這些原型自然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很具象的感知,這些感知就是學生深入學習的“根”。教學時如能抓住這些“根”,把學習建立在學生豐厚的感知體驗上,讓學習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這樣的學習不僅易于學生理解所學知識,更能增強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情感。
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三角形認識》一課中,三角形的“高”歷來是學生理解上的難點。實際上學生對生活中的“高”是有自己豐富感受的,比如測量身“高”時,人要站直,然后從腳底量到頭頂;要比兩個物體的“高”,會把兩個物體放在一起比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對“高”的樸素理解,在教學時便可以借助學生對生活中“高”的理解的“根”,建立起學生對數學上“高”的理解。
1.認識“高”。
(1)基于經驗感知。
出示兩座房子,提出問題:下面兩座房子,哪座房子“高”,說說理由。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自然能畫出“高”(從房子的最“高”點直直地畫到地面)。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從其中一個房子里抽象出三角形,數學的“高”就已在其中了。

然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看書理解三角形的“高”,有了生活經驗作為基礎,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因為數學的“高”找到了生活中“高”的“根”。
邏輯性是數學知識重要的特征之一。后面知識的學習都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之上的,知識間存在著多層次的網狀的聯系。教學新知識時,如能溝通聯系與新知識相關的舊知識,或由舊知識引出新知識,形成新中有舊、舊中蘊新的學習情境,這就是教學理論上的“最近發展區”,這樣學生學習就能拾級而上,形成前后關聯的立體知識結構,這樣的知識結構對于學生能力的發展,特別是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三角形認識》一課時,學生對三角形的三條“高”這個抽象的概念是難于理解的,只有水平線上的“高”學生能較準確地畫出,其他兩條邊的“高”大部分學生就難以準確地畫出。究其原因,就是學生對于“高”的概念還是沒有找到相應的知識背景支撐,他們的頭腦表象中大多只有一種水平線上的“高”,所以對三角形另外兩條斜邊上的“高”就無法準確表達出來。幾何圖形的“高”的實質就是點到線的垂線段,這是學生理解幾何圖形上不同位置上“高”的“根”。
為此,教學三角形的三條“高”時,可作如下設計:
過直線外一點畫垂線,你們會吧?

學生能很容易畫出如上的垂線段。
通過媒體設備,動態地演示出每條“高”從三角形內部移出,移出后如下圖,這時學生便能很直觀地看到三角形的三條“高”,其實都是過直線外一點畫的垂線段。

把三角形的三條“高”這個新知與垂線段這個舊知聯系起來,新知就找到了“根”,為后續學習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等立體圖形的“高”找到了“根”。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精髓。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找到知識背后的思想方法。如轉化數學思想方法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常常用到,學習小數乘、除法就是建立在整數乘、除法基礎上的,通過把小數乘、除法轉化成整數乘、除法來解決。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一課時,可作如下設計:
1.計算下面各題,并說說是如何計算的。
765÷85 2795÷43
2.出示例題:奶奶要編“中國結”,編一個“中國結”要用0.85m絲繩,7.65m 長的絲繩能編多少個“中國結”?
學生列式:7.65÷0.85=。面對這道題,學生一時無法解決,這時啟發學生:7.65÷0.85 這題與765÷85 有什么區別?你能想到什么?學生發現這兩個式子的區別在于:一個是小數除法,一個是整數除法,整數除法會做,而小數除法沒學過。學生自然就會產生一種想法:如果能把小數除法轉化成整數除法就好了,轉化思想方法產生就水到渠成了,學生在轉化思想指引下順利解決了新知。再結合上一節課《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也是運用了轉化思想方法,從而深刻體悟到轉化思想方法這個解決問題的“根”,就能更好地解決新問題。
數學思想方法很多,如數形結合思想方法、分類思想方法、類比思想方法、函數思想方法等,都可在具體知識的學習中,讓知識在思想方法的統領下形成結構,讓知識學習有思想方法的“根”。
數學知識是一個體系,數學知識的發展呈現出由低到高螺旋上升的趨勢。知識的難度、抽象度,隨著年級升高而提升,知識因學習階段不同而不同,但有許多知識運用的學習方法卻是一樣的,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比如人教版教材中解決問題的整體思路:一、二年級解決問題的三步驟是:知道了什么?怎樣解答?解答正確嗎?三至六年級的解決問題的三步驟是: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回顧與反思。這里一、二年級與三至六年級的表述表面上看不一樣,其實質是一樣的,只是一、二年級表達得更淺顯些。可見在解決問題這塊內容學習上,都是按照以上三個步驟展開,所以,在前期的學習時,教師要進行啟發式教學,等學生基本掌握學習方法之后,就應嘗試放手讓學生運用掌握學習方法去學習新知,實現遷移學習,讓學習策略方法在學生不斷運用中“根深葉茂”。
類似的內容很多,如計量單位的學習都是經歷如下的過程:因需要產生———確定一個標準(單位)——用標準(單位)測量——原標準(單位)太小(或太大)產生新的標準(單位)——形成標準群(單位系列)。如學習長度單位時,因測量物體的長短需要長度標準——產生一定長度的線段為標準定為厘米——因測量更長的物體長度,厘米的標準太小了,就產生分米、米等新的標準(單位)。反之,因測量更小的物體長度,厘米這個標準(單位)太大了,就產生了毫米等新的標準(單位)。同樣,學習面積單位、體積單位、質量單位等都可以運用如上的學習方法。
總之,學生一旦理解掌握了學習方法的“根”,就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