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各學校著力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注重日常教學行為的規范,聚焦課堂教學改革的完善,教育教學工作日趨規范,但教學質量提升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為全面客觀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及建議,主管部門制訂了定期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育質量管理及教學常規進行專項視導的制度,通過課堂觀摩、現場點評、查閱資料、座談交流等形式,對各學校教育質量、教學常規、校本教研等工作進行較為全面的了解,充分發揮視導診斷作用,促進教學質量整體提升。
關鍵詞:質量管理;教學常規;專項視導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5-016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5.084
作者簡介:紀寶庫(1977.9— ),男,漢族,甘肅定西人,高級職稱,研究方向:新形勢下的教育督導能力提升。
近幾年,教育部門通過充分發揮視導對學校教育質量和教學常規管理的診斷、反饋和促進作用,全面總結教育教學及常規管理的做法和經驗,及時發現影響質量提升的瓶頸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及建議,幫助學校管理者和廣大一線教師進一步轉變觀念,規范日常教學行為,不斷提升校本教研和教學常規管理水平,推動全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在新常態下不斷推動教育質量和教學常規管理改革,推動教育質量整體提升。
一、結合教育質量意識開展專項視導
(一)質量提升長遠規劃不足
部分學校立足于校情的整體質量提升缺乏思路和長遠規劃;質量管理制度不系統,教育質量管理的各類制度繁雜,缺乏系統性;部分制度修訂完善不及時,缺乏實用性。
(二)大課程構建體系不完善
部分學校對“大德育、大美育、陽光體育”等大課程體系整體構建認識不到位,方案不細致,細則不完善,具體落實措施不力,教育資源整合不夠,課程構建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結合常規管理開展專項視導
(一)集體備課有待加強
部分教師導學案設計重形式、輕內容,不能根據教學內容的變化而變化,缺乏學生活動、師生互動的記載;個別教師教學反思存在內容單一,流于形式,重現象描述,輕思考分析和對策研究等問題,不能有效起到自我提高的作用;部分教師對導學案二次備課不重視,沒有復備的痕跡;集體備課缺乏合作、研討,備課質量不高,操作性不強。
(二)小組建設有待完備
部分學校小組建設缺乏長效機制,合作學習流于形式,自主、合作學習有效性不高;評價體系不完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不能及時跟進,師生互評、學生互評沒有落實,學校對評價結果的運用不到位,評價的激勵和引導作用不強。
(三)課堂教學有待優化
視導中,教師“一言堂”課堂教學現象依然存在。部分教師課堂缺乏整體設計,過分注重模式,課堂教學環節生搬硬套,忽視了學習目標的達成,教學方法不能靈活運用,致使教學流程不暢;有的課堂甚至存在“前松后緊”、課內完不成教學任務、學生學習效率低下的問題;部分教師大量使用教學課件,以課件代替教師板書,影響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較弱,操作不熟練;各類功能室管理不到位。
(四)課程計劃落實有待規范
部分學校一年級科學課程開設不及時,一二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設不規范、部分學科課時開設不足的現象在不同程度存在。各學校對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不夠規范,測試結果分析、應用不到位。小學生近視率校際差異較大,電子白板不清晰,影響學生視力。
三、結合校本研修開展專項視導
目前,多數學校校本培訓的形式比較單一,校本研修缺乏整體規劃,以落實常規檢查代替校本教研的現象較為普遍。許多學校青年教師、骨干教師、班主任培養計劃針對性不強,落實不細、不力,教師結對幫扶流于形式,教研活動表象化、簡單化。
四、結合常規檢查開展專項視導
在常規檢查環節的落實上,個別學校還停留在對備課、作業、觀課議課等業務“量”的考評,忽略了“質”的提升,許多問題都是多次發現多次未整改,督查未能起到應有的導向作用。個別科目作業存在作業量偏大、形式單一、難易度把握不當、未分層設計等問題。
五、結合分析研判開展視導反饋
(一)要進一步深化質量意識
要樹立起質量育人的鮮明導向,一切教學活動都要聚焦質量,要把握課堂特點和轉型要求,加強頂層設計和長遠規劃,拿出提升教學質量的目標圖、路線圖。要把最大的精力花在教學一線,把最好的資源放在教學一線,把最大的財力用在教學一線,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創新,全面提高辦學育人水平。
(二)要進一步優化制度機制
要不斷完善教育質量管理制度建設和總體規劃,修訂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進一步優化校本研修體系,提供專業成長平臺。提升教師教學態度,多角度設計校本培訓的內容和框架,以研促訓,以訓促研,最終實現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學校的長足發展。
(三)要進一步強化常規管理
要注重過程管理,強化跟蹤監測,各項常規工作要及時總結、及時反思、及時調整,通過課堂教學跟蹤督導,落實落細作業、導學案等常規檢查,通過學生、家長問卷等多渠道,及時發現教學中的薄弱環節。要狠抓教研組、備課組建設,組計劃與活動要側重于研討、記載活動后的感受與反思,在活動的質量上下功夫,力求教研的實效性。要通過眼保健操、嚴格控制具有展示功能的多媒體設備使用時間等,多種途徑加強學生用眼、護眼衛生教育,明確規范學生讀、寫等用眼要求,改善電子白板等多媒體設備的性能,努力降低學生近視率。
(四)要進一步細化評價體系
要研究制訂推動教師課堂高效教學行為和學生發展目標達成的常態化激勵評價機制。課堂教學評價、綜合素質評價等評價形式需多樣化、系統化、科學化。對學生成長經歷從各個方面進行多元評價。要精細化管理小組建設,從小組的分工、規則、評價等方面細化管理和研究,確保小組合作學習的有序和有效。
(五)要進一步規劃課程實施
要加強三級課程管理,規范落實課程計劃,引領教師認識到課程實施的重要性,認識到學校內涵發展的重要意義。既要研究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如何校本化實施,又要研究校本課程如何形成長效。既要對課程的落實進行育人目標解讀,又要對學生的學校生活和經歷進行課程歸位。要認識到活動即課程、細節即課程、文化即課程,不斷完善學校課程體系和評價體系,落實學生核心素養。要成立學校課程建設領導小組,完善培訓體系,規范教研制度,優化教師隊伍,健全考核辦法,細化對品德、體育、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等課程的考評,將“大德育、大美育、陽光體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置落到實處,使其真正成為實施素質教育和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突破口。
六、結合工作成效總結視導成果
通過多輪定期專項視導,整體來看,各項工作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質量管理措施更加精細
各學校能夠密切結合規范性文件精神,統籌規劃,制訂落實各項質量管理措施。建立和完善了學科教師崗位職責、教學常規管理制度、巡課制度、校本課程開發方案、高效課堂推進方案等富有實效的制度措施,學校管理逐漸向制度化、規范化、精細化邁進。很多學校辦學章程初步成型,“三風一訓”逐漸明朗,管理制度不斷修訂完善;提出了“三年站穩腳跟、五年比肩同類、七年獨具特色”的發展目標;建立了“教導處—學科教研組—任課教師”的教學研究鏈條和“德育處—年級部—班主任”的學生常規管理鏈條,雙軌運轉,優勢互補;制訂了師徒結對方案和“后進生幫扶計劃”,以師徒結對計劃和協議書促進師徒結對幫扶工作。學校領導班子都能夠結合各自專業,擔任學科教學工作,并高度重視教育質量管理和常規管理工作,積極開展涵蓋各學科的觀課、巡課活動,每周深入課堂2—5節,均達到和超過了區教研室的相關要求,班子成員任課觀課制度落實到位。
(二)課程構建落實更切實際
各學校密切結合實際,通過制訂德育、美育和體育等課程計劃,以各類主題活動、節日和紀念日活動、實踐活動等為載體,將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活動納入課程管理,著力構建“大德育”“大美育”“陽光體育”課程體系。部分學校分階段、分年級制訂了“大課程”的實施方案,完善“五星級”班級管理模式,學生自主崗位管理,大課程體系的落實有抓手;把德育課程納入學校的管理,開展家校攜手等20項主題活動,內容充實,涉及面廣。
(三)常規督導檢查更求實效
各學校定期不定期開展教學常規的督導檢查。將抽查與定期檢查相結合、自查與綜合考評相結合、走訪調查與查閱資料相結合、考評通報與整改落實相結合,形成常規檢查的常態機制。各項常規檢查安排具體、總結全面,有效促進了教學常規管理水平的整體提升。
(四)課堂教學特色多元化
各學校樹立“先學后教”教學理念,結合校情學情,學模創模,全面開展課堂建設;加大教師培訓力度,加強有效教學和高效課堂理論與策略的學習,使教師認識到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特別是課堂駕馭能力的必要性,從而試學科教師能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在落實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提高課堂效率方面形成自己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風格。
(五)教師研訓方式更為豐富
各學校都在不斷探究中創新、不斷實踐中總結、推廣多形式的研修活動。通過“集體備課,同課異構”的校本教研工程,骨干教師、教學能手示范課,教研組內公開課等活動,組織教師積極參與豐富多樣的觀課議課活動,骨干教師參與新教師、青年教師的展示課,助推其快速成長。各學校認真記載每位教師參加校本研修的情況,作為對教師參加校本研修、個人考核的重要依據,有效促進了學校課堂教學水平的提升和課堂教學研究的深入開展,形成了人人觀課、人人議課的濃厚研修氛圍。通過與名校結對、赴外交流學習、城鄉聯盟研訓共同體、二次延伸培訓等區域開放交流平臺,多層次、多途徑開展教研活動,提升教師專業水平。
參考文獻:
[1]秦嘉麟.多一雙眼睛觀察學校——責任督學工作體會[J].科學咨詢,2016(11).
[2]廖錦.關于當好責任督學的思考[J].貴州教育,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