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智
如果說教師是知識的引領者,引領著孩子們去尋求知識的源泉。那課堂就是一艘船,承載著孩子們去駛向知識的彼岸。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是傳播知識、開發智力、發展思維的重要手段,是師生交流的主要途徑。課堂提問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所提的問題的質量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它是打開通向知識原野的那扇窗,只有幫助學生打開那扇窗,學生才能尋求到知識的源泉。因此,優化教師的課堂提問,更有利于教師的課堂發揮和學生的全面發展。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避免冗余提問,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試談有效課堂提問的幾個著眼點:
一、有效備課,是有效課堂提問的前提
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要正確理解文本的含義,要多角色多次“進出”文本,即教師要站在作者和自身的角度讀懂教材的內涵,教師要站在編者的角度讀懂教材的編排,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讀懂教材的難易,而且教師要在這幾種角色互換中找到彼此的差異,然后以學生的視角出發來考慮學習教材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問題,要在熟悉文本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有效的課堂提問。有效的課堂提問要準確體現教師的教學思路,有效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全面落實三維目標。有效的課堂提問是觸發學生思維的引信,是激發學生覺悟的契機,是教學檢測的手段。提問的質量還制約著教學進程能否推進,決定著教學效果的好壞。
二、面向全體,是有效提問的根本要求
提問是激發學生思考的重要課堂教學技能。提問要追求全體學生的參與,確保全體學生都能從提問中得到啟發,有所收獲,這應該是高效課堂的一個最根本的要求。
(一)提問要有計劃性
一堂課要提問幾個問題,對于所提問題的切入角度(比如從課題的題眼切入、從關鍵的內容切入、從文章的結構切入等)都要進行精心構思。先問什么,后問什么,要胸有成竹,精心籌劃,提問要由表及里,由深入淺,步步深入。要想學生學得明明白白、痛痛快快,首先教師本身提問的思路要清清楚楚,只有建立在清晰基礎上的創新提問才是有效的。
例如,在教學語文教科書四年級下冊《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文時,我在課前精心設計了五個問題:(1)黃河的發源地在哪里?她流經了哪幾個省?(2)為什么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3)為什么說黃河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4)黃河由中華民族的“搖籃”變成禍河的原因是什么?(5)我們應該如何治理黃河?通過學生對這五個問題的討論,學生很快明白了老師的教學思路,把握了文章的主題,從而突破了課文的重點、難點。同時學生還感受到學得有趣,激發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開拓了他們的思維
(二)提問要圍繞教學目標,切合學生實際,緊扣教材訓練要點和文章精彩之處
提問要促進學生的思考,要圍繞教學目標,要減少或避免走過場式的應答方式——簡單的問“對不對”、“好不好”、“學會了嗎”,這種應答式的提問,不僅起不到啟迪思維的作用,還會滋長學生不加思考、信口開河的壞習氣,這樣的課堂表面上很熱鬧,價值不大。
(三)提問要難易適度
提問要考慮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做到深淺恰當,難易適中,太淺白,索然無味,提不起學生興致,太艱深,讓人難以琢磨,學生答不了,不僅達不到教學目的,反而易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事與愿違。因此,教師應把大的、難的問題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小問題,以減少每次提問的難度,減少提問之間的坡度,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在實際教學中有不少這樣的例子,教師提問時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把學生估計得太高,往往提出一個問題之后,全班舉手者寥寥無幾,這樣的課堂往往會陷入僵局,即使回答了質量也不高,課堂成了幾個尖子生表現能力的舞臺,太多的學生參與不到其中來,這樣的課堂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果問題設計得讓學生“跳一下,能夠著”,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問題要面向全體學生
對于理解或鑒賞性材料的提問,要盡可能突破“標準答案”的圈子,讓答案具有多維性,力爭引起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獨立精神。好的課堂講究前后照應,講究生動流暢。
例如,我在教學四年級上冊《去年的樹》一文時,當學生讀到“可是,樹不見了,只剩下樹根留在那里”時,我適時提問:“鳥兒看到只剩下樹根,她會怎么想?怎么做?”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當讀完全文后,我又問:“這時的鳥兒心里怎么想?怎么做?”學生的思維更活躍了,各自說出了不同的理解,課堂發言很活躍,真正理解了友情的可貴。
三、時間合理安排,是有效提問的保證
我們教師要知道提問題后“等待時間”的重要性。課堂上的周期性的簡短的沉默稱為“等待時間”。一般教師的“等待時間”一般都不會超過1秒,而我們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因得不到滿意、貼切的答案而放棄等待學生的問題,自己將問題的答案公布出來的大有人在。研究表明,將‘等待時間延長到3—5秒的教師會使他們的學生和自己產生興奮的效果。如果我們增加“等待時間”,課堂會發生以下變化:1、學生的回答變長;2、學生不回答的次數變少;3、學生回答問題時更有信心;4、學生對其他同學的回答敢于進行挑戰或加以補充;5、學生會提出更多的解釋。以上這些變化,可以說是因為“等待時間”延長了,學生有了更多的思考時間,對文本的熟悉度高了,思考的范圍更廣了,自己也有了屬于自己的答案,這就讓他們不怕老師提問了,相反更加喜歡回答問題,更加自信自己的答案正確。
課堂提問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我們要讓課堂提問表現出更多的靈活性和有效性,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幫助學生打開通向知識原野的那扇窗,能在課堂提問中產生思維的碰撞火花,獲得源源不斷的知識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