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簡介】
南通市海門區(qū)機關幼兒園始建于1951年,是一所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的公辦幼兒園。2019年5月,幼兒園申報了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統(tǒng)整理念下‘兒童博物課程建設”。本項目以兒童為中心,在課程統(tǒng)整理念下,以STEM實踐為主線,聚焦兒童的活動現場,篩選并統(tǒng)整兒童成長中的時空、人文等課程資源,開發(fā)了豐富、切合實際、具有個性特色、兒童能夠自主選擇、跨領域統(tǒng)整學習的課程。項目體現了教育的融合,是兒童行動的智慧,也是教師教育的智慧。
摘要:南通市海門區(qū)機關幼兒園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依靠幼兒園原有的研究基礎,從現實出發(fā),尋找適合的理論依據,以兒童發(fā)展為根本,立足兒童生活,體現教育的融合與過程的親歷。在項目實踐過程中,強調兒童主動獲得經驗,多角度挖掘“物”之廣泛,并融入STEM實踐,體現“統(tǒng)整”理念,形成“兒童博物”課程,幫助兒童獲得完整的發(fā)展。
關鍵詞:兒童博物;課程建設;統(tǒng)整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11A-0031-05
南通市海門區(qū)機關幼兒園創(chuàng)建于1951年,堅持以兒童為中心,注重生活教育。2019年5月,幼兒園申報的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統(tǒng)整理念下‘兒童博物課程建設”成功立項,為幼兒園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研究團隊秉承“博教育、全兒童”的辦園理念,預設課程框架,注重兒童的實踐探索與教師的實踐反思,建構兒童博物課程,促進兒童整體、全面地發(fā)展。
一、統(tǒng)整理念下兒童博物課程的緣起與背景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兒童的發(fā)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兒童身心全面協調發(fā)展。課程統(tǒng)整是當代各國基礎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共同趨勢。在統(tǒng)整理念下,不同學科之間以一種項目的或任務的方式進行整合,形成一種學科的、思維的、課程組織的跨界整合趨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本項目即立足于統(tǒng)整的理念進行博物課程建設,促進兒童的全面發(fā)展。
幼兒園以科研引領發(fā)展,在“九五”至“十三五”期間,分別進行了“幼兒園科學啟蒙教育的實踐研究”“中小幼科技教育實踐研究”“利用科學繪本,提高幼兒科學素養(yǎng)的實踐研究”“幼兒園科藝整合實踐研究”“完整兒童理念下幼兒園STEM課程建設”等課題研究。從研究內容中可以看到,幼兒園從關注領域教學到關注領域整合,再到完整理念下的整合課程研究的發(fā)展動態(tài),關注課程的統(tǒng)整、關注兒童的真實生活,體現了幼兒園內涵提升、品質發(fā)展的理念演變。
近年來,幼兒園更加關注兒童的生活,通過親歷過程、親身實踐,最終獲得生命的拔節(jié)。本項目建設以“童”為本,確立“博”課程文化,對課程進行深度思考,抓住“統(tǒng)整、生活、實踐”等關鍵詞,嘗試開設豐富的、頗具班本特色的“博物”課程,以課程文化促進園所文化的內涵發(fā)展,提升辦園品質。
二、統(tǒng)整理念下兒童博物課程的理解與構建
兒童的發(fā)展是一個整體,我們應注重整合,使兒童在生活、游戲中,通過觀察、比較、合作、分享等獲得全面發(fā)展。兒童博物課程的落腳點是兒童,強調課程活動的多樣性、全面性、可選擇性,并且關注不同課程之間的相對獨立性與統(tǒng)整性,使之滿足不同兒童的發(fā)展需要。兒童博物一方面注重兒童的親歷與實踐,關注兒童的生活;另一方面關注統(tǒng)整,注重兒童的多元經驗與全面發(fā)展,建構適合兒童發(fā)展需要的課程。
(一)兒童博物課程的內涵理解
“兒童博物”是建立在“課程統(tǒng)整”理念基礎上的。“博”有多、廣、大、知道得多的意思,亦有用自己的行動獲得、取得的意思。“物”是事物、內容、實質,還體現為以兒童為中心,讓兒童自主選擇。統(tǒng)整主要指向課程的統(tǒng)整、經驗的統(tǒng)整,它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學習內容或經驗,組合成一種有意義的、統(tǒng)整的學習內容或經驗,強調知識與生活結合、幼兒園與社會連接,以豐富的、跨領域的綜合性活動為載體,以探究性的動手實踐為學習方法,將知識和兒童生活進行連接、統(tǒng)整、融合,幫助兒童幸福生長。
統(tǒng)整理念下的“兒童博物”課程建設,是指教師聚焦兒童的核心素養(yǎng)和兒童的活動現場,關注兒童的興趣點、學習問題、生活經驗,篩選并統(tǒng)整時空、人文、事物等課程資源,開發(fā)豐富的、切合實際的、具有個性特色的、兒童能夠自主選擇的、跨領域統(tǒng)整學習的項目課程體系。強調在真實的情境中,解決生活中相關的真實任務,并在實踐操作中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既體現了“兒童”,又體現了“博物”,形成“兒童博物課程”。
(二)兒童博物課程的整體構建
兒童博物課程從兒童的需要和發(fā)展出發(fā),強調學習者與真實情境的有效互動,運用統(tǒng)整理念,對兒童博物課程進行整體架構,確立“博教育”的課程理念與“全兒童”的培養(yǎng)目標,設立三個維度的“兒童博物館”,包括“兒童博物主題館”(利用各專用活動室設置主題館,如自然繪本館、石頭美工坊、樹枝木工坊、城市建構館等)、“班級兒童博物館”(以班級為單位的兒童博物館課程研究,分為:自然類、工具類、材料類等)、“兒童博物活動區(qū)”(結合各活動區(qū)創(chuàng)設相應環(huán)境,如球類運動區(qū)、汽車游戲區(qū)、民俗表演區(qū)等)。在課程實施中注重挖掘周邊資源,包括人文資源(尋找名人軼事,形成人力資源圖,通過親子活動、家長助教、義工活動,邀請有專長的家長來園共同組織兒童博物活動)、地域資源(幼兒園附近的江海博物館、謇公湖植物園、科技館、故里小鎮(zhèn)、繡品實踐基地)等,課程評價指向兒童多領域整合的經驗(以STEM實踐為操作主線,融合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四大領域,加入藝術、閱讀等其他領域,幫助兒童融合多領域經驗)與全面的發(fā)展,最終指向兒童身心健康和諧發(fā)展的生命本質。
三、統(tǒng)整理念下兒童博物課程的實施路徑
廣義的博物館教育,強調博物館教育無處不在,包括各種展覽等,強調觀眾的自我學習。兒童博物館應該以培養(yǎng)兒童探究精神為主要目的,采取兒童自主活動,重視營造主題情景,并提供學習材料[1]。本項目的實施過程有三大路徑、九個操作點,強調兒童的親歷、體驗與實踐,注重“博”的過程與“物”的多樣,多角度體現“經驗統(tǒng)整、社會統(tǒng)整、知識統(tǒng)整和課程設計統(tǒng)整”[2]9。
(一)兒童主動參與,體現經驗的統(tǒng)整
通過動手實踐,讓兒童在真實的情境中,不為空間所困,不受時間限制,和外界環(huán)境互動。兒童用眼睛去觀察世界,用心靈去體驗世界,用雙手去改變世界、親歷過程、感悟認知、豐富經驗,這些方法技能、知識經驗是整體獲得的,不是教師給予的,而是兒童以自己的行動主動“博”得的。
1.主動設計場館主題
在兒童博物課程建設中,我們始終秉持這樣的觀念:所有的兒童博物場館不單純是展示物品的地方,而是兒童學習的環(huán)境,是兒童經驗不斷生成的地方。班級建館之初,教師和兒童一起商量、調查,捕捉兒童的經驗和興趣點,基于參與性、互動性、游戲性、生活性、豐富性等原則,確定班級兒童博物館的主題。有動物類的“恐龍兒童博物館”、自然物類的“石頭兒童博物館”、植物類的“樹葉兒童博物館”、交通工具類的“汽車兒童博物館”、生產工具類的“管子兒童博物館”、生活用品類的“帽子兒童博物館”、食品類的“糖果兒童博物館”、學習用品類的“紙藝兒童博物館”、幻想類的“太空兒童博物館”……在兩年多的實踐中,教師和兒童一起發(fā)現、一起選擇,產生了小、中、大不同的兒童博物課程主題,不管是內容還是經驗,都是整體的、相互關聯的。
2.積極參與建館過程
兒童在博物館里是參觀者、體驗者、更是創(chuàng)建者、探究者。在實踐、探究、交往中經歷整個過程,養(yǎng)成“廣泛關注、深入觀察、靜心欣賞、積極探究”的博物意識[3]8。兒童圍繞某一個內容、某一項活動或者某一個主題進行一系列多感官的活動,體現經驗的統(tǒng)整。在建館過程中,教師和兒童一起商量、思考:“我們做什么?”“怎么做?”兒童博物館在構建、實施、展示的過程中,始終體現著兒童的主動參與。如班級圍繞“瓶子”,構建了“瓶子對對碰”“瓶子展覽”“瓶子大探秘”“瓶子大變身”“瓶子演奏場”的思維導圖,教師和兒童共同收集材料,共同布置展品,共同創(chuàng)設環(huán)境,讓兒童博物場館體現生活性、趣味性、綜合性、游戲性、操作性、廣博性的特點。
3.自主選擇活動場所
虞永平教授提出了兒童博物館與幼兒園課程相結合的理念和方法,并指出兒童博物館將成為幼兒園課程的重要補充、延伸和擴展,會對兒童的學習與發(fā)展產生重要意義[3]8。幼兒園結合專用活動室,從“農具博物館”“自然博物館”“民間文化博物館”“我的……博物館”等多個角度建設幼兒園博物館。將班級的兒童博物館主題與科學發(fā)現室、木工坊、生活館等進行連結,將活動內容進行延伸。如在“樹葉兒童博物館”中,兒童將樹葉帶到美工室進行創(chuàng)作;在“樹枝兒童博物館”里,兒童在木工坊制作鳥窩;在“恐龍兒童博物館”里,兒童在科學發(fā)現室的儀器下研究恐龍蛋……通過營造“大游戲場”氛圍,打通活動室、專用室、戶外等各個場地,兒童能夠自主選擇、交替活動,讓幼兒園的每一處都成為兒童的實踐基地。課程以兒童為中心,順應兒童的生活和認知,使兒童獲得完整的發(fā)展。
(二)挖掘“物”之廣泛,體現社會的統(tǒng)整
兒童博物的世界,是一個與社會統(tǒng)整、融合的世界。豐富的資源就在兒童的生活里,在兒童的經驗里,在兒童的行動中。教師應與兒童一起發(fā)掘身邊的課程資源,改造活動環(huán)境,讓兒童與材料互動、與環(huán)境交互。
1.尋找廣泛資源
發(fā)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對兒童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在兒童博物課程研發(fā)的過程中,我們注重以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來激發(fā)兒童的學習興趣,將民俗文化和兒童生活聯系在一起,關注民俗文化資源與兒童當下生活資源的融合,實踐“兒童博物館”項目式學習與兒童一日活動的融合。教師和兒童共同遴選、收集、整理熟悉的、感興趣的民俗文化資源。以家鄉(xiāng)海門的民俗文化為起點,逐漸拓展到中國著名城市、特色省份的民俗文化,以項目式學習推進課程的建設。
2.聚焦民俗文化
在民俗博物課程的建設中,我們聚焦當地的民俗文化,從物質生活民俗、社會生活民俗兩大方面進行課程建設。物質生活民俗包含當地衣、食、住、行和地貌風光等,社會生活民俗包括藝術(游藝、工藝、民俗觀念等)、人文(歲時節(jié)日、人生禮俗等),讓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成為民俗館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引領兒童感受中國文化的“廣”與“博”,為“我是中國人”而自豪。
3.促進家園共育
家校合作能激活教育磁場。在兒童博物課程建設中,家長是很好的人力資源,他們主動參與、積極獻計獻策,為課程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在“各種各樣的包包”博物項目中,通過親子設計、制作,家長和孩子一起共度溫情時光。除了家長入園直接參與活動外,我們的班級兒童博物館處處都能顯現家長的參與。例如在“蓋子兒童博物館”建設初期,為了給孩子們提供豐富的、種類多樣的蓋子,班級教師在家長群里發(fā)起了倡議,家長提供了大灶的木頭鍋蓋、小巧的草蓋子等各類富有地方特色的蓋子。這樣一個小小的“蓋子兒童博物館”,是全園兒童博物館建設的縮影。有了家長的共同參與,兒童博物館真正成了匯聚美好的中心。
(三)融入STEM實踐,體現課程的“統(tǒng)整”
皮亞杰認知發(fā)展理論認為,兒童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以探究式活動為中介的,兒童教育應該順應兒童的好奇心,鼓勵兒童主動去思考和探索。課程設計統(tǒng)整是指將真實情境中有意義的問題加以組織,強調實際的計劃和實際的應用,讓學習者親歷整個解決問題的過程[2]13。
1.注重兒童的跨領域學習
結合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完整兒童理念下幼兒園STEM課程建設”的研究,幼兒園在兒童博物課程建設中,結合兒童的生活,融合科學、技術、工程、數學、藝術、閱讀等多領域,注重兒童的跨學科學習,體現課程的統(tǒng)整。兒童博物課程與STEM兩者縱橫交互,使兒童博物課程有主線、有脈絡。例如在“管子兒童博物館”的實施過程中,我們在幼兒園建構區(qū)的水管游戲中生成了“穿越火線”的STEM項目。如何搭建一個水管版的“穿越火線”成了兒童們熱議的話題,兒童為此進行調查、計劃、商量、合作。兒童通過工程設計、數學測量、科學搭建、藝術創(chuàng)造等,在自然的游戲情境中進行著跨領域的學習。
2.突出兒童的行動體驗
課程就在兒童的生活中,在兒童的行動里,在兒童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4]。博物館對于兒童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現在:營造一個輕松的、自然的、真實的氛圍,鼓勵兒童通過動手操作,參與互動和體驗,在與實物的接觸中獲得概念,發(fā)展兒童自我潛能[5]。STEM活動注重兒童的實踐、行動與體驗,注重在生活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兒童博物課程中,兒童的行動是課程實施的主線。例如在“棉·布兒童博物館”中,兒童從播下一粒棉花籽開始,親歷棉花的生長過程,從摘棉花、搓棉線,到自制簡易版彈棉花機、染棉布。兒童在任務驅動下,在與材料的互動中,在真實行動中解決問題。
3.指向兒童的完整發(fā)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tài)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fā)展。”兒童博物課程關注兒童發(fā)展的全面性,以人為本,強調兒童學習與發(fā)展的整體性,從兒童整體發(fā)展的視角來探討適合兒童的教育。幼兒園將課程進行統(tǒng)整,能夠整合兒童學習的經驗,幫助兒童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在“親自然”兒童博物課程中,兒童通過對各種樹木的認識,激發(fā)了對自然生物的關愛,嘗試用簡單的表格記錄自己的發(fā)現,并利用各種材料進行創(chuàng)造。兒童在觀察、記錄、創(chuàng)作中,用自己的方式,呈現大樹的秘密,通過數數、比較、測量、分類,尋找多種方式保護大樹。在多樣的活動中,兒童萌發(fā)了關愛自然、關愛生命的美好情感;在協作測量、探究、給大樹做名片的過程中,兒童發(fā)展了互相合作、解決問題等多方面的能力。運用STEM工程五步法,兒童能夠自己發(fā)現問題,彼此分享、質疑和對話,實現知識、生活與生命的深刻共鳴,獲得全面而完整的發(fā)展。
在項目進程中,項目組核心成員帶領全體教師積極參與、深度卷入,形成了一個融學習、實踐、研究于一體的項目研發(fā)團隊。團隊定期進行項目研討,就研究思路和在研究進程中的問題與收獲進行交流和分享,并及時修正與完善,形成系統(tǒng)性、整合性的思維方式,注重內容的統(tǒng)整、資源的統(tǒng)整、操作形式的統(tǒng)整、兒童經驗的統(tǒng)整。項目實踐兩年來,團隊研發(fā)了“兒童博物”園本課程,借助全國新教育網絡平臺、江蘇省名園長工作室進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研討、展示與交流。在新教育“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系列專題研訓線上開放周活動中,八個小、中、大各年齡段的兒童博物課程上線。同時,我們也對未來的發(fā)展方向進行了思考,對于如何更充分地挖掘兒童世界的博物、如何更系統(tǒng)地體現兒童課程的統(tǒng)整、如何更深入地分析兒童經驗的完整做了探討和研究。兒童對周圍的世界充滿著好奇,是一個“廣泛博物”的過程,我們應聚焦兒童的活動現場,關注兒童的興趣點、問題與經驗,拓展活動空間,聚焦兒童成長的關鍵經驗,與兒童生活進行連接,促進兒童身體、大腦、情感、社會性、創(chuàng)造性等多方面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宋宜,王藝澄.兒童主題博物館的創(chuàng)設與教育[J].學前教育研究,2015(9):67.
[2] James A. Beane.課程統(tǒng)整[M].單文經,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虞永平.兒童博物館與幼兒園課程[J].幼兒教育,2010(10).
[4]虞永平.課程在兒童的生活和行動里[J].幼兒100(教師版), 2016(12):30.
[5]周婧景.博物館兒童教育研究——兒童展覽與教育項目的視角[D].復旦大學,2013:4.
責任編輯:趙赟
*本文系江蘇省2019年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統(tǒng)整理念下‘兒童博物課程建設”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09-15
作者簡介:王麗,南通市海門區(qū)機關幼兒園(江蘇南通,226100)園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工程培養(yǎng)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