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若伊
摘要: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新媒體亦不斷發展,并逐漸運用于舞蹈藝術的創作之中。舞蹈藝術與新媒體的結合,改變了原來傳統的舞蹈藝術形式,以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呈現在人們的眼前。新媒體的融入促使舞蹈創作更加新穎獨到,與此同時,新媒體技術在舞蹈藝術方面的運用,推動了舞蹈藝術與時俱進的發展,更符合當代舞蹈藝術審美與觀眾的感官需求。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舞蹈的傳播媒介近年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關鍵詞:舞蹈藝術? 新媒體? 創作? 傳播
中圖分類號:J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22-0177-03
舞蹈藝術在我國有著上千年的發展歷程,它是以肢體動作表達舞蹈內心情感和思想的優雅藝術。隨著歷史的更迭和時代的飛速發展,舞蹈藝術亦始終跟隨著發展的腳步而不斷前進。科技創新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的必然產物,也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眾生活方式轉變的動力引擎。新媒體技術是互聯網時代信息化的運用范疇,并隨著數字化信息化技術水平的提升而不斷完善升級,二者是密切相關的有機整體。與此同時,技術的革新和升級也推動了藝術理論的深入和完善,兩者共同作用,使藝術發展實現了能級躍升,藝術創作延伸的領域更加寬闊、內容更加豐富。舞蹈屬于藝術的一種展現形式,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和發展同時也對舞蹈有著重要影響,它與舞蹈藝術是一種密切的關系,推動了舞蹈藝術的創作、呈現方式。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運用,民眾的信息獲取渠道更豐富多元,對于藝術審美的追求和需求質量也在逐步提升。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單元形式舞蹈藝術已逐漸失去了吸引力,具有多元化表現形式和視覺沖擊的新媒體舞蹈藝術得到了民眾空前的關注和喜愛。新媒體帶來的不僅是一場舞蹈領域的技術變革,更是創作形式與展現方式的創新升級,在舞蹈表現方面給予演員更多的展現空間,借助數字化信息化技術豐富舞蹈故事情節和帶動觀眾情緒,實現了從編創到布景、從演出到觀演的全新轉變。本文立足于新媒體技術在舞蹈藝術中的運用,從研究兩者之間存在的密切關系及作用影響入手,分別就其之間的創作關系、表現關系以及傳播關系展開討論。
一、新媒體與舞蹈的創作關系
傳統舞蹈的表現形式比較單一,由于舞臺環境的約束性,通常情況下舞蹈的表現均需通過舞者自身向觀眾展示,舞臺布景及道具方面給予的支持顯得較為單薄。在信息化時代,新媒體技術的運用使舞臺由單主角演變為多主角,而新增的這個主角,正是信息化數字化的高科技手段在舞臺表現中的運用。這種新穎的舞蹈藝術形式結合了動畫、虛擬、多媒體等技術,將舞蹈藝術以一種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方式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臺下觀賞者眼前,為其開啟了全新的視覺聽覺盛宴。
在當下的舞蹈創作之中,編導們開始著眼于此,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舞蹈作品的創編,將舞蹈演員的肢體動作與新媒體技術相融合,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視覺體驗。例如舞蹈作品《煙雨江南》,就是將現代新媒體技術與舞蹈創作手法相融合,使得科學與美學達到有機的統一。舞蹈開場,在舞臺上LED 屏幕逐漸顯現出光影,劇中的溫婉江南女子角色緩緩登臺,身著素色衣裙徐徐向前。此時舞臺需要朦朧的煙云景襯托江南環境特征和人物內心寫照,這些通過多媒體投影技術的運用,以及舞臺煙霧效果的制造,均能夠實現?!俺酥?,舞臺借助新媒體技術,按照逐次疊加的方式幻化出六個女子,裊裊娉娉,一起在煙雨朦朧中提漫步。”
在編舞創作方面,傳統舞蹈仍需要基于演員的實際情況以及充分考慮舞臺環境道具所有情況來綜合分析判斷,然后著手編創,這些既有因素約束了編導對于舞蹈設計的創新和突破,編創方法也經常會受到限制和禁錮。當舞蹈融合了新媒體技術,將虛擬人物場景以及編導創作思路中的故事情節有機結合為一體,能夠實現實中有虛、虛實結合的良好效果,在有限的舞臺空間內展現巧妙且多元化的舞蹈形式和編創理念。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實現舞蹈的設計創作,突破了傳統舞蹈編創中固有的模式套路,形成了一種新穎的表演模式,不僅提升了舞蹈對于觀眾的吸引力,也同時提振了舞蹈編導對于藝術創作的信心。
舞蹈作品《煙雨江南》中千姿萬態的舞姿動作,富于變化的演員舞臺站位,帶有故事情節的豐富肢體語言表達,以及以江南為故事背景的舞臺布景,使人物與舞臺融為一體,更好地展現了人物內心世界和情感觸點。在演出中,由新媒體技術下的LED屏顯代替了傳統實物布景,能夠更具故事情節,舞者需要隨時變幻或增減舞臺元素,與此同時利用新媒體技術實現了真實角色與虛擬人物的互動,使得舞蹈的藝術表現力更強,觀眾映像感受更深刻。
二、新媒體于舞蹈藝術的表現形式
新媒體技術不僅為當下舞蹈藝術的創作注入了新鮮血液,并且還為之增添了許多新穎獨特的表現形式。
其一,人影互動的舞蹈表現形式。在投影技術的支持下,通過燈光和舞臺演員的配合控制,共同完成真實的舞蹈主體與虛擬的光影舞者同臺表演。在向觀眾呈現的演出期內,真正的舞蹈演員與光影作用下的虛擬人像或物像在動作、情景等方面進行交互并互為呼應,給人一種前所未有的藝術享受和獨特的視覺效果。上述提到的《煙雨江南》就呈現出了一種演員和影像交互的表現形式。還有“新中國舞蹈藝術70年”展覽開幕式上的數字交互舞蹈《西河劍器》,這部作品就是將動作跟蹤和實時交互等科技手段結合起來,將歷史文獻轉變為可以被具體感知的視覺藝術作品,感則能動,追形逐影。該作品探索了數字表演時空的身體化,在數字科技與山水意象之間重構西河劍器之舞。類似的舞蹈形式還有現階段比較風靡的即興人影互動,比如荷蘭著名舞蹈劇《狩獵我心》中就運用了這種表現形式,編導利用影像投影,使得舞者身體的局部映射在特殊的裝置之上,舞蹈表演者的表演和投影的畫面同步,這使得動作、表情等更具感染力和表現力,令觀眾可以更鮮明的感受到作品情感的張力。
其二,多媒體劇場的舞蹈表現形式。當下各種舞蹈演出形式豐富多彩,通過各類先進技術,例如大數據、云共享、光影合成、數字虛擬等,以高科技為支撐打破了既定的形式藩籬,藝術表現更加逼真和多元,使得舞蹈表演不局限于傳統的舞臺之上,形成一種整體劇場的效果,具有全新的氛圍背景。除了舞臺效果,新媒體技術的運用還表現在光影和聲音的技術處理方面,使舞蹈演出效果更加優質和完美。以大型情境體驗劇“又見系列演藝項目”《又見平遙》中的舞蹈和新媒體技術為例,這部作品完全打破了以往舞蹈表演的形式,以一種舞蹈沉浸劇場的方式呈現在觀眾眼前。在此之前,該舞蹈演出的舞臺布景設立在真實場景之上,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和空間約束性。而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該舞蹈演出成功實現了舞臺布景設置的地域空間無限制性,不僅優化提升了觀眾的觀賞環境,而且在虛擬技術的支持下實現了古城元素的逼真再現,使舞蹈更具有感染力和藝術張力。這種與傳統舞蹈大相徑庭的布景設計,使得舞蹈的呈現方式較之以往也有了別樣的方式。演出開始,隨著劇情的發展使得觀眾走到城墻面前,特殊裝置使得舞者錯落的懸在墻面之上,時而傾斜前傾,時而鑲嵌在墻壁之內,強勁有力的舞姿和凌空之感給觀眾呈現出一種立體視覺效果,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投影,在墻壁上投影出四季的變幻,再加以燈光特效,生動的向觀眾訴說著古老的故事,給人以強烈的震撼感受。新媒體技術給予了舞蹈編導豐富的設計和創造空間,使其能夠成功將舞蹈演員動作、形象等與虛擬布景嚴絲合縫地融合在一起,使藝術的表現力達到極致。與此同時,新媒體技術的運用,使觀眾從多元化的觀舞者身份轉變為參與者身份,產生強烈的身臨其境之感,更容易帶動觀眾情緒,最大程度地提升觀舞體驗。
三、新媒體對舞蹈藝術的傳播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技術的更新,舞蹈的傳播媒介近年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新的傳播媒介為舞蹈藝術的傳播提供了便利,同時也沖擊著傳統的舞蹈傳播方式,一種便捷而廣泛的線上共享模式已成功構建。通過互聯網信息化技術手段實現的舞蹈線上傳播,打破了地域的約束性,使舞蹈藝術傳播的廣度和深度達到空間高度,又打破了舞蹈傳播方式的束縛。隨著舞蹈網絡傳播的不斷發展,舞蹈信息以及舞蹈視頻在網上不斷涌現,其以往傳播的信息滯后性的缺陷逐漸有所彌補。
互聯網站是新媒體網絡媒體的其中一種形式,網絡中可搜索到的舞蹈十分全面和豐富。舞蹈的網絡媒體主要是:專業的舞蹈網站,如“舞譜網”“中舞網”等網站;不同舞種協會的官方網站,如中國舞蹈家協會等舞蹈協會的官方網站,其網站平臺多為本舞種的舞蹈比賽視頻、照片,舞蹈考級以及一些舞蹈類比賽的信息發布;還有就是各地舞蹈院團、舞蹈機構的官方網頁,這些網站會上傳一些該院團或機構的演出預告、巡演信息、舞劇或舞蹈節選片段等等。
另外,隨著微信的開發,舞蹈的傳播還主要集中在微信公眾平臺。據不完全統計,現階段已有過萬家舞蹈咨詢方面的公眾號入駐微信平臺并保持活躍。在眾多舞蹈微信公眾號中,筆者將其按照性質和傳播方向進行分類,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四大類:一是舞蹈專業媒體公眾號,二是舞蹈類專業院校公眾號,三是舞蹈類社會組織(如舞協等)公眾號,四是個人舞蹈機構公眾號。四類不同舞蹈機構從各自角度進行舞蹈傳播,主要涉及舞蹈資訊、舞蹈視頻、舞蹈界“大事件”、舞蹈評論、舞蹈比賽實時概況、演出信息等等,向從事舞蹈行業以及涉及相關舞蹈專業的人傳遞最新的訊息。專業舞蹈公眾號,主要進行舞蹈最新的資訊傳播,并且隨著紙媒行業的衰退,一些舞蹈雜志也會選擇在公眾號上發布一些相關文章,令我們以最方便快捷的方式關注舞蹈。專業院校公眾號,主要是以學校為中心,對本院校的舞蹈方面訊息進行宣傳推廣,以期獲得更多生源。舞蹈類社會組織公眾號,承擔了部分規范化流程化工作內容,例如及時張掛比賽、考級信息、公開舞蹈視頻及教程等有關資源,具有一定的公益屬性。個人舞蹈機構公眾號主要目的在于盈利,大多以傳播本舞蹈機構的招生宣傳、舞蹈教學視頻以及專業舞蹈視頻為主。
除此之外,隨著手機App的開發,視頻 App 軟件中舞蹈的內容亦隨之豐富起來。例如這些視頻軟件中的舞蹈綜藝節目:舞動奇跡、新舞林大會、這就是街舞、一起來跳舞、舞蹈風暴等等,這些舞蹈綜藝受眾面較為廣泛,其成員不僅有專業舞者參加,并且還有許多舞蹈愛好者加入其中,并且這些節目所涉及的舞種豐富,有現代舞、民族舞、街舞等不同的舞種,極大地傳播了舞蹈藝術,向觀眾普及舞蹈知識。除了舞蹈綜藝節目,在各類視頻App中還可搜索到各類舞蹈比賽的視頻,如“桃李杯”全國舞蹈大賽、“荷花獎”全國舞蹈大賽等各種比賽?,F在還有一種十分流行的App——抖音視頻,在抖音上我們可以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在上面發布舞蹈視頻,舞蹈類型十分廣泛,從街舞到現代舞;從民間舞到古典舞;從爵士到芭蕾……這些舞蹈難易程度各不相同,大家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舞蹈進行學跳,如春晚上表演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片段《漁光曲》,在抖音上引發了模仿熱潮,拍攝朱潔靜同款舞段。特別是一些簡單的舞蹈,沒有舞蹈基礎的人也可進行學習模仿拍攝同款抖音視頻,對于舞蹈的普及與傳播具有極大的幫助。特別是在近期防控新冠狀病毒期間,各類舞蹈機構無法進行課程,一些機構選擇在抖音平臺進行在線直播,教授舞蹈、講授舞蹈相關知識,同大家在平臺上交流舞蹈,從而進行舞蹈傳播。
四、結語
現代科學技術不斷進步,新媒體不斷發展,逐漸運用于舞蹈藝術的創作與傳播之中。舞蹈藝術與新媒體的結合,改變了原來傳統的舞蹈藝術,以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呈現在人們的眼前。新媒體的融入促使舞蹈創作更加新穎獨到,內容元素更加豐富多樣,新媒體的發展還改變了以往舞蹈傳播的方式。舞蹈的網絡傳播,超越了時空的局限性,既拓寬了舞蹈藝術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又打破了傳播舞蹈傳播方式的束縛。隨著舞蹈網絡傳播的不斷發展,舞蹈信息以及舞蹈視頻在網上不斷涌現,其以往傳播的信息滯后性的缺陷逐漸有所彌補,極大程度上促進了舞蹈藝術的即時展現,提升了藝術審美效率。新媒體技術在舞臺、燈光、音響、演員道具服飾等方面,均帶來了與傳統多媒體技術完全不同的時代感和便利感,特別是其中虛擬技術的運用,以數字化形式實現場景展現方面的突破和提升,為舞蹈演員的成功演出提供了技術支撐,同時為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視覺盛宴。因此,新媒體在舞蹈藝術方面的運用是成功有效的,并且有望在未來實現更好的融合與發展,推動舞蹈藝術的創新升級以及推廣與交流。
參考文獻:
[1]吳婷.淺析舞蹈《煙雨時節》的新媒體跨界實踐[J].藝術評鑒,2018(06).
[2]于悠悠.新媒體技術下“互動舞蹈”作品的全新演繹[J].北京舞蹈學院報,2015(s1).
[3]張翔.互聯網+視野下舞蹈藝術的持續性發展[J].北方音樂,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