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昌喬
摘要:互聯網的普及無疑拉近了現代人之間的距離。現如今,越來越多的自媒體創作者在互聯網上嶄露頭角,他們在民間輿論場上搭建起與海內外民眾溝通的基層橋梁,成為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增進相互了解的重要渠道。本文擬從敘述方式、傳播形式、情感表達等角度,看融媒體時代自媒體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關鍵詞:中國故事 受眾心理 自媒體 視頻博主
網絡的普及與技術的進步打通了不同時區和地區人民之間的交流渠道,讓更多普通人足不出戶就能看到平行世界里人們的生活狀態,而自媒體就是傳播這些內容的重要載體之一。自媒體人通過挖掘最具特色的當地見聞,講述異彩紛呈的中國故事,傳播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從而達到在官方話語體系之外,豐富媒體視聽形式,提升傳播熱度與廣度的目的,為海內外受眾帶去更多樣化的思考空間和更豐富具體的信息渠道,也讓更多人能了解外面的世界。
進入21世紀后,互聯網和通訊技術飛速進步,媒體形態隨之日新月異,催生出直播、Vlog、短視頻等傳播形式。為吸引大眾的注意力,自媒體人認真分析解讀受眾心理需求,通過多樣化的形式講述中國故事。
1.以輕松敘事方式對目標受眾精準發力。注意力經濟下,大部分短視頻的選題以分享博主們的身邊趣事為主要內容。近年來,不少短視頻博主的興起和走紅,都是從自身生活中的日常出發,挖掘其中可以改編為“段子”的橋段,再結合畫面剪輯和語言包裝,從而吸引受眾的眼球。例如,B站自媒體賬號“松浦文哉”通過展現日本人在中國生活和工作時的見聞感悟、文化沖擊等,幫助國人了解日本,讓日本民眾了解中國。博主本人將中國和日本兩地景觀及生活差異對比做成多個專題,并以詼諧幽默的短視頻講解形式展示出來。“松浦文哉”目前在國內主要社交媒體平臺及YouTube和Instagram等國外用戶常用的社交媒體平臺上收獲了眾多粉絲。觀看“松浦文哉”的視頻和生活Vlog,受眾可以在有趣的文化沖突之中感受到中日之間不同的文化特征,感受文化魅力,還可以通過博主本人簡單快樂的生活經歷片段來舒緩情緒壓力。“松浦文哉”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常常以幽默敘述來獲得受眾認可,以較低的成本與受眾達成共通的意義空間,恰當地迎合了當代人的精神需求,吸引許多受眾關注、參與、點贊和轉發,從而達到內容或觀念的說服目的,擴大傳播范圍,增強傳播效果。
2.融合多元形式,滿足多樣化用戶需求。作為互聯網時代的產物,自媒體本身就具有強聚合性和社交性,不少自媒體在上傳視頻之外,還積極開通直播平臺,用最直接的交流方式,拉近與粉絲的距離。其中,直播形式極大地突出了用戶和博主的互動屬性,加大了信息的交叉傳播。例如,自媒體賬號“我是郭杰瑞”通過足夠吸引眼球的優質內容,占領了互聯網流量高地,為其今后的內容與變現打下了堅實基礎。他不僅會在社交平臺上與中國網友保持日常互動,還多次同中國官媒聯動進行直播報道。郭杰瑞曾與中國本土媒體攜手,面向全球進行跨年直播。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我是郭杰瑞”向中美兩國網友輸送了大量視頻信息,甚至還與央視新聞進行了直播連線。這樣的聯動形式也將一部分官媒追隨者轉化為“郭杰瑞”的粉絲。而在短視頻傳播方面,往返中美兩地的生活經歷讓他成為兩國民間互動的“搬運工”。可以說,自媒體憑借低門檻和輕量化的制作、上傳和接收過程,可以快速實現內容分享與創意表達的共贏,在表達創作者意愿的同時,也以多樣化傳播方式照顧到了用戶需求。
隨著智能手機各項功能的完善與發展,成為主播或視頻博主,往往只需要一部手機,就具備了成為視頻博主的基本條件。在多元化的網絡社會中,專業與非專業的拍攝方式都能吸引到大批追隨者。不少自媒體也更傾向于降低拍攝和剪輯的難度,在形式上更加接地氣,進行更直接便利的內容輸出。此外,自媒體平臺內容創作者的文化素養也在不斷提升,他們或以受眾母語為傳播語言,拓寬內容傳播范圍,或打破語言壁壘尋找中外受眾能夠共鳴的話題進行記錄。
1.簡樸式記錄真實生活,營造良好輿論環境。目前,受到拍攝環境等因素限制,許多自媒體創作者在進行視頻制作時都以手機拍攝為主要方式,這樣的制作水平自然算不上精良。但正因為樸素的拍攝手法和簡單的背景環境,更能顯示出拍攝場景和人物事件的真實感。例如,YouTube著名播主“DanielDumbrill”是一位生活在中國的加拿大人,他在拍攝視頻時運用的都是最簡單的拍攝手法,以最接地氣、最真實的方式記錄自己在中國的生活。由于視頻素材大多緊跟中國和國際社會話題熱點,該賬戶吸引了眾多外國網友關注,在國內外視頻平臺上獲得了數百萬點擊量。
在“DanielDumbrill”的視頻里,觀眾很少看到專業的剪輯和濾鏡。視頻中沒有酷炫的燈光和精心鋪設的背景。相反,往往在一部手機固定機位后,這位播主就開始了他的錄制。透過他的視頻,網友們可以了解到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一線城市生活。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DanielDumbrill”錄制了多期疫情之下普通民眾日常生活的視頻。作為一位中國通,他還實地考察了所在城市當地的口罩工廠,并分享了自己和家人在疫情期間的生活狀態。此外,他也通過自己在疫情發生期間的所見所聞,向外國人民展現出真實的中國防疫景象,并為外國網友們提供了不少防疫與居家隔離的建議。盡管其視頻風格略帶粗糙感,但卻真實、直接地展現出中國風貌,大大拉近了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距離,以平民化視角向西方民眾展現了他在中國的見聞。憑借客觀描述、真實可感的畫面,“DanielDumbrill”收獲了眾多國內外網友關注與好評。
2.“反客為主”入駐國外平臺,文化科普親切傳播。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聲量不斷擴大,越來越多外國友人渴望進一步了解中國社會和中華文明。因此,不僅有許多外國人紛紛入駐中國社交媒體平臺,不少國內自媒體人也開始主動入駐國外主流社交媒體平臺,利用自己所擅長的第二語言,向外國人展示中國文化。自媒體“愛麗話五千(Five Thousand Years)”通過介紹中國歷史文化,收獲了大量國內外粉絲。網絡技術拉近了全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距離,“愛麗話五千”拍攝的視頻也不斷走進世界人民的視野之中。在視頻中,愛麗以英語形式為外國網友們繪聲繪色地講述神話傳說、傳統節日、文化符號、民族服飾等中國文化知識,讓不少外國網友直呼“大開眼界”,從而為中國特色視頻貼上了國際化標簽。這種“反客為主”的溝通方式讓外國網友也能夠無障礙地通過自己的母語瀏覽中國自媒體內容創作者制作的視頻內容。語言障礙的消除讓文化科普和交流變得更加輕松、親切。
在眾多短視頻博主看來,視頻內容和形式,越具有特色,則越容易受到觀眾關注。除此之外,自媒體視頻的溝通方式也尤為重要。目前,國內外短視頻平臺呈現多元化的發展方式,雖然平臺受眾來自不同國家,但主要可以分為中文母語者和英文母語者。以“愛麗話五千”所在的YouTube平臺為例,該平臺的用戶對視頻的訴求主要為簡單、直接、有趣。“愛麗話五千”也利用自身語言優勢,與受眾進行廣泛互動,從而加強中華文化及正能量傳播。
3.尋求中西文化共鳴點,弱化語言障礙“破壁”傳播。如今,不少極具特色的中國自媒體人出現在國外主流社交平臺上。但對于外國網友而言,要“追”中國自媒體可謂難度不小,既要克服語言障礙,還要做足文化功課。因此,國內自媒體也在通過自我提升和降低話題門檻的方式不斷簡化對外溝通方式,發掘易于引發群體共鳴的視頻題材,以減緩自媒體內容給外國受眾帶來的文化沖擊。
美食對于人類而言,是既能保留地域特色,且不受國界和語言限制的“無障礙”題材。例如,在YouTube等網站上,中國自媒體“滇西小哥”以美食制作見長。山中食材經過她的處理,都能變身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而作為土生土長的云南姑娘,“滇西小哥”的視頻中更是隨處可見云南鄉村景色,從食材種植、采摘到食物的制作、品嘗等多個環節,都極具觀賞價值。此外,視頻內容也不乏她與家人的生活日常以及溫情互動,深受各國粉絲喜愛,引發群體共鳴,激起了大家對中華美食以及中華文化的熱愛,讓“滇西小哥”成為中國鄉村美食、鄉野生活的代名詞和中國故事的講述者。
短視頻時代,受眾的注意力變得更加寶貴。因而,如何能有足夠的特色,在短時間內抓住受眾眼球,顯得尤為重要。許多自媒體越來越關注與國內及國外受眾間的互動,從小而輕的微觀策略起步,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傳播渠道,不斷探尋“中國故事”傳播規律,為長遠發展和持續影響力考慮,成為中國人民甚至世界各國人民增進相互了解的重要渠道,值得當今許多自媒體學習和參考。
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兼職教授
參考文獻
[1]朱瑞.基于社交平臺的短視頻傳播模式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8(13).
[2]董媛媛,田晨.社交媒體時代短視頻傳播與國家形象建構[J].當代傳播,2018(03).
[3]司文.移動短視頻傳播的特征及方式探析[J].世紀橋,2018(09).
【編輯: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