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勇



【摘 要】目的:分析在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治療中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院診治的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96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單純的醫藥治療,觀察組患者則對其施行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手段,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兩組患者之間治療總有效對比可見,觀察組患者明顯更高(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數字評價量表(NRS)評分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1周、3周觀察組的NRS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在治療后不良反應的出現情況方面,觀察組患者也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對于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中西醫結合治療有較好的應用效果,具有臨床推廣使用的價值。
【關鍵詞】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臨床治療;中西醫結合;療效觀察
帶狀皰疹是皮膚科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感染性急性皮膚病,主要病因為人體機體受到一定刺激免疫力下降后潛藏在人體內的病毒發難所引起,對人體健康及日常生活影響較大,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是其臨床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慢性并發癥,同時也是最常見的一類感染后神經痛[1]。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疼痛程度與患者的年齡、發病部位密切相關,年齡越長疼痛越明顯,目前臨床上針對此類病癥尚未出現針對性的治療手段,大多以緩解臨床癥狀為主,西醫藥物治療通常持續數年甚至終身,且多伴隨明顯的不良反應。從中醫角度看,此類病癥發病原因為情志不遂、飲食失調而導致,表現為濕濁內停,郁而化熱,濕熱縛結等證,常被稱為“纏腰火丹”“蛇串瘡”等,臨床治療以行氣活血、破淤軟堅為主[2]。本文以此作為研究方向,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在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臨床中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院診治的96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8例。觀察組48例,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齡52歲~80歲,平均年齡(66.4±5.6)歲,病程0.5年~7年,平均病程(3.7±0.9)年,腰部受累患者18例,脅肋部受累患者17例,頭面部受累患者9例,肩胛部受累患者4例;對照組48例,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齡50歲~77歲,平均年齡(64.1±4.9)歲,病程0.6年~7.3年,平均病程(3.9±1.1)年,腰部受累患者19例,脅肋部受累患者16例,頭面部受累患者10例,肩胛部受累患者3例。以上兩組患者一般數據對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報本院倫理委員會,經委員會對研究流程進行審核后開會批準進行本次治療研究。
選取標準:(1)以國際皮膚科學會聯盟(ILDS)于2016年修訂的《基本皮損術語表》作為標準,確診患者曾患有帶狀皰疹且已治愈,但仍存在劇烈且持續的頑固性疼痛;(2)經病史、軀體檢查后確認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3)具備良好的認知意識,可配合相關診療;(4)患者及其家屬均清晰知曉本次研究的目的及具體操作流程,并由患者本人親自簽署知情書,同意參與本次研究[3]。
排除標準:(1)合并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血液病等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及最終研究結果的相關病癥;(2)合并肝腎功能不全或分泌系統疾病等;(3)孕婦及哺乳期患者;(4)患有嚴重精神疾病或精神病史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48例采用單純西藥進行治療。采用利多卡因凝膠貼膏聯合加巴噴丁膠囊進行臨床治療。(得百寧)利多卡因凝膠貼膏(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80007;生產廠商:北京泰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應用方式:單日貼敷時間不應超過12h,貼于無破損且疼痛程度最深的皮膚部位,單次最多使用3貼;加巴噴丁膠囊(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0271;生產廠商: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使用方法:口服0.5mg/次,tid,均為飯前服用。具體的藥物使用劑量應以醫師判斷為準,應用藥物5周后停藥。
1.2.2 觀察組48例患者則對其施行中西醫結合療法。電針刺療法:助患者取仰臥體位或側臥位以便治療進行,取穴,病變部相應神經段夾脊穴、合谷、內關、局部阿是穴、三陰交、太沖以及血海,選用直徑0.35mm,長為15mm~25mm的毫針治療。首先使用75%乙醇棉球對相關穴位進行消毒處理,后對頭面部穴位以及局部阿是穴采用平刺的手法行針,相關夾脊穴采用斜刺法,向脊柱方向斜刺,剩余穴位均采用直刺行針,針刺入穴位以后使用提插捻轉等手法,得氣后使用瀉法進行處理,待患者相關穴位出現酸脹感后使用電療儀進行后續治療;每次電針治療選1對2阿是穴位加電針,電針儀電壓調整至10V,電流強度設為5 mA~10mA,刺激頻率則定位15Hz,治療時長以患者自身情況為準,待患者電針部位肌肉出現輕度顫動且患者自身感到舒適即可停止電針刺激,留針30min。1次/d,每周連續6 d施針,共治療5周。穴位注射法:電針治療結束后,對相關穴位進行常規消毒處理,將穴位注射專用針刺入病患阿是穴,并緩緩進行提插,待患者穴位處出現酸脹感后取出針芯并觀察有無回血情況,若正常即可進行藥液注射,藥液為1mg的腺苷鈷胺(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8604;生產廠商:河北智同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配合1.5mL的生理鹽水。每日操作1次,每周3次~6次,共治療5周。
1.3 觀察指標
1.3.1 以《中醫病證診斷療效判定標準》為參考,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對比,具體評估標準:①痊愈:臨床主要疼痛癥狀完全消失,證候積分改善≥95%;②顯效:臨床主要癥狀得到明顯緩解,證候積分改善≥70%;③有效:基礎臨床癥狀得到一定改善,證候積分改善≥30%;④無效:臨床癥狀未改善甚至加重。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患者例數)/總患者例數×100%[4]。
1.3.2 對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疼痛情況進行對比,采用數字評價量表(NRS)進行評價,評價分數0分~10分,分數越高越痛,0分為無痛,1分~3分為輕度疼痛、4分~6分為中度疼痛、7分~9分為重度疼痛,10分為劇痛。
1.3.3 對兩組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治療后較為明顯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統計對比,不良反應統計范圍包括:腹部不適、頭暈、嗜睡以及皮疹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95.83%(46/48)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81.25%(39/48)的治療有效情況,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患者治療之前的NRS評分對比均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1周、3周觀察組患者的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出現腹部不適、頭暈、嗜睡以及皮疹等不良反應的概率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患者受到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后成為隱性感染,病毒侵入皮膚感覺神經末梢,潛伏在神經節中,當患者身體免疫力下降時可發生神經節感染等癥狀,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據統計,50歲以上的中老年帶狀皰疹患者出現后遺神經痛的概率高達62%。帶狀皰疹患者發病的元兇為帶狀皰疹病毒是一種嗜神經組織的皰疹病毒,通過入侵人體感覺神經元的方式存留在人體當中,待時機成熟即機體細胞抵抗力下降時,病毒即被激發對神經節造成傷害,同時被激發的病毒在侵襲外周神經的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程度上的疼痛[5]。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病情大多較為復雜,導致其在臨床治療上的難度會大大提升,通常單一的治療方式難以取得較好的療效,因此近年來針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多采用綜合治療的方式進行干預[6]。臨床醫藥治療一般情況下能夠起到一定緩解病痛、穩定病情的效果,但其不良反應較為明顯,神經阻滯復發率也相對較高[7]。中醫臨床針對這類病癥以活血化瘀、健脾利濕、清解余毒為主要治療方向,本次研究治療取穴以近取為主,遠取為輔,所選擇的阿是、夾脊、血海等穴位取穴方式均屬于此范疇,其中針刺阿是穴能夠起到疏通經絡、行氣止痛的作用,夾脊穴經現代研究認為具有調節植物神經的作用,血海、三陰交穴能夠起到化血為氣、健脾益血的功效……穴位注射在臨床中是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典范,通過針刺刺激與藥物治療相結合的方法調理人體機能,以達到治療效果。在本文治療研究過程中,應用中西醫結合手段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單純西藥治療(P<0.05);在患者病痛改善狀況方面,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相對單純西藥治療來說顯著較好,表現在治療1周、3周的疼痛評分方面(P<0.05);中西醫結合治療后腹部不適、頭暈、嗜睡以及皮疹等不良反應的出現概率也明顯少于單純西藥治療后的患者(P<0.05)。
綜上所述,在對于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中西醫結合治療有較好的應用效果,不僅能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還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不良反應的出現,具有臨床推廣使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羅鋒,高小平,李文斌.中西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臨床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2018,28(1):86.
[2] 王艷珊,鄧眉敏,楊麗妃.針刺聯合督脈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21,37(4):85-86.
[3] 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皮膚科專委會,中國醫學裝備人工智能聯盟皮膚科專業委員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學專業委員會皮膚影像學組,等.中國遠程皮膚病學質量控制專家共識[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9,11(8):5-11.
[4] 汪慶玎,劉亞東,杜娟.調神止痛針聯合超聲引導下胸椎旁神經阻滯在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中的應用[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9,19(1):53-55.
[5] 李麗瓊.中西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療效分析[J].養生保健指南,2018,12(5):303.
[6] 董雅婷.基于現代文獻灸法用于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證據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6):167-168,170.
[7] 管慶玲.中西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療效觀察[J].健康必讀,2019,27(1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