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 邱丹利
【摘 要】目的:探討罹患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在展開椎間盤鏡手術治療過程中,所運用的護理措施價值。方法:對本院罹患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100例予以選取,均應用椎間盤鏡手術方案予以治療,時間抽取范圍為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間,隨機分組,其中對照組所抽取的50例患者應用傳統護理模式,觀察組患者所抽取的50例應用綜合護理干預模式,對兩組患者術后所發生的并發癥情況、術后首次下床活動用時、住院天數加以觀測,術后一個月后對生活質量評估、護理滿意度評測。結果:將觀察組與對照組術后發生的并發癥率展開比較,前者顯示更低水平(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術后首次下床活動用時、住院天數結果比較,前者顯示用時更短(P<0.05);術后一個月,經兩組生活質量評估,觀察組呈現更高水平(P<0.05);對兩組患者的滿意度評測結果比較,觀察組患者呈現更高水平(P<0.05)。結論:將綜合護理應用于椎間盤鏡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護理過程中,可加快患者恢復,有效預防并發癥發生,提高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可作為提高手術治療效果及術后恢復提供有效的方案。
【關鍵詞】椎間盤鏡手術;腰椎間盤突出癥;護理措施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常見且多發病,是腰腿痛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好發于20歲~50歲的患者,男性為多發,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是由于椎間盤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的退變[1,2],可出現腰部疼痛,坐骨神經痛、一側下肢或者雙側下肢疼痛、麻木等一系列臨床癥狀。椎間盤鏡技術(MED) 是一種經后路椎板間隙的腰椎內窺鏡手術,臨床上常同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中,而為提高手術效果及預防術后并發癥與護理有著密切聯系[3,4]。鑒于此,本文就其護理措施展開了分析,先將結果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罹患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應用椎間盤鏡手術方案予以治療,時間抽取范圍為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間,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50例,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齡26歲~50歲,平均年齡(37.46±3.26)歲,病程0.5年~6年,平均病程(3.25±1.06)年。觀察組50例,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齡25歲~49歲,平均年齡(37.39±3.31)歲,病程0.5年~6年,平均病程(3.32±1.04)年。以上資料比較差異相當(P>0.05),可進行下一步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傳統護理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術前給予患者對癥的心理輔導,積極與患者及家屬采取有效的溝通交流,為其介紹手術性質及手術效果,緩解患者心理壓力,增強患者對手術治療信心;術后24h密切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并每隔1h進行記錄;時刻觀察切口愈合程度,若發現出血、感染等并發癥,及時告知醫生并處理;定時協助患者更換體位,使患者保持正確的、舒適的體位,并在術后6h指導患者開展翻身動作訓練,至患者可自行活動,并指導患者從半流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待胃腸道功能恢復后過渡至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等食物,保證充足的營養攝入,助于傷口愈合;術后評估患者恢復程度,進行有效的抬腿、腰背肌等功能鍛煉,使其盡早恢復至正常狀態;出院時告知患者每日堅持康復訓練,保持個人飲食規律,避免過度勞累,保持心情舒暢,定期復診。
1.3 觀察指標與評判標準
(1)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主要包括硬脊膜撕裂、腦脊液漏、神經根及馬尾神經損傷、椎間盤炎、椎管內靜脈叢破損傷口血腫壓迫等。若并發癥發生率越低,則護理效果越顯著。(2)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記錄每位患者的各項時間,最后由護理人員統計并做出比較。(3)生活質量:術后一個月進行隨訪,主要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日常生活護理、飲食狀態、日常運動狀態、生理功能等,各項以0分~10分評測,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顯著。(4)滿意度:0分~100分,非常滿意(90分以上,包括90分)、滿意(70分~89分)、不滿意(70分以下),評分越高,滿意度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將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術后發生的并發癥率展開比較,前者顯示更低水平,(P<0.05),見表1。

2.2 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術后首次下床活動用時、住院天數結果比較,前者顯示用時更短(P<0.05),見表2。

2.3 生活質量比較
術后一個月,經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估,觀察組患者的呈現更高水平,(P<0.05),見表3。

2.4 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非常滿意為29例(占總例數比為58.00%),滿意為20例(占總例數比為40.00%),不滿意為1例(占總例數比為2.00%),總滿意度為98.00%;對照組患者的非常滿意為25例(占總例數比為50.00%),滿意為18例(占總例數比為36.00%),不滿意為7例(占總例數比為14.00%),總滿意度為8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χ=4.891,0.027)。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由于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突出,壓迫了神經根而引起的坐骨神經痛[5,6]。主要表現為腰痛及一側或雙側下肢痛,或合并下腰部及下肢感覺異常。部分較輕患者采用非手術療法后可痊愈,病情較嚴重者通過手術療法,絕大部分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預后良好,可治愈[7,8]。目前,椎間盤鏡手術是較常見的治療方案,具有脊柱結構組織破壞較小、切口小、出血少,可清晰直視硬膜囊和神經根的受壓情況,使神經根減壓徹底,可在獲得滿意而可靠療效的同時減少神經血管損傷等并發癥的發生[9,10]。
由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慢性進展型疾病,部分患者由于缺乏護理意識或術后護理不當,直接影響病情恢復[11,12]。因此,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對于疾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具體包括緩解患者心理壓力、改善患者不良生活習慣及工作方式、進行有效的運動康復鍛煉等。對于早期患者進行綜合護理措施可明顯減輕患者各種癥狀,促進恢復[13-15]。
本文中,給予觀察組患者行綜合護理,首先給予術前心理疏導,改善患者心理狀態,緩解疼痛,促進手術配合度;其次協助患者更換體位、翻身、抬腿等訓練,可促進血液循環,有效避免神經根出現粘連,防范并發癥;指導患者術后飲食方式,合理營養攝入,可有效提高抵抗力,促進傷口愈合。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綜合護理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有明顯的降低,且加快患者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也相對較短,護理滿意度評價及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有明顯的提高。
綜上所述,將綜合護理應用于椎間盤鏡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護理過程中,可加快患者恢復,有效預防并發癥發生,提高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可作為提高手術治療效果及術后恢復提供有效的方案。
參考文獻
[1] 李垂啟,張曄,王艷輝,等.椎間盤鏡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并發癥分析及預防[J].甘肅醫藥,2019,38(2):153-155.
[2] 張凡,陶暉,祁金梅,等.全程康復路徑護理措施對腰椎管狹窄癥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J].中國臨床研究,2019,32(11):1595-1598.
[3] 陳美珠.精細化護理在椎間孔鏡治療椎間盤突出癥手術配合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8,16(2):206-208.
[4] 江春梅,葉金標.臨床護理路徑在椎間盤鏡治療前后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中的應用[J].循證護理,2018,4(4):330-333.
[5] 孫磊,王惠娟,朱宏偉.腰椎內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圍術期護理體會[J].武警醫學,2018,29(10):1000-1002.
[6] 李智,顏志堅.腰椎椎弓根螺釘加彈性棒內固定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9,16(2):144-147.
[7] 樊宏,馬永,王燦鋒,等.經皮椎間孔鏡與椎間盤鏡下L5/S1椎間盤切除術的臨床療效比較[J].河北醫學,2019,25(3):636-639.
[8] 周小莉,洪瑩瑩,詹玉林.中醫活血補腎法聯合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Meta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9,11(15):114-117.
[9] 江春梅,葉金標.臨床護理路徑在椎間盤鏡治療前后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中的應用[J].循證護理,2018,4(4):330-333.
[10] 付祥龍,李成芳.脊柱微創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體會[J].中國現代醫生,2018,56(13):65-67.
[11] 閆漢超,郭團茂.椎間盤鏡下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8,3(33):20-21.
[12] 瞿暉,趙小鋒,余德懷,等.椎間盤鏡(MED)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術后影像學改變[J].吉林醫學,2018,39(11):2121-2123.
[13] 郭霆,程超.經皮椎間孔鏡與椎間盤鏡下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8,3(11):48-49.
[14] 姜志強,張盾,李穎,等.經椎間孔脊柱內窺鏡下治療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64層螺旋CT成像及肌電圖表現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8,15(23):115-118.
[15] 馬偉龍.經皮椎間孔鏡技術與后路椎間盤鏡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對比研究[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8,29(12):1852-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