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旗袍,滿語稱作“衣介”,漢族稱“旗袍”,是長遠以來服裝文化所凝結精華,屬于內外和諧統一的典型民族服裝,也可代表中華服飾文化地位。本研究的對象是將旗袍優雅氣質的風韻,以時裝創作的方式做出新意的改良式旗袍,擷取旗袍意涵及特有元素,融入時裝設計的作品,為旗袍服裝重新注入新血,讓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美的服裝——旗袍,以嶄新的樣貌站在伸展臺上。
【關鍵詞】旗袍;傳統;時尚;服飾創作
【中圖分類號】J6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8-180-03
【本文著錄格式】于政婷.旗袍元素應用于時裝創作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9(18):180-18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泰安市社會科學課題“旗袍元素在時裝創作中的應用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1-YB-093)
旗袍,滿語稱作“衣介”,漢族稱“旗袍”,在五千年的中國服裝文化史中,旗袍歷經多個朝代民族文化的演變,是長遠以來服裝文化所凝結的精華,屬于內外和諧統一的典型民族服裝,也可代表中華服飾文化地位,原為清朝滿族人所穿著,因此稱為“旗袍”(如圖1)。
如今隨時間的演變,旗袍的風格元素與特征也趨于穩定,成為一種經典的女裝款式,在東西方思想潮流的互相沖擊下,旗袍已成為國內外服裝設計師尋找設計靈感的來源之一(如圖 2)。
旗袍受西方強調曲線美的影響,在剪裁、制作與審美觀上,可謂大放異彩,一改千年以來婦女的型制,旗袍不僅凸顯女性身材婀娜多姿,更流露出婉約的氣質,受到大眾的喜愛。
近百年來,中國文化深受西方文明的影響,然而“旗袍”在不斷的創新變化中,成為中國女性文化特質的代言,這獨特的風華,成為西方時尚設計師所矚目,贊嘆它為“最美麗的服裝”;也可說,最能體現中國女性婀娜多姿體態的服裝,首推旗袍。凡是看到旗袍、談到旗袍,多使人聯想到高貴典雅、溫柔婉約的女性特質,本研究是將旗袍優雅氣質的風韻,以時裝創作的方式做出新意的改良式旗袍,擷取旗袍意涵及特有元素,應用于其中,作為創作服裝表現。
一、旗袍特有元素——“鑲邊與緄邊”
中國傳統服飾中,緄邊(如圖3)與鑲邊(如圖4)的裝置藝術最具有特色,也是區分中西服飾的主要元素之一,特別是應用于旗袍之上,更加添了旗袍精致細膩感與身型曲線的表現。鑲緄邊在旗袍的應用部位多為領、襟、袖緣、衩、下襬等緣邊,本文的服裝創作也將其傳統傳統元素——鑲緄邊創新應用。
二、中國風——“色彩”
西方對源自于東方濃郁特有的文化色彩,有著相當獨特的區別,中國所描述的顏色寓意充滿著豐富想力,例如:水墨黑(如圖5)、琉璃黃、青花藍(如圖6)、長城灰、國櫆綠、中國紅和玉脂白等,服裝創作也將中國風的色彩設計運用于其中。
三、中國意境——“圖騰與符號”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淵源流長,從古建筑(如圖7)、毛筆文字、花卉、瓷器(如圖8)以及水墨畫的情境意象里,找尋出屬于古中國的歷史古典元素。
四、《云之飄渺》創作說明
(一)設計理念
水墨畫,是中國繪畫的代表,即是所謂的“國畫”。基本的水墨畫,僅有水與墨,黑色與白色,黑白調子的水墨畫早期都以山水畫的形式表現,雖是只有黑與白,但因宣紙略為偏黃產生出層層宣染的效果,使得每一幅作品都明顯不同,具有水墨層次的美感。
中國水墨畫中運用毛筆漸層的畫法的特點,就是讓畫中的山巒的高聳壯觀、巖石的巨大穩固與云霧朦朧飄渺的景象,完全呈現于圖畫中,這毛筆底下所傳達的就是︰近處寫實、遠處抽象、色彩單純、意境豐富的完美意境。
近代水墨大師——張大千先生的巨作,在大千先生的水墨畫里,不論是繪畫、造景、造境的經營布置,潑墨或潑彩畫下所表達的意象,都令人嘆為觀止,從大千先生創作的畫作中看到中國水墨畫的交錯、重迭或連續的精辟的手法,完整的傳達出中國文化的內在精神。
此款設計作品就是以中國山水畫作為衣服的重點,將水墨的幽靜及山巒云霧的靈動來表現中國水墨意境之美。
(二)使用材質
印染雪紡紗、灰褐色素緞。
(三)制作技巧
輕薄的雪紡紗上衣,采以卷邊方式收邊可使衣襬垂度自然,雪紡紗裁制成前短后長的特殊造型,過程中需注意車縫時的弧線,使穿著時產生飄逸感;六分褲型為窄管褲口,最好于彈性較小的緞料接合處,貼上加強的襯蕊使之堅牢與具挺度。原設計是選用雪紡紗作為整體的材質使用,但卻發現雪紡紗并非適合制作窄管的褲型,因會產生布料車縫處破損的問題,修正后改采用素色緞面布,即可避免車縫處不扎實且可減少下半身過于透明裸露可能性。
(四)設計圖稿
五、《富貴延年》創作說明
(一)設計理念
中國建筑美學涉及層面非常廣,就以幾個方面來做大體上的論述。
(1)中國古代建筑因歷史的發展與推力,大部分的主體都是木結構體系。
(2)中國建筑的形成,因官式建筑區分“正式”和“雜式”的深刻意義,在建筑上有了庭院、大廳、廂房的構成特色。
(3)中國建筑反映出理性的民族精神,闡述了中國建筑對倫理與道德觀念的重視。
(4)獨特的中國建筑方式,變化豐富和應用繁雜,這是外國建筑所不及的。
門窗上的工藝更是變化萬千,可以由一棟中式建筑里看到超過百余款的花窗、門片的工藝技術,象征吉祥圖案的花瓶、蝙蝠、葫蘆、如意等,運用木頭鑲嵌雕刻完成,此建筑藝術最能代表中國人的內在精神。
此件設計作品即是以中國建筑作為創作主軸,將中國建筑中華麗精致的大紅圓柱、金漆花窗和墨黑色的屋瓦用在服裝的色彩表現上,并將建筑中規矩方正的線條呈現于其中。
(二)使用材質
紅色印度蠶絲、金色印度蠶絲、黑色刺繡亮片蠶絲。
(三)制作技巧
選料過程中,發現唯有印度素絲布料能產生光澤亮度的效果,但本身蠶絲布料展性低,除設計上不要太過合身外,車縫處仍需用以襯蕊加強,三塊布料接合時,需將金色邊先預前車好,再夾縫于黑色與紅色蠶絲布中間(如圖11),才能產生出立體的效果;另外在黑色蠶絲上有縫滿了細小不規則的黑色亮片與小圓珠,于接縫時不小心會夾破或產生斷針現象,故在裁布之后,需在布料邊的四周圍一寸左右處拆下所凸出的亮片與小圓珠,待衣服完成之后再補縫上去。
(四)設計圖稿
創作服飾時把所參考旗袍的歷史文獻,以及有關旗袍的精神與元素細細琢磨探討,分類研究加以匯整歸納,融入時裝設計的作品,創作服飾為旗袍服裝重新注入新血,讓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美的服裝——旗袍,以嶄新的樣貌站在伸展臺上。
創作設計《云之飄渺》《富貴延年》作品,是將旗袍元素融入現今所流行的時裝款式當中,設計舒適功能與美觀性的服飾,強調簡約、舒適、時尚和獨特設計風格,并兼具實穿性與普及化,希望能將設計概念應用于成衣制造生產,使旗袍時裝真正成為現今的流行服飾。
參考文獻:
[1]范康寧.淺析旗袍的發展與演變[J].美術大觀,2010(10).
[2]胡燕.中國畫元素與服裝的巧妙結合[J].紡織服裝周刊;2007(25).
[3]王姝畫.論旗袍款式的演變與發展[J].科技信息(學術版),2008(3).
[4]周真剛.傳統民族服飾之文化剖析[J].貴州民族究,2007(4).
[5]邢聲遠.旗袍的起源與發展[J].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4).
[6]徐強.淺析旗袍對現代服飾的影響[J].國際紡織導報,2006(8).
作者簡介:于政婷(1981-),女,山東文登,山東服裝職業學院服裝設計與表演系副主任,講師,研究方向為服裝設計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