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有聲文學進入讀者視野,并以其便捷性、快速傳播性等方式滿足快節奏生活的讀者需求,在短時間內快速發展。與有聲文學的快速發展相比,對有聲文學的學理研究稍顯滯后。目前有學者關注到了有聲文學的分類研究、形象塑造方式、對文學接受的影響等方面,在對有聲文學的創作者方面的研究較少。有聲文學帶來的思考是多方面的,從創作者這個角度來看,有聲文學的發展呈現出與傳統文學創作者不一樣的特征,通過對有聲文學創作者問題的梳理有利于對有聲文學特征的把握。
【關鍵詞】有聲文學;創作者;多重身份;碎片化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8-214-03
【本文著錄格式】史云青.有聲文學創作者初探[J].中國民族博覽,2021,9(18):214-216.
有聲文學是當代文學文化發展中頻繁出現的一個名詞,該詞在出現之后更多讀者學者將這個詞拿來使用,沒有對之進行學理化梳理。從漢字的對應角度來說,與有聲相對應的是無聲。從這一對應的范圍來看,有聲文學包括了早期的口耳相傳的口頭文學,也包括后來對文學進行宣講的評書、說書等民間的文學傳播,還包括了當代發展比較快的新媒體推動形成的以聲音傳播為主的文學以及聲音與圖像結合的文學;無聲文學相應是指以文字媒介為主要傳播方式的文學,包括傳統紙質文本的文學作品,也包括現代的與電子媒介結合產生的以電子文字閱讀主要方式的文學。從目前的使用來看,大家對有聲文學的接受更多是將之限定在當代新出現的與新媒體新技術融合后產生的新文學樣式,對這種新文學樣式,部分學者在使用中將圖像化轉向的文學或者視頻文學也包含在有聲文學之中,更多學者在使用中專指現代科技及傳媒影響下的以聲音傳播為主體方式的文學。為了使研究更具有針對性,本文將有聲文學的研究范圍限定在當代新出現的以聲音傳播為主體方式的文學,不包括圖像化轉向中有聲音參與的多媒體融合的視聽文學。
“一種新媒介通常不會置換或替代另一種媒介,而是增加其運行的復雜性”[1],有聲文學作為新出現并獲得快速發展的文學樣式,呈現出與傳統文學多個方面不相同的特點,其中創作者方面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無論從創作者的主體尋求還是創作者的特點等方面,有聲文學都呈現出新的特點。
一、有聲文學的創作者分類?
有聲文學以“未見其面,只聞其聲”的方式呈現在廣大聽眾面前,改變了傳統的閱讀方式,呈現在聽眾這個特殊讀者群體面前的創作者主要有以下幾類人員。
(一)有聲文學的文本創作者
有聲文學的文本創作者是有聲文學創作者隊伍中的第一個出場類別,由文本創作者創作的文本是有聲文學得以產生的底本、模本。從目前有聲文學的存在來看,有聲文學作品的文本主要來自于傳統經典文本、現代網絡文學文本以及一些心靈雞湯的文字文本。這些文本的創作者有些是大家已經熟悉的人物,有些則以網名的符號形式存在于廣大網民的閱讀世界中,還有些是片段化的文本呈現,其文本創作者不為人們熟悉。
還有一些有聲文學的文本創作者還是讀者,其作為讀者的身份將自己對文學作品的閱讀理解與感悟形成文本并在有聲文學的網絡平臺播送,與作為第一底本的文本相比,這一部分有聲文學作品融入了特殊讀者對原文本的解讀,卻又成為有聲文學得以傳播的底本。如《薩蘇講西游記里的動物學》等,從名稱就可以了解到該文本的創作者兼具讀者的身份。
(二)有聲文學的聲音傳播者
有聲文學的聲音傳播者是有聲文學創作者隊伍中最重要的一環,也是作為讀者群體的聽眾最熟悉的創作者,只不過這種熟悉更多是聲音的熟悉,是“未見其面,只聞其聲”。為了達到有聲文學的最優化效果,各有聲文學的平臺經營者在有聲文學的聲音傳播者方面經歷了嚴格的篩選。有聲文學的聲音傳播者主要有以下幾個。
1.電臺主持人、播音人、影視作品配音者
有聲文學的聲音傳播者中比較多的一類是知名電臺的主持人、播音人、影視作品配音者等角色,他們專業的聲音訓練為有聲文學的呈現提供了更好保障。如人民文學出版社在參加國家新聞出版署“2020年有聲讀物精品出版工程”項目的訪談時指出“該項目在挑選演播人的時候,注重有聲產品的質量,合作的演播者均為省、市電臺專業主播”[2]等。
2.在解讀文學作品方面比較有名望得到更多認可的讀者
有聲文學的聲音傳播者中有些是在解讀作品方面比較有名望得到更多認可的讀者,他們以讀者身份完成了對原著的閱讀并將自己的感悟理解整理出來,借助于出版社、電視、網絡等方式擴大其閱讀感悟的傳染力、影響力,引領廣大讀者的閱讀。有聲文學的創作中這一部分成為有聲文學的重要來源,從而使這些作為讀者身份存在的人群在有聲文學中成為有聲文學的聲音傳播者。
3.演播藝術家
有聲文學的聲音傳播者中還有演播藝術家,他們作為有聲文學的聲音傳播者以自己對作品的閱讀理解為基礎,融合自身的聲音表演將原著作品得以聲情并茂地呈現。
4.自媒體人
在自媒體時代,有聲文學的聲音傳播者還包括一部分自媒體人,他們依托當代科技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將自己的創作、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借助有聲文學平臺向聽眾傳播,成為有聲文學的一部分。
(三)有聲文學的音樂選取者
有聲文學在傳播過程中會根據原著內容選擇合適的音樂作為背景音樂,借助音樂與文字的聲音綜合傳播,因而背景音樂的選擇也是有聲文學創作中的重要一環,有聲文學的創作者隊伍中還應有其音樂選取者的位置。這些音樂選取者或根據對原著文學作品的理解選取已有音樂作品中與之相匹配的音樂,或根據對原著文學作品的理解制作新的音樂作為背景音樂,與聲音傳播者一起加強有聲文學的傳播效果。
(四)有聲文學的音頻制作者
有聲文學要以流暢清晰的聲音傳遞給讀者和聽眾,有聲文學的創作者隊伍中同樣缺不了負責技術支持的音頻制作者。這些音頻制作者以技術參與為主,同時融合了對作品的理解。
(五)有聲文學的平臺創建與運行者
與文學發展中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媒介相似,有聲文學的興起及發展離不開有聲文學的傳播平臺,有聲文學傳播平臺的建設者和運行者參與了有聲文學的制作,是有聲文學創作者的一部分。他們通過對有聲文學的作品選擇、播送者選擇、有聲讀物的出版等方式參與了有聲文學的創作,為有聲文學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有聲文學創作者特點分析
有聲文學是多聲部的合作,有聲文學的創作是多方面多角度多方式參與的成果,呈現在聽眾面前的有聲文學是合力創作的產物,其創作者呈現出如下特點。
(一)未見其面——有聲文學創作者群體退居幕后
有聲文學是文本、聲音與技術的合作,其創作者是一個合作的群體,在這個群體中各方力量發揮各自的特長,將文本作品以聲音傳輸的方式呈現給廣大聽眾。有聲文學的創作者隊伍雖然是群體參與,但呈現給聽眾面前時,卻又集體退居幕后,成為“缺席者”。他們在聽眾的認知中是“未見其面”的存在。
這里的“未見其面”指創作者隊伍中無論是文本創作者、音樂選取者、音頻制作者還是平臺創建與運行者都已作為幕后的制作者成為有聲文學的一部分,但在聽眾的世界中卻經常將其忽略,對其基本信息捕捉不到。有聲文學中的聲音傳播者雖然是在場的存在,但他們的存在也只是聲音的存在,為廣大聽眾所記住的是其聲音傳遞的內容,而不是其本人,(正如好多有聲文學的聽眾如果被問這是誰播送,很多人會回答不知道是誰,只是對這個聲音傳遞出的文本感興趣或聲音好聽而已)所以一定程度來說有聲文學中的聲音播送者也是“未見其面”。
這種“未見其面”的有聲文學實現了羅蘭·巴特所說的“作者之死”,讓聽眾沉浸在文本的有聲世界中,依靠語言與聲音、音樂等的引導,發揮自己的想象,進入文本世界。有聲文學是文學活動中作者的隱去,是聽眾的狂歡。
(二)只聞其聲——有聲文學創作者兼具多重身份
有聲文學的創作者集體退居幕后,呈現在聽眾面前的是聲音及背景音樂與文本內容的結合體,這個結合體以聲音、節奏等為存在和傳播的主要方式,依靠聽眾的耳朵而不是眼睛完成對文本的接受,有聲文學是“只聞其聲”的存在。這里的聲音除指原作品文本世界中語言呈現的聲音外,還包括了傳遞給聽眾的聲音中所傳遞的對文本解讀的聲音。有聲文學的創作者中除原文本作者具有單一身份,是傳統文學活動中的作者外,大多數的有聲文學創作者兼具多重身份。
1.有聲文學創作者的讀者身份
有聲文學的創作者首先是讀者,“在有聲文學的作品創作中,基于聲音媒介傳播的特點,離不開對原作的改編”[3],改編中,有聲文學的創作者完成讀者向創作者的身份轉換。他們完成對文學作品原文本的閱讀之后,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以聲音的方式傳遞出去,有些是播送者傳遞本人的理解,有些是播送者傳遞別的讀者的解讀。他們以對作品中的人物、思想、意境等方面的感悟為基礎,將感悟理解體現在聲情并茂的演播中并與背景音樂一起成為與讀者見面的文本世界,這個文本世界已經不是第一文本世界,是有聲文學創作者融入自己的感悟之后的第二文本世界,以至于有些作家聽到自己創作的小說有聲版之后感覺那簡直是另一個作者創作的文本。
2.有聲文學創作者的創作者身份
有聲文學的創作者除了讀者身份,另一重身份是創作者,他們的創作或依靠聲音傳送,或依靠對背景音樂的選取以及作為平臺的創建與運行者在對原文本的閱讀理解基礎上實現自己的創作。經過這些創作者的創作之后,有聲文學與聽眾通過聲音的方式“見面”,此時的“見面”其實是聽眾與文本背后的多位創作者集體創作的文本“見面”。
3.有聲文學創作者的文學批評者身份
這種“只聞其聲”的特殊“見面”使得聽眾接收到的文本已經不是原文本,有聲文學的創作者以集體創作的和聲引導聽眾對原文本的接受。雖然“未見其面”的方式讓有聲文學呈現在聽眾面前時可以不與創作者、不與文本背后的社會生活見面,從而沉浸在文本的單純世界,是聽眾的狂歡;但有聲文學“只聞其聲”的創作者特點卻又使得聽眾的接受是有限的,是經過創作者篩選與解讀后的文本,聽眾的狂歡并不是真正的原文本閱讀帶來的狂歡。這種狂歡是有限度的狂歡,是有聲文學對聽眾的“有限管理”,有聲文學的創作者通過這樣的方式還發揮了一部分文學批評者的作用。
三、有聲文學創作者分析帶來的思考
文學產生以來一直在發展中,其發展中受到內部與外部的多重因素影響,在不同時代呈現出不同的面貌,有聲文學的出現是當代人們的快節奏生活和碎片化時間的產物。有聲文學滿足了當今時代人們無法使眼睛和精神專注于文學閱讀的限制,與新媒體結合將人們的碎片化時間加以利用,使得在路上,在散步中,在運動中,聽眾都可以以有聲文學的方式與文學邂逅。
有聲文學的創作是當代文學生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有聲文學的創作者分析是認識有聲文學活動的重要一環。通過對有聲文學創作者的分析,發現占據很多人休閑時間的有聲文學,有很多值得思考之處。
(一)聽有聲文學是否等于閱讀原著文學作品
有聲文學解放了人們的眼睛,讓人們不需要借助于看文字就可以接觸到文學作品,就可以沉浸在文學世界。但通過對有聲文學的創作者分析,可以看到聽眾所聽到的有聲文學作品都已經是聲音播送者根據自己的理解解讀和改編的,并不是原汁原味的原著文學作品。在解讀、講讀、改編等方式的影響下,聽眾所接觸的文學作品已經“變味”,這種“變味”的接受對聽眾來說在原來純文字閱讀基礎上打了折扣。
(二)是否存在原創有聲文學作品
原創有聲文學作品借助現代媒介手段在有聲文學平臺由本人首發,有聲文學中朗讀、播講別人的作品離原創文學作品有距離很容易理解,也比較容易接受。但本人播送的文學作品是否就是原創文學作品?這樣的文學作品以創作者自己的聲音播送,這樣的有聲文學作品的創作者一方面是文本的創作者,另一方面是聲音播送者。在播送時,很多播送者會在原先已經設計好的文學作品的人物、思想、情感等通過聲音解讀的方式傳送,如同文學創作中“手中之竹”已不同于“胸中之竹”類似,這樣傳遞的聲音也已經對原初的創作做了一定程度的改編,純原創有聲文學作品如何界定,如何存在,這是考察有聲文學時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有聲文學作為一種適應現代社會發展新出現的文學樣式,已經成為很多人消費文學的新方式。借助這種新方式,看到了當今文學生產的多因素多環節參與性,但它畢竟是一種新出現并還處于發展中的文學樣式,一方面要看到其發展的迅速,對其發展做出回應,同時也要對其發展展開積極思考,促進有聲文學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加拿大]馬歇爾·麥克盧漢著《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譯林出版社,2013:3.
[2]央廣網【有聲精品訪談錄】《人民文學出版社:用聲音賦予經典文學新質感》[EB/OL].(2020-08-31)http://m.cnr.cn/news.
[3]盧彬.略論經典有聲文學作品保護與傳承[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9(9):17-21.
作者簡介:史云青(1978-),女,山西洪洞,講師,研究方向為文藝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