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問題學生”形成的原因以及所采用的教育對策
關鍵詞:“問題學生”;策略
“問題學生”是近年來流行在校園里的一種說法,是指那些經多次教育后仍屢次違反校紀或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根據筆者多年來的教育經驗,得知之所以出現一部分的“問題學生”,是因為該部分學生身上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要想教育好這些所謂的“問題學生”作為教育者當務之急必須解決這部分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還他們一個心理健康的光輝形象。
針對心理健康的標準,所謂的“問題學生”自然在平日的學習和生活中就相應的表現出了他們不健康的問題。
一、幾種“問題學生”的成因分析
(一)具有逆反心理的“問題學生”之成因分析
心理學研究表明,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對客觀事物表現與一般人對立或相反的情緒體驗或行為傾向。
逆反心理大多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過重或自己不善于處理和自我調節,會給學生帶來心理壓力,引起心理障礙。逆反心理還容易造成情感失控,與家長、老師感情疏遠,關系僵化,甚至對立,學生就聽不進正確的教育和勸導,可能會造成大錯。因此,教師有必要了解學生逆反心理產生的具體原因,科學有效地引導學生在產生逆反心理時,學會自我控制和調節,塑造健全的人格。
經過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學生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青春期心理特點的影響。逆反心理是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萌發獨立意識的一種表現。初中生剛剛進入青春期,作為未成年人,他們面對緊張的學業和難以處理的人際關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較突出的表現。同時,步入青春期的初中生他們感到自己已長大成人了,做事喜歡自作主張,不希望成年人干涉,往往嫌父母和老師管教太嚴,于是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2.家庭和學校教育不當的因素。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在《和教師的談話》中說過:“請你不要忘記,孩子們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別是這種待遇來自一個親近的人的時候,他們的痛苦心情會在心靈里留下一個長久的痕跡。”
(二)學習困難、厭學的“問題學生”之成因分析
在平日的學習與生活中,學生會出現諸如缺乏自信、悲觀厭世、抑郁、焦慮、失眠、逃避、恐懼、煩躁和過多的內疚自責等現象。尤其是少數學生對他人的嚴重、恐怖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孤獨傾向和沖動傾向交織在一起,成為了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簡稱學困生),他們逐漸厭學,直至輟學。
一種現象的產生,總是有其原因的。學困厭學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從何而來?分析其來源可歸結如下幾方面。
1.自身個人生理因素的差異和自我概念差。首先,由于遺傳的因素和各種環境的影響,每個人的認知、情感、意志、能力、記憶、理解、性格等的都因人而宜。其中生理各項功能均較弱的學生,最終會因學習中的重重困難而導致厭學不安。其次,許多學困生缺少辨別是非的能力,人家怎樣做,他也跟著怎么做。再加上由于自己的懶散,不求上進,導致別人對他們的疏遠,于是常常會有消極情緒的產生。
2.來自外界因素的干擾。日益進步的競爭型社會,導致大部分的學困生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每天神經兮兮的;還有學校學業的壓力、考試的負擔、同學間的競爭,他們均害怕面對,長期地在學習上的落后,使得他們日益自卑,常會把自己封閉起來;再是家長們的望子成龍心切或平時事務繁忙忽視對孩子學習的關注,這些都導致孩子成為學困生,從而最終厭學厭世。
(三)因家庭因素造成的其他類型的“問題學生”之成因分析
家庭教育在對孩子的教育影響中,可以說是首當其沖起到不可推卸的作用。家長對孩子有著無聲無形的影響,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由于家庭教育中的問題,從而導致了一些問題孩子。
1.為所欲為的放蕩型“問題學生”。由于經濟改革浪潮的掀起,農村的主要勞動力紛紛涌向城市。父母都外出務工了,只留下孩子守家,這部分在校讀書的孩子被稱為“留守學生”。正因為父母都外出,無人在家教育管理,導致這部分學生在家為所欲為,在社會上到處撒野,再加上接觸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人和事,使得他們違反紀律的事是常有且屢教屢法。
2.單親家庭或失去雙親的“問題學生”。因為家庭的不完整,部分學生缺乏關鍵時期的教育,容易形成“孤僻”、“自卑”等性格,他們常把自己封閉起來,不愛和同學交往;做事缺乏主見性,對自己沒有信心;嚴重的話自己放任自流,不聽從其他長輩的教育,甚至走向犯罪道路。于是此類家庭的孩子成了學校中的“問題學生”
二、緩解上述各種問題的策略探索
針對上述各種“問題學生”存在的不健康的現象,作為他們的監護人,尤其是教書育人的教師,有責任對該部分學生進行教育引導,使之科學轉化,讓他們和其他孩子一樣,健康快樂地成人、成長。作為教育工作者,根據多年來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現探索出如下緩解上述問題的對策,謹以參考和指正。
(一)教育工作者要真正承擔起育人的重任,要掌握育人的正確策略。
問題的引發,總是有一定的原因。“問題學生”的出現,也有其一定的導火索。要想真正轉化“問題學生”,就必須從根本上找準問題的根源,多渠道地找準解決問題的策略,并持之以恒,必能取得成效。
1.教育者要允許學生出現問題,不可“一棒子打死”
古訓:“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何況是思想還沒健全的學生呢?教育者要懂得,適當的犯錯并不是壞事,抓住犯錯的根源,因勢利導,正好給學生一個痛定思痛的機會。最終,讓“問題學生”在老師、父母的引導下,自己幫助自己走出困境,從而自信地揚帆起航。
2.教育者要做好一名“問題學生”的心理導師
“問題學生”大多源于心理方面的問題,為此,教育者除了盡到本行業的責任,還必須承擔起他們心理導師的身份,多學習心理學方面的知識,耐心地做好他們的心理疏導工作,讓這部分學生相信你、親近你,愿意主動地與你交流、傾述他們心中的問題從而讓我們教育者能針對性地有效地分析并解決問題。
3.教師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
從古至今,“師道尊嚴”的觀念根深蒂固。學生對老師與生俱來有一定的敬畏感,但現在僅靠單純的教育者權威已有些震懾不住一些“問題學生”了。
(二)密切加強與“問題學生”的家長溝通,指導家庭教育優化
縱觀中學生個案心理咨詢工作反饋信息,我們發現中學生的諸多問題產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家長的主觀性教育和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成也父母,敗也父母”已成為當前青少年學生家庭中的普遍現象。
為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應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爭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在教師的指導下,家長如果能夠意識到從子女和自身雙重角度上考慮教育問題,合理調整教育行為,這樣對改善家庭教育質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糾正子女的不良心理產生良好的作用。
首先,家長應學習一些教育子女的理論知識,并能結合子女的實際問題,做子女的教育。其次,家長對子女應給予適度的愛。愛的缺乏和過度的愛都會對孩子的教育產生不利的影響和后果。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指出:“在家庭教育中,嚴厲和慈愛是一個最難解決的問題。正如食物一樣,愛的要求是有一定分量的。”因此,父母對子女應該有理智、有分寸地愛。最后,家長對子女的期望水平也應該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上述“問題學生”中,不排除有很多家長對子女期望過高,他們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東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補償,但又不知如何才能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于是操之過急,違背子女的正常發展的規律。
總之,優化家庭教育,改善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糾正孩子的各種心理問題,是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必不可缺的關鍵。
綜上所述,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面向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承擔教育祖國新一代的神色使命,任重而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引領學生向前進!
作者簡介:鄭紅,女,漢族,籍貫:武漢,生于1965.10.31,職稱:副教授,本科學歷,研究方向:教育學、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