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亮,張利芳
(長沙師范學院 湖南 長沙 410100)
鄉村振興戰略于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這是新時期“三農”工作建設的戰略支撐。在當前城市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口流動率提升,農村留守人口數量也逐漸減少。
從總體角度而言,農村留守婦女的數量明顯減少,留守區域也從農村轉向鄉鎮、縣城,但是男性外出多余女性,傳統勞動模式轉變為女性化勞作模式。根據不完全統計,農村婦女的數量占到總人口的1/2 以上,在農業“空心化”發展情況下,農村婦女則成為農村建設和發展的主要力量。
2018 年,全國婦聯印發了《關于開展“鄉村振興‘巾幗行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想實現農村現代化發展,就需將農村留守婦女這一群體的力量發揮出來,實現“巾幗建功”,鼓勵她們積極參與到鄉村振興戰略中,將自身價值發揮出來。
在1991 年,全國婦聯與人社部、中宣部等25 個部門聯合起來,針對全國城鎮的婦女實施“巾幗建功”活動,鼓勵婦女積極參與崗位工作,成為建功之才,并在該活動中培養了大量的具有時代特色的女性精英和女性創業代表,為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2013 年,全國共設立巾幗文明崗位13 913 個,這也成為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現代化道路建設的一大成效。經實踐證明,“巾幗建功”成為黨和國家對農村留守婦女表示關心和重視的一種形式,也是新時代發展婦女工作的成功實踐,是組織婦女參與到鄉村振興的一大舉措,能夠有效提升農村留守婦女的地位以及綜合素質。
針對農村留守婦女參與到鄉村振興的“巾幗建功”活動推進而言,應該增加全國以及地區婦聯的支持力度,應用“理論+網絡”以及“理論+宣講”的方式,加強“巾幗助推鄉村振興宣講”“一講課、四融入”等為核心的“巾幗建功”宣傳教育活動,并利用“學習強國”“新時代女性”“婦聯通”“女性學習”等新媒體平臺,向農村留守婦女介紹和宣傳巾幗楷模,將巾幗風貌良好地呈現出來。落實黨的政策和理論方針的宣傳工作,更好地、更快地將黨的理論和鄉村振興戰略方針內容在無形之中傳遞到農村留守婦女群體中,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示范建設。
2.2.1 加強技能培訓
為促使農村留守婦女更好地參與到鄉村振興道路中,需要深入關注婦女素質提升,加強技能培訓,采用“婦女群體大培訓,崗位訓練大集合,農村環境大整改”的形式,以深入調研為基礎,結合實際農村留守女性的真實需求,通過落實技術到基層、課堂到一線等活動,引導婦女將自身優勢發揮出來,從事自己擅長的產業。比如工業、農業、商業、畜牧業、養殖業等,還可以采用電子商務培訓、家政教育、手工培訓、烹飪教育等活動,讓越來越多的婦女獲得收益,讓更多的婦女掌握實用性的技術,彌補脫貧道路上的技術短板問題,切實實現脫貧致富[1]。
2.2.2 借助產業引領
全國婦聯以及地區婦聯可以結合地區農村實際情況,針對留守婦女開展相關援助活動,比如“春風行動暨就業援助線上招聘會”,在線上招聘會上發布適合女性的工作崗位,比如月嫂、家政、烘培等,加強與一些服務品牌的合作,挖掘具有當地民族特性的手工制品或者伴手禮等,借助產品引領農村留守婦女靈活、穩定的就業,在提升婦女積極性的同時有效實現增收致富。
2.2.3 實施示范帶動
在“巾幗建功”視角下,農村留守婦女在鄉村振興的參與過程中,要想保證參與效果,可以實施示范帶動方式,積極探究“婦聯+協會/合作社+農村留守婦女”的發展模式,幫助留守婦女實現就近就業,在轉移就業過程中走上創業道路,真正實現脫貧攻堅[2]。具體可以構建全國巾幗脫貧示范基地,對先進個人、群體等進行表揚,切實增強婦女的脫貧能力。采用創業先進典范故事宣揚和講解方式,開展新農業產品、手工制品展示活動,提升更多農村留守婦女的創業積極性,為實現鄉村振興和社會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將鄰里之間的社會支持價值發揮出來,進一步鞏固鄰里關系。盡管現階段農村大多數男性選擇外出勞作,導致以親戚關系、婚姻關系為基礎的交往越來越少,但是中國社會的發展以家庭為基礎,針對農村留守婦女要面對的各類問題,如子女教養問題、老人贍養問題、婚姻關系維護問題等,這種親戚關系、血緣關系、地區關系等為基礎的社會支持必不可少,需要留守婦女加強與家庭成員、鄰里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提升自身社會交往能力[3]。
將社會工作者在服務留守婦女方面的價值發揮出來,為婦女提供更加專業的服務。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一系列活動和舉措成為農村留守婦女的知心人,積極創建留守婦女先進典范,利用典范的示范引領效應,構建完善的政策、規定等,在全社會中創建關注留守婦女問題的氛圍,社會各界均積極參與到留守婦女引領和改造中,切實幫助留守婦女解決問題。
將互助組問題的處理價值發揮出來,在組織建設中解決生活問題。2015 年,全國留守婦女互助組數量已經超過30 萬,而且很多留守婦女多在西部地區,成立的婦女互助組不僅能夠相互幫忙做一些農活、家務活,而且還能在農村產業園區中工作,甚至跨越縣城區域務工,成為新生勞動力,進而形成抱團效應,能夠實現共同脫貧,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開展巾幗文明行動的過程中,應該關注鄉村風氣文明建設,落實“家家幸福安康”行動,持續開展美好家庭、美好庭院等創評活動,引導廣大農村家庭積極參與到文明建設和鄉村綠化發展中,創評出綠色家庭、幸福家庭、勤儉家庭等,在疫情期間還可以尋找防疫最美家庭等。將美好家庭、美好庭院等創評活動的引領效果發揮出來的過程中,可以借助當地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家長示范學校、讀書角、快樂園區等,面向社區、農村家庭等廣泛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以及家庭讀書活動,在切實促進家庭文明建設的同時,還能促使農村留守婦女結合自己家庭狀況,對自己的良好家風進行宣傳。另外,還可以圍繞最美家庭,開展尋找好婆媳、好夫妻、好鄰里的互動,幫助鄉村振興發展。
針對農村留守婦女實際情況,做好走訪調查、走訪排查活動,要求婦聯組織中的主席、委員、黨員干部、巾幗志愿者等共同構建調研小組,深入到農村地區進行專項調研,促使調研小組充分將農村留守婦女的全體智慧發揮出來,開展切實可行的、內容豐富的婦女議事活動,針對留守婦女廣泛存在的問題進行商討,切實解決婆媳矛盾、家庭暴力、家庭貧困等問題[4]。
以“巾幗建功”為視角,在鄉村振興發展下,應該加強政府和村委會對留守婦女的支持力度,拓展服務范圍和功能,構建完善的社會支持體系。
站在政府角度,應該加強農村留守婦女對于先進技術學習的培訓力度,促使其掌握先進的農耕技術,減少農業勞動力投入。針對年齡較大的婦女應該鼓勵其學習使用智能手機中的社交軟件,從而有效融入到社會家庭中,促使其及時與家人溝通和交流,獲取社會對這一群體的重視和支持力度。另外,政府還需要將物質支持、行政支持、信息支持以及新型支持模式結合起來,構建農村留守婦女社會支持網絡,從源頭解決留守婦女的問題[5]。
站在村委會角度,應該加強對農村留守婦女的扶持力度,建設農村服務隊伍,關心、關愛農村留守婦女的日常生活,幫助她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6-7]。同時,還可以在農村內部建立心理咨詢室,緩解留守婦女的精神壓力和孤寂情緒,從而促使婦女以積極健康的精神風貌參與到鄉村振興中。
以“巾幗建功”為視角,加強對農村留守婦女的社會支持力度,建立全社會參與體系,切實解決她們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從而有效推動留守婦女參與到鄉村振興中,為美麗家鄉建設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