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濱,周 超,張惠娟,趙智亮,高 勤
(1.河北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 河北 石家莊 072450;2.河北省小五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 河北 張家口 075600)
“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是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路徑典型做法和經驗的重要載體,旨在為全國其他地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樹立標桿樣板,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是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重要理論遵循和實踐指南[1]。2017 年10 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河北省井陘縣作為第四批國家命名的“兩山”實踐創新基地之一,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理念。從轉換經濟發展動能入手,粗放產業堅決退,產業結構加快調,走出了一條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兩者并存的“兩山”共生之路,探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兩山”轉化經驗的“井陘模式”。
井陘縣歷史文化悠久,已有2 300 多年歷史,是全國首批千年古縣。有國保單位4 家,省保單位17 家,國家級非遺4 項,省級非遺32 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縣。另外全縣共有44 個中國傳統村落,成為河北省傳統村落數量第一大縣,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5 個,中國傳統村落44 個。井陘縣西部山區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等旅游資源豐富,但由于地處深山區,交通閉塞,出行不便,特別是作為“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區”的古村落,由于受道路制約,多年來未能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
井陘縣利用自身具有眾多傳統村落及較多非遺國寶的優勢,深入挖掘區域內特有的古道、古窯、古寺、古城、古村落、古文化“六古”資源,著力打造“陶瓷小鎮”,突出古瓷窯文化,大力發展古村落民宿游、陶瓷體驗、陶瓷博物館、陶瓷餐廳、陶瓷船運非遺表演等業態,建設北方獨具特色的陶瓷小鎮。同時,延展古村落片區周邊生態旅游資源,最大限度統籌開發、綜合利用,讓“古”色資源和“綠”色資源相得益彰,共同發展,實現山區縣資源多、生態好、生態美向農村美、旅游興、農民富的轉化。此外依托全國首個“傳統村落保護區”,創新“生態產業化”模式,盤活千年古縣特有的文化旅游資源,在崇山峻嶺之間修建60.4 km 的古村落旅游環路(稱之為“天路”),激活了千年古村落,引來了綠色產業項目,打通了群眾靠綠水青山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20 世紀80 年代,井陘縣依托礦產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興建起建材、鈣鎂兩大主導產業,逐步成為全國最大的鈣鎂基地和石家莊市建材行業生產基地。但長期以來,礦山布局分散,開采方式簡單,管理落后,歷史形成的無主礦山得不到修復,逐漸成為困擾全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突出矛盾。2018 年初,井陘縣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將礦山環境綜合整治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一項根本戰略和政治要務,在沒有成功經驗可供借鑒的情況下,創造性開展了礦山綜合整治工作,率先趟出了一條礦山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井陘縣按照省委、省政府相關文件要求,確定了“五步走、四分區、三規劃、兩整合、一統籌”的工作步驟,對全縣所有持證礦山企業進行全縣域、全產業鏈綜合整治。創新“集約集優”模式,把全縣劃分為4 個整合區域,面向全社會公開招選整合主體,對區域內的礦山進行兼并重組,從45 家壓減至6 家以下,一次性籌集補償治理資金13.53 億元,完全靠市場化手段順利推進礦山綜合整治。創新“綠色開采”模式,新設企業采用國內一流的先進設備,配備完善的除塵抑塵設施,做到無塵開采、無塵加工、無塵運輸。創新“綜合利用”模式,走出了一條“礦地一體化”路子,與省地礦局簽訂了《礦山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戰略合作協議》,兩年內全部完成221 處礦山跡地的生態環境修復,并盤活建設用地396.33 hm2、農業用地217.8 hm2、新增綠地733.3 hm2,綜合收益約600 億元。
井陘縣是全國最大的鈣鎂產業聚集區,被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授予“中國鈣鎂之鄉”“中國碳酸鈣創新基地”稱號。鈣鎂產品暢銷全國20 多個?。ㄖ陛犑小⒆灾螀^),并出口俄羅斯、歐盟、東南亞等10 多個國家或地區。但產業本身存在一些弊端,如產品單一、普遍規模小、生產設備落后和技術水平低等。
為提升改造鈣鎂產業,縣委、縣政府通過專題研討會、外出參觀學習的方式學習先進地市標桿企業的改造成果,并在此基礎上科學合理制訂了提升方案,明確了工作思路。首先是采取獎補措施鼓勵退出。為保證企業有序平穩退出,政府多方籌措8 000 多萬元,對退出的鈣鎂企業進行獎補。其次是優化產業布局及制訂整治標準。按照環保整治與整合相結合原則,對退出后剩余企業進行整合,通過對現有企業優化重組和園區化集聚發展,徹底解決鈣鎂企業小而散、形象差等“散亂污”問題,提升全縣鈣鎂產業的規模檔次和綠色發展水平。
通過提升整治,產生了一系列成效。一是鈣鎂企業對縣財政貢獻率顯著增加。在產能沒有增加的情況下,鈣鎂企業年納稅額從2017 年的1 318.64 萬元增加到2019 年的1 988.73 萬元,增長51%。二是鈣鎂企業由資源型向科技型轉型效果明顯。2019 年,有3 家鈣鎂企業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共研發6 種新產品,在產量降低的同時產值和納稅不降反升,實現了從資源型、產量型向質量效益型、科技型的轉變。三是清潔型能源用量逐年增加。綜合整治完成后燃煤鍋爐全部淘汰,實現了能源清潔化和循環利用。
推進大氣治理??h委及縣政府以能源和產業結構調整、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工業企業污染整治等為主要抓手,大力度實施燃煤控制、能源控制、機動車污染控制、揚塵污染控制、工業廢氣污染控制、餐飲油氣污染控制等大氣污染防治工程項目,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提升。2016 年全年優良天數為142 d,優良天數比例為39.2%;PM2.5由2015 年的94 μg/m3下降至84 μg/m3,下降率為10.6%。2017 年優良天數為119 d,優良天數比例為32.9%;PM2.5由2016 年的84 μg/m3下降至79 μg/m3,下降率為6.0%。2018 年優良天數為161 d,優良天數比例為45.2%;PM2.5由2017 年的79 μg/m3下降至71 μg/m3,下降率為10.1%。2019 年優良天數為175 d,優良天數比例為47.9%;PM2.5由2018 年的71 μg/m3下降至64 μg/m3,下降率為9.9%,如圖1、圖2 所示。井陘縣根據自身情況制訂了優良天數比例目標,計劃在2022 年優良天數比例達到65%,2025 年達到75%,如圖3 所示。
推進水污染治理。政府對縣域涉水工業建設項目一律不予審批,同時對境內綿河、冶河沿岸所有涉水工業企業進行了排污口封堵,大力實施廢水循環利用技術,工業廢水實行了“零排放”。并且在井陘縣范圍內開展了畜禽養殖污染整治、“百日攻堅”專項行動和納污坑塘整治等行動,冶河出境水質進一步得到了改善。近幾年來,井陘縣出境水質達標率100%,地表水質優良,出境水質連續5 年穩定優于國家地表水Ⅲ類標準。全縣無劣V 類水體和黑臭水體;縣城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Ⅲ類比例保持100%。
全力穩步推進生態保護。井陘縣統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造林綠化攻堅、森林質量提升,累計完成造林綠化8 000 hm2。制訂了《井陘縣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方案》和《井陘縣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工作方案》。井陘縣劃定生態紅線區域占國土面積的50.06%,順利完成了生態紅線劃定工作。
井陘縣立足“生態旅游大縣”新定位,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突破口,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科學扎實地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及美麗鄉村建設。2017 年,井陘古村落美麗鄉村旅游度假區被評為石家莊市首批8 個度假區之一;2018 年井陘縣被確定為省級垃圾治理示范縣;2019 年井陘古村落鄉村振興示范區被確定為石家莊市10 個鄉村振興示范區之一。
井陘縣是純山區縣、全省林業重點縣和生態功能重點縣,堅持不懈搞綠化、持之以恒抓保護。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理念,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實施太行山綠化、交通干線兩側綠化、退化林修復、太行山生態綠化、森林公園建設等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井陘縣實施生態公益林、天然林保護項目,擴大退耕還林還草力度,推進生態建設實現了跨越發展,構筑起完善的綠色生態體系。2017—2019 年,共完成造林綠化面積1.166 7 萬hm2,增加林木覆蓋率8.7%。截至2019 年底,井陘縣林地面積達到2.893 3 萬hm2,林木覆蓋率達到59.42%,2019 年呂家、梨巖兩個村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評為森林鄉村;井陘縣榮獲“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近年來,井陘縣空氣質量雖持續改善,達標天數逐年增加,重污染天氣發生頻率降低,但大部分污染物仍存在明顯超標現象。在2019 年PM2.5年均濃度為64 μg/m3,超過國家二級標準年平均濃度限值約82.86%。復合大氣污染相對嚴重。PM2.5、PM10濃度較高,同時二氧化氮、臭氧污染超標率偏高,復合大氣污染問題顯著,二氧化氮達標壓力大,區域污染傳輸影響明顯。井陘處于太行山腳下,西面、南面環山,地形比較“閉塞”,整體西南高東北低,呈“避風港”式地形,具有靜風逆溫等不利氣候條件,污染物易在區內積聚,且地處晉冀通衢車流量較大,外來源貢獻達50%。
井陘縣濃厚的歷史文化在轉化成當代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的生態文化方面仍有不足。具體表現為生態文明凝練總結不夠,優秀、深厚的文化底蘊仍處于“封印”,缺少必要的轉化機制。因此應挖掘優秀歷史文化中的生態文化成分,并將其轉化成指引井陘縣居民綠色生產生活的具有生活氣息的文化文藝作品,但是近年來各類文藝演出、文化活動等工作中涉及生態文明宣傳內容仍然較少。
一是應加強細顆粒物、氮氧化物和臭氧協同控制。針對復合大氣污染嚴重的問題,在推進PM2.5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同時,協同開展氮氧化物和臭氧污染防治,完善區域大氣污染綜合治理體系,優化污染天氣應對體系。二是應加強農村清潔能源供暖。到2025 年,農村地區清潔取暖率達到100%。三是加強礦山粉塵防治。對環保不達標的有證露天礦山持續實施停產整治,不達標一律不得生產,合法生產的露天礦山實現環保措施落實、污染物達標排放,規范開采。
加大井陘縣現有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力度。依托井陘縣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創建非物質文化產業園,并加大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力度。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基地、博物館、創作基地等文化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