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曉燕,方方
(陜西青年職業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是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根本的問題,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又是發展農村經濟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我國“三農”工作的重點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持走鄉村振興道路。
2021 年3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了工作部署,這項工作關系到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關系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局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因此,在當前的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中,應當不斷強化和深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確保鄉村振興戰略工作能夠有效開展。
在鄉村振興戰略工作中,其重點工作在于相關產業的興旺,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十三屆人大代表一次會議中提出,將產業振興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的主要方向。
在產業振興的具體工作開展過程中,農業作為鄉村支柱產業,應當處于核心發展的地位。因此,需要重點抓牢對農業結構的改革工作,滿足當地農業的實際發展需求,進而有效提升當地農民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的主要核心問題在于如何解決農業生產結構性矛盾,其目標就是結合不同地區的具體需求進行相應的安排,與當地的優勢及特點緊密結合,從而使農業得到更好的發展,達到優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1]。
氣候對不同的農產品有很大的影響,需要不同地域對特色產業進行相應的劃分。例如湖南省石門縣是一個特色農產品推廣地區,其地域內的柑橘是極具優勢與特色的農產品,因此受到了湖南省政府的大力推薦和支持。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工作中,需要劃分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政府應根據不同的區域劃分不同的品種以及相應的生產規模,以此優化品種結構,保護相應產業結構。同時,政府還應建立相應的產品保護機制,確保農業產品得到有效保護。
在以往的市場競爭當中,我國農產品主要是以高質量、低價格的市場發展為導向。但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以及產品力提高,市場競爭中所需要的是品牌建設以及高質量產品,產業的核心競爭力逐漸成為了品牌的競爭力。
對于農業供給結構轉型升級工作,應充分提高農業產業的質量,不斷優化生產方式,幫助農業產業實現結構性升級,提高農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品牌效應[2]。
我國要想從傳統的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就必須加強和提升農產品品牌建設工作,提高農產品的品牌效益與市場競爭力。農產品的品牌建設不僅是單純地開辦新品牌,而是將品牌的建設受到市場及消費者的認可和接納。
強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提升相應的產品質量,建設當地的品牌,從而有效提升農業的綜合競爭力。
鄉村農業發展之所以會出現供給側結構性的相關問題,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農業發展的體制建設相對落后。
部分地方政府作為農業發展的主導對象,將農業工作以大包大攬的方式開展,導致農民成為只是服從組織安排的工作對象。這種體制容易使當地的農業生產呈現跟風現象,無法打造當地的特色品牌建設,同時,容易引發農產品同質化以及產能過剩等問題[3]。農產品產能過剩易引發相應的市場風險,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
因此,政府應及時把握市場發展方向,明確市場實際發展需求,提高自身對于市場經濟發展的駕馭能力,要先抓市場再抓生產,形成市場引導生產的改革方式。
我國正處于改革的深水期,這樣的歷史階段要求在復雜的歷史邏輯中,準確地預見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并牢牢把握該趨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在解決農業農村的問題上必須要有兩個歷史耐心。在解決人口城鎮化的問題上需要第一個歷史耐心,我國人口城鎮化問題較突出,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來完成。第二個耐心指的是農業規模經營的問題,農業規模經營是全球農業發展的共同趨勢,也是中國農業經營制度轉型、創新的重要方向。促進土地流轉與集中以實現農業規模經營,是我國未來農業政策的主攻方向和基本目標。
這一目標之所以能夠實現,一方面由于中國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農村勞動力轉向第二、第三產業,為土地經營權的集中騰出了空間;另一方面提升了農業物質裝備水平,為土地規模經營提供了必要的生產力基礎。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已經成為必然趨勢。
我國人多地少的農情、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長期性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育的漸進性,使我國農業現代化還存在許多要探索的問題。在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前提下,就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談以下幾點看法。
品牌是一種重要的無形資產,農業品牌化是我國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也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
近年來,我國在農業品牌化方面開展了許多工作,2021 年7 月15 日,農業農村部為了推進地標農產品數字化工作,在京舉行“2021 年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培訓,騰訊“安心計劃”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助力行動同期啟動。
基于騰訊“安心平臺”在碼鏈溯源、品牌保護、營銷助力等方面的能力,騰訊將在農產品溯源、行業標準制定、品牌營銷及保護、品牌形象設計等方面為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升級提供支持。騰訊還將與《農民日報》攜手,結合微信小程序、視頻號等平臺資源,為建設優秀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影響力提供助力。
打造品牌效應,結合當地區域的特性,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把區域品牌作為農產品發展的中心,把生產、加工以及服務3 個環節相互融合。這樣的生產經營模式有助于農產品提升其價值鏈、延伸其產業鏈、打造其供應鏈,最終形成農產品區域化全產業鏈,使農業區域結構的產業結構以及品種結構得到全面優化升級。農業品牌化現在還存在宣傳力度不足、名氣不夠大、競爭力不強、組織資源松散、整體運作能力不強等問題,因此這項工作依然任重而道遠。
農業高質量的發展依賴科技的創新??茖W技術要因地制宜,才能發揮其最大的功效。例如,隨著化肥的普及,農業生產中對農家肥的使用越來越少,石化農業逐漸取代傳統模式。
石化農業的模式破壞了土地的酸堿平衡,降低了土地的產量,加劇了一些病蟲害等災害的發生,導致農產品的品質受損,從長遠看來,這是一個不小的損失。這些問題已經引起了國家的重視。
石化農業對當地的環境造成了污染,部分國家決定讓土地“休養生息”,采取在一塊耕地上間隔種植兩種以上作物的方式,希望能通過自然生態的力量降低污染,石化農業對中國及一些發達國家造成嚴重的影響。美國學者蕾切爾·卡遜對當地有關部門提出,應禁止石化農業的生產方式,否則人類將難逃滅頂之災,石化農業是人類自身所造成的對整個生物界的生態危機。
我國人均土地擁有量少,所以會對一塊地進行連續耕作,如果土地被嚴重污染,將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恢復,有的甚至難以恢復,因此想解決問題,就必須使用先進的科技??梢栽谝韵聨讉€方面突破,比如存儲保鮮的農產品、轉化使用人糞畜糞、保護耕地的質量以及減少農業化肥的使用量等。
農業科技需要創新,農業科技創新的好壞關乎人類生命健康與否,關乎人類社會發展的好壞。所以必須以人與大自然為一個生命整體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目標,以促進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為方向,這樣的科技創新之路是未來應堅持的方向[4]。
我國農產品一直以來都是采用初級加工的方式,其附加值較低。應加強科技創新,在農產品增值上多做功課,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使我國農產品在國際上可以立于不敗之地。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今天,前沿科技同農業相關產業緊密結合,在農業技術、制造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現代科技推動下,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將會實現革命性提升。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把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建立起來并不斷健全完善,這也是實現鄉村振興這一戰略目標最為重要的一步。想要實現這個目標,應考慮到以下兩方面的問題。
第一,根據振興戰略的要求,鄉村想要實現振興,就要以農業農村發展作為重點,把阻礙其發展的短板補齊,盡可能地縮小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差距,以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為原則,優先給農村配置優秀的干部人才,優先給農村配置豐富的資源,滿足農業農村發展需要,優先保障農業農村發展需要的資金,優先在農村農業安排公共服務,這樣一來才能把更多資源分配到農業農村發展的進程中。
第二,我國將實現到2050 年城鎮化覆蓋率達到70%,為實現城鎮化,就要把更多的農村人口集中到城市,資源要素也會隨著人口向城市集中,這是當前發展中最主要的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只有將城鄉融合發展,才能有效解決這一矛盾。
影響城鄉協調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城鄉二元結構,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021 年出臺了相關文件,指導解決不順暢的城鄉要素流動問題,解決不合理的公共資源配置問題,徹底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城鄉融合發展之路想要走得好,就需要重塑城鄉關系。發展新型城鄉關系,可以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的,這就要求當地干部一邊抓新型城鎮化建設,一邊實現鄉村振興,兩個目標都要實現,兩種手段都要實施。把城鄉之間的要素進行互動,是發展特色小鎮最關鍵的部分,只要農村與城市之間的要素發生了互動,農業的發展和工業的發展才可以更好地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