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霞
(莘縣農業農村局 山東 聊城 252400)
隨著我國步入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也隨之逐步推進。黨的十九大會議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新的要求,改革過程中需將農業供給體系高品質與高效益構建作為重點,要致力于提升農村現代化發展速度。立足農業發展實際,因地制宜地開展改革,通過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調整結構,實現農業經濟效益增長的目標。
黨的十九大召開后,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決策,提出了促進產業發展、優化生態環境、打造文明鄉村、提升治理成效、實現共同致富幾方面鄉村發展要求,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導向。實現農村產業的興盛發展,重點在于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需要通過鄉村振興戰略落實助力農村經濟結構調整。
農村經濟結構優化的過程中,需要通過農業品牌建設促進產業質量提升。將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作為重點,并確保這兩項工作的持續性開展,在塑造農業品牌的基礎上提升農業企業競爭力,從而為產品升級提供驅動力,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的建設。
面對當前農村發展中存在的農業產業強度不足、特色不顯著、未實現規模化發展等方面問題,需要通過特色農業的發展作為三產業融合化發展的推手。應從提升農業生產要素關注度、增加優質項目儲備量、創新與改革農業項目3 個方面著手。
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應加強引入外商,吸引社會資金,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既要為特色產業配齊設施、加快信息化建設,還應注重打造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區,實現農村產權的股份化發展。
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要做到面向市場,結合地區實際情況,確保農民可享有充分的自主權,發揮政策調控及市場引導作用,使農民自主參與農業結構調整過程,避免強制性、命令性的農業結構調整[1]。
在調整糧食主產區種植結構的基礎上做好其他農產品區域種植結構的調整,充分發揮各地區優勢。
以科學技術為依托,通過提升農業生產科技含量,提高農產品質量,有效優化品質結構,提升農產品產出率,從而加快農業結構的調整步伐。
為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應致力于調整其收入結構,大力促進龍頭企業發展,帶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使農民能夠共享農產品加工及農產品流通所產生的收益。
要將種植業中的勞動力進行分流,增大勞動力向服務業、非農業產業的流入量,從而使農業就業增收空間得以進一步拓展。
創新與優化當前的農業經營方式,通過合同農業、訂單農業的發展,實現先種后銷的農業經營方式向以銷定產方式的轉變[2],從而提高農業種植針對性,穩步提升經濟效益。
為加快農村經濟增長,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必然要將人才培育作為重要調整任務。應以成人職業教育發展作為核心,全面提高農村青年及農民群體的科學素養。
既可為農民提供貸款,也可為合作經濟組織或是私人企業的發展提供經濟支持。
新經濟常態背景下,應制訂出契合農村區域發展現狀的經濟結構規劃,從而化解農產品銷售難題、提高農民經濟收益。通過經濟發展的有效驅動,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同時立足我國國情,將國民經濟狀況納入考量,通過統籌部署,構建科學、高效的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戰略。
3.1.1 開拓思路、多元發展
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不能完全依賴農業種植產業,應開闊思路、拓展思維,通過多元化產業培養、擴大資金來源途徑、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創新技術、深度開發與挖掘資源等,通過多元產業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結構的有效調整。
政府部門應根據農村地區的具體情況,既要彰顯本地特色,還要充分發揮資源及區位優勢,將農民的承受能力納入考量,立足實際、充分結合上級精神,確保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工作的高效性與優質性。
3.1.2 豐富種植品種、產業結構
農作物的種植應對當前的單一現狀進行轉變,通過豐富產業結構、規劃有機作物種植,有效提升農民的種植收益。同時還應以市場需求為基準,實現針對性的農作物種植,增大市場需求量和單品價格的同時,加大品質優異的農作物種植量,及時削減不適合本地種植的農作物種植面積,從而提升種植效益。
農村地區應對當前產業結構的單一現狀加以重視,通過同步發展不同產業,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為外出務工人員返鄉提供契機,通過注入生機,使農村經濟發展煥發活力。
3.2.1 促進現代果業發展
應在保持農村地區的果樹栽種面積的基礎上加大果樹栽種量,打造高質量的果業種植帶。適當削減晚熟的果樹品種,增大中早熟品種栽種量,擴大加工品種,確保果樹中早熟及晚熟品種占比達到1∶1,同時打造規模化果樹產業帶,合理調整果品種植結構。與此同時發展鮮雜果業,促進農業產業的現代化與休閑化發展,進而打造鮮雜果產業帶。
3.2.2 推進瓜菜產業振興
應建立強化設施、突出特色、拓展規模的發展思維,在有效利用資源優勢的基礎上通過合理規劃、科學搭配品種,在產銷對路的基礎上實現瓜菜產品的均衡上市,從而構建設施完備的瓜菜產業帶。增大瓜菜大棚新建設施量同時重視其他經濟作物的發展,構建水肥一體化的示范園區,引入生物反應堆技術,采用綠色病蟲害防控技術,保障瓜菜產品的食用安全。
3.2.3 確保畜牧業發展高效性
逐步擴大規模畜牧業發展、開展綠色養殖,不斷優化生產環境,實現畜牧業高供給量、高安全性及高生態環保性目標的實現。在綠色化發展機制構建的基礎上,促進養殖場的規模化與集約化發展。推進以家庭牧場為主體的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發展,加快畜牧業的現代化發展步伐。
3.2.4 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結合地方資源優勢,通過合理利用資源,重點突出地方特色。同時應結合市場消費需求選擇最為適宜的林下經濟品種,引入新型林下經濟發展模式,于山區開展藥材種植、野生動物馴養等林業經濟產業,建設高效性的林下種養殖基地,通過林下經濟發展帶動農村經濟效益增長。
3.2.5 加強苗木花卉繁育
引導苗木花卉產業逐步向旅游景點、集中產業園區及龍頭企業,逐步向專業合作社、貧困村及貧困農戶傾斜,帶動生態產業、群眾增收及鄉村旅游業發展。通過發展苗木、花卉產業,展現其對其他產業的影響帶動作用。建立完善的苗木花卉交易市場,構建苗木花卉營銷網絡平臺,通過制訂品牌戰略,優化苗木花卉的品種結構,通過應用科學技術,促進苗木花卉產業的快速發展。
3.2.6 提高雜果經濟林質量
以促進鄉村發展、提高農民收益、提高農民參與經濟林發展積極性為目標,推動多種經濟林的建設與發展,建立干雜果經濟林產業帶。同時通過合理嫁接、科學修剪、適時適度施肥,將低產林改造成經濟林,打造改造示范園區,通過快速改造中低產林,有效提升經濟林質量。
3.2.7 著力發展旅游業
以農村當地的自然環境優勢為基礎,大力促進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舉辦農村休閑旅游活動、創建農家樂,吸引更多城市居民走入鄉村欣賞鄉村美景、感受農村生活,從而促進鄉村旅游消費,以此提高農民的附加收入,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驅動。
完善的基礎設施是農村經濟高速化發展的基礎,既要修建道路、還要完善通信設施,同時引入現代化機械設備,通過完善外在條件,為農村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相關部門應結合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合理分配農村發展支持資金,適當增大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比例,提升農村道路的通暢度,確保通信便利性、增大網絡覆蓋率,根據農業生產的具體需求相匹配的技術及機械設備,在完善的基礎設施配備下促進農業產業的快速轉型與發展,從而調整農村經濟結構。
科技融合能有效提升農業種植效率,是農業經濟發展推進的重要驅動力。因此,在農業生產中應調整科學技術應用比重,保障農村經濟結構改革的成功。
一方面,應根據市場發展趨勢進行調整,結合市場需求選用適宜的種植技術,提升農民收益。另一方面,政府部門要加大科技宣傳力度,增強農民對科技應用價值的了解,加大對農業生產中科學技術應用的重視程度。定期舉辦科學技術培訓活動,提升農民勞動素質,強化農民的現代科技應用水平,通過科技應用增強種植優勢。深入農村,在基層中建立農技推廣團隊,構建科學有效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與應用利益機制,從而夯實農村經濟長效發展根基。
農民對市場需求信息的了解與掌握程度決定著其能否把握住農業創收要點,也是避免農業種植結構過于盲目的重要舉措。若能基于市場需求,調整農產品的種植結構,則可提高農產品銷售效率,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
為此,相關部門應依托互聯網、利用計算機,實現現代化技術應用價值的最大化展現,通過精準、及時的市場信息服務提供,使農民能夠及時了解到氣象條件、農產品價格、產品庫存等關鍵性信息,從而在充分了解市場發展動向的基礎上,實現合理化、科學化調整農產品種植結構[3]。
對于農村地區而言,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利于實現農民增產增收,可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相關部門應充分貫徹與落實中央精神,把握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了解具體的調整方向,并從因地制宜,制訂科學可行的調整規劃,加快農村產業結構改革步伐,完善配備農村基礎設施,增大農業發展中科學技術應用比重、優化市場信息服務品質幾方面,促進農村經濟結構的改革,從而最大化提高農業經濟所產生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