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家進
(山東英才學院 山東 濟南 250104)
周乾松(2013)[1]提出,傳統村落俗稱古村落,是承載歷史文化傳統的較大聚落,或多個聚落群體形成的自然村落、村莊區域等。傳統村落一般有百年甚至數百年的悠久歷史,承載著中華農耕文明歷經發展所積累下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成果,是我國廣大鄉村傳統歷史文化的物質文化載體,維系著中華民族最為強烈的“鄉愁”。從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看,我國傳統村落為數眾多,其不僅有厚重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豐富的自然生態遺產,因而具有較為獨特的文化價值,是我國數千年來傳承的農耕文明的成果與精髓。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每赴農村考察,都非常關心當地的生態保護和發展狀況。2013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特別強調,實現城鄉一體化,建設美麗鄉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別是要保護好傳統村落。近年來,傳統村落保護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和重點問題。
無可否認,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傳統村落保護與活化問題日益凸顯。通過近年來的多次調研發現,隨著大量農村人口涌向城市務工、經商,尤其是隨著鄉村文化精英出于各種利益考慮紛紛走出家鄉,不少村落被空置,甚至遭遺棄。很多早至明清、晚到民國時期樣式精美獨特的建筑物,由于年久失修和維護不當逐漸坍塌毀壞,村落傳統物質文化載體日趨邊緣化甚至消亡。傳統村落保護已經到了臨界點,解決得好,傳統村落文化就能夠傳承下去,否則,將面臨失傳斷代的局面。傳統村落保護問題,已經到了不得不加以解決的地步。
2012 年12 月至2019 年6 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牽頭,公布了5 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全國共有6 819 個村落入選,山東省濟南市有12 個傳統村落入選其中。中國傳統村落的入選標準是歷史文化積淀較為深厚,選址格局肌理保存較完整,傳統建筑具有一定保護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良好,村落活態保護基礎好[2]。
為掌握列入名錄的傳統村落保護現狀,對山東省濟南市轄區內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的12 個傳統村落進行了調研,分別是章丘區朱家峪村、三德范村、博平村、東礬硫村、梭莊村、襲家村;平陰縣東峪南崖村;萊蕪區臥云鋪村、馬杓灣村;長清區方峪村、雙乳村;歷城區石匣村。調研內容主要包括歷史建筑遺存、周邊環境、歷史文化和民風民俗等方面。通過調研,了解以上傳統村落的整體保護狀況,并對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居使用文字、照片、視頻等方式加以記錄;期間,還走訪了數十家農戶,了解了這些傳統村落生產生活方式、歷史沿革、民間傳說、風土人情等傳統民俗與文化,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的項目如青野村“五音戲”、三德范村“扛芯子”與村民進行了隨機訪談。
根據調研和隨機訪談結果來看,傳統村落的整體保護情況堪憂。當然,也有個別村落由于某種緣由得以妥善保護,并成功進行了旅游開發,成為國家4A 級旅游景區,比如章丘區朱家峪村。該村由于電視劇原因(《闖關東》的外景地)保護起步較早,村落現狀保持得較好,較完整地保留了古祠(朱氏家祠)、古廟(關帝廟、文昌閣)、古宅(朱開山故居、進士故居等)、古校(山陰小學、女子學堂)、古戲臺、古樹、古泉(長流泉等)、古橋(康熙雙橋)和古道(義路)、古墻等建筑格局。自電視連續劇《闖關東》之后,又有《南下》《知青》《靠山》《老農民》等30 多部影視劇在此地拍攝,因而具備了良好的保護和活化條件。目前,當地旅游開發工作也得以順利進行,門票價格為40 元。相比之下,其他古村落保護問題較多,令人擔憂。歸納起來,主要是以下6 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傳統村落保護中,當地政府經費統籌力度不夠、保護經費匱乏。據當地村民介紹,沒有政府相關經費支持,如果需要維修,資金只能由村民自籌。
第二,由于歷史等原因,傳統民居產權狀況不清。產權不清的情況下,維修保護只能“掛空擋”。
第三,缺乏專業技術服務與管理力量,不少樣式精美的古建筑由于維護修繕不當,多年失修,逐漸坍塌毀壞。這一狀況在長清區方峪村尤為嚴重,很多古建筑房頂坍塌,有的只剩外橫墻。
第四,傳統村落目前存在“多頭管理”的弊端,保護機制相對滯后。從傳統村落名錄發文機構可以看出,有國家文物局、國土資源部、農業農村部、旅游局和住房城鄉建設部等多個部門共同參與管理,其工作范圍和職責都與傳統村落保護有關[3]。
第五,文化精英匱乏,民俗文化傳承困難。調研的傳統村落“空心化”嚴重,多見老人及兒童,文化傳承的中堅力量出現斷層。據章丘區三德范村的老人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五音戲”等僅在春節期間才能臨時召集回鄉過節人員表演,平時則難以為繼,面臨失傳風險。
第六,宣傳與保護方式方法簡單、落后。在“互聯網+”時代,對于傳統文化村落的宣傳與保護資料,除中國傳統村落網有大量相關圖片文字資料以及旅游者、自媒體有少量文字或圖片記錄外,傳統村落鮮見于互聯網,“養在深閨人未識”對于傳統村落保護非常不利。調研發現,濟南市轄區內列入國家名錄的傳統村落,只是在牌樓一側懸掛有濟南市人民政府統一制作的《濟南市歷史建筑普查建筑》標牌,上面用中英文標明了該建筑物的名稱、建筑年代、建筑特點。如果想要通過互聯網進一步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歷史文化背景等重要信息,則無從查詢[4]。
由于經費等掣肘,傳統村落保護工作不可能“雨露均沾”,需要由政府組織專家按照一定的標準認定,對確實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村落實施嚴格的保護措施。目前已經列入名錄的傳統村落,可以作為下一步保護與活化的重點,由政府出面落實具體保護措施。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傳統村落保護和活化問題,需要在以下7 個方面“對癥下藥”。
維修保護資金需要政府出面才能有效解決。建議當地政府將傳統村落保護納入本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之中,將傳統村落保護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予以保障。
建議由政府牽頭,探索傳統村落多元化保護方式,引導社會力量通過捐贈、租賃、投資入股等方式參與傳統村落保護,明晰責權。這一舉措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政府保護經費不足的問題。
鑒于傳統村落保護涉及建筑學、地理學、民俗學等多個領域,要建立起一支傳統村落維護專家技術隊伍。應在技術專家的指導下,修繕維護傳統建筑、歷史環境要素,采用傳統材料,使用傳統技術,由懂得傳統建筑工藝的工匠進行施工維護,修舊如舊,保持原有的建筑風貌[5]。
目前,傳統村落的保護由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等多個部門參與管理。多部門管理,貌似齊抓共管,但實際難以落實主體責任。從傳統村落保護的現狀看,多頭管理存在一定弊端。問題的根源在于如何對傳統村落進行合理定位,以便于對其進行有效的歸類管理。因此,建議國家盡早理順傳統村落管理機制,將保護責任落實到位,從而做好這項工作。
傳統村落保護不僅涉及物質文化遺產,還應把鄉村傳承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并納入保護范圍。從一定意義上說,鄉村文化是傳統村落的“魂”,傳統村落的保護和活化,很大程度上在于鄉村文化的保護、傳承和振興。要建立和壯大一支專職的鄉村文化隊伍,把鄉村中原有的戲班子重建起來,把原有的戲臺子重新利用起來,不定期進行文化演出,把傳統村落中的鄉村文化遺產如“五音戲”“扛芯子”等傳承下去,留住傳統村落中鄉土文化的精髓[6]。
建議當地政府積極調動各方社會資源,挖掘、整理村落歷史文化、建筑風貌、營造技藝等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組織專門人員編寫村落史志;借助互聯網技術和VR 技術,建立傳統村落數字化博物館;完善互聯網上傳統村落的古建筑信息,參觀者通過網上瀏覽或者掃描二維碼的方式,就可以了解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傳承,使傳統村落文化呈現數字化、多維化。加大媒體宣傳力度,通過電視、專題、自媒體和公眾號等現代傳播方式,使傳統村落走進公眾視野,從而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7-8]。發揮互聯網等現代技術的強大優勢,對于傳統村落的宣傳保護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鑒于目前濟南市已有像章丘區朱家峪村在傳統村落保護方面的成功范例,要鼓勵采用多種方式合理開發利用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資源,在不破壞基本建筑結構的前提下,利用傳統建筑開辦文化場所,組織村落民俗文化活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同時,本著保護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適度開發商業和旅游業,例如允許在一些保存狀況尚佳的老建筑中開辦經營民宿客棧等,建立傳統村落旅游專線,吸引國內外游客,從而使傳統村落獲得生存與發展的內生動力。值得注意的是,傳統村落旅游開發中要維護好村民的各項權利,保護好傳統村落的鄉土文化與自然生態景觀。
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隨著城鎮化不斷推進,很多歷史文化遺產漸次消失,令人嘆息。傳統村落作為一個保存相對完整的歷史文化載體,擁有非常難能可貴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必要得到有效妥善的保護。通過當地政府的支持引導,進一步明晰產權和責權,加大維修修繕的保護力度,借助互聯網的強大技術優勢擴大宣傳范圍,建立和壯大鄉村文化隊伍,在維護好當地村民各項權益的基礎上適度進行商業和旅游業開發,相信傳統村落一定會重煥活力和光彩。保護好傳統村落,對于傳承中華歷史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