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來
(中共睢寧縣委黨校 江蘇 徐州 221200)
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就要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總抓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睢寧縣作為江蘇省的傳統農業縣,在積極深入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新突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產業興旺有利于農民實現增收,是實現農村繁榮和農業發展的基礎。睢寧縣進一步夯實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創新現代農業經營體制,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大力推進農業品牌建設,有力推進了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產品質量和產業水平全面提高,推進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發展特色農業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睢寧縣作為農業大縣,充分發揮農業資源豐富的優勢,重點在選準特色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加強技術創新和做響農業品牌上下工夫,通過發展特色農業,促進了農村產業振興。睢寧縣緊緊圍繞“一帶兩核六區多園”的產業布局,加快建設“4+4+2”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即以優質稻麥、綠色蔬菜、精品果業和生態畜牧為四大主導產業,以西甜瓜、小花生、中草藥和蠶桑為四大特色產業,以花卉苗木和稻漁共作產業為兩大培育產業,高質量建設特色產業基地,高標準發展產業集群,形成優勢特色更加凸顯的現代農業空間布局。以“黃金十字架”為引領,高規格推進生態型高質量農田建設,努力打造高標準的農業現代化示范區。
同時,睢寧縣充分發揮有機肥廠、沼氣站等載體作用,積極鼓勵各個村鎮因地制宜地發展循環農業,大力建設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集聚區,推動黃河故道濕地公園建設,重點打造高黨農園、湖畔槐園、現代農業園、鯉魚山莊、古黃河垂釣產業創意園等一批休閑觀光農業特色村莊、主題創意農業園和鄉村旅游景區。此外,睢寧縣加快完善社會化服務、科技支持、利益聯合等機制,進一步延伸農產品產業鏈、提升農業價值鏈。重點打造集種苗、飼料、種養殖、屠宰、加工、現代物流等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條,提升農產品品質。目前,睢寧縣已形成水稻、畜禽等21 條初加工和深加工產業鏈,邱集鎮被評為“中國農業產業強鎮”。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已經成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競爭力和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選擇[1]。睢寧縣充分發揮資源和區位優勢,加強品牌意識,積極開展農產品綠色優質高效創建工作,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追溯體系,培育“睢”字號地理標志產品,不斷提升“彭城古黃河”區域公共品牌和“蘇樂滋”農產品品牌影響力。目前,“彭城古黃河”的品牌授權使用率已經達到75%,涉及睢寧縣的農產品有花生、大米、甜瓜、梨、桃等30 多個品種,其中,珍珠小花生榮獲“江蘇好雜糧十大品牌”,“彭城古黃河”品牌大米獲得“江蘇好大米”金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也是農民群眾的深切期盼。睢寧縣順應農民群眾的期盼,積極改善農村住房條件,大力推進村莊環境整治和創新實施“百村萬樹”工程,極大地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
改善農村住房條件既關系農民的切身利益,又反映了農村的發展水平。睢寧縣順應群眾期盼,遵循“四化同步”的規律,全面把握農民留村、進鎮、入城的規模和分布,積極改善農村住房條件,形成“1+5+10+138”的新城鄉格局,已建成新社區93 個,共有20.27 萬人、5.66 萬戶搬進新居。睢寧縣在推動農房改善時,優先改善低保戶、低收入農戶、貧困殘疾人員和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家庭居住條件。按照“先規劃后建設”“先地下后地上”原則,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嚴格把握工程質量安全關,并且充分融入鄉憶鄉愁元素,規劃建設鄉土氣息濃厚和特色鮮明的宜居農房,避免“千村一面”。例如,睢寧縣積極建設特色田園鄉村,大力打造魏集鎮湖畔槐園和王集鎮鯉魚山莊省級特色田園鄉村,鼓勵有條件的鎮(街道)積極創建省、市特色田園鄉村。高黨新村入選“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官路社區獲評“中國十大最美鄉村”。
提高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村莊環境整治。睢寧縣為切實滿足群眾需求,緊盯農村“美”,建設宜居、宜業的農村“大公園”,打造錯落有致的村莊形態。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因地制宜開展新型農民集中區和特色田園村建設,精心描繪美麗鄉村新畫卷。同時,聚焦“溝溝清、廁廁潔、戶戶通、村村亮、莊莊綠、家家凈、人人樂”的目標,不斷完善農村水、電、氣、路、網等配套建設,建設整潔有序的村莊環境,讓農村生活更便捷、更舒適、更美好。以高黨新村為例,集中居住前,不但村莊居住環境較差,布局松散凌亂,而且缺乏基礎配套設施。經過精心建設,原來“臟、亂、差”的落后村莊變為生態宜居和功能齊全的現代社區。此外,睢寧縣深入推行供水一體化、城鄉污水治理和“廁所革命”,全縣251 個行政村實現污水集中處理,“改廁”普及率達到96.6%。
睢寧縣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導向,在“十三五”期間每個村或社區每年植樹10 000 棵,大力實施“綠化四進”工程,即“進工廠、進社區、進院落、進校園”,推進鎮村主次干道沿線生態景觀風光帶建設,推行以鄉土樹種和花果為主的鄉村綠化,讓村莊掩映在樹林里,農村人居環境水平迎來質的飛躍。
改革創新是推動鄉村發展的動力。睢寧縣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堅持“創新”工作導向,結合自身實際,把“優化空間、節約集約、提升效益、生態富民”作為目標,充分利用政策支持,以土地制度綜合改革為牽引,統籌推動土地綜合整治、多規合一等多項改革,努力探索節約集約用地新路徑。同時,睢寧縣積極創新農業經營體制,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有力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睢寧縣大力優化縣域發展布局,緊抓土地綜合整治,有效整合土地資源,使耕地面積不斷增加。睢寧縣耕地資源豐富,可耕地面積達10.3 萬hm2,占縣域總面積近60%。睢寧縣積極有效整合資源,統籌推進集中居住,不斷打造出一批具有蘇北特色的民俗文化村、自然生態村。目前,全縣已建成93 個新型社區,形成了田園鄉村型的“高黨模式”、生態城鎮型的“雙溝模式”,涌現出官路社區、鯉魚山莊等一大批“明星村”。
集中居住拓展了發展空間,增加了耕地面積,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增加了農戶產權收益。通過集中居住,每戶老宅基地可平均多出0.06 hm2的復墾農田。據調查,以前農家院3 間房1 個院,需占地0.09 hm2左右,如今集中居住只需0.02 hm2。例如,姚集鎮高黨村在實施新型農民社區建設后,新增加耕地33.3 hm2,按照每年900 元/667 m2的租金標準出租,收益的60%歸集體所有,每年村集體收入可增加約40 萬元。土地流轉后,農民可以通過自主創業或選擇就近務工,不僅有土地帶來的財產性收入,還獲得了經營性或工資性收入,實現了務工和土地的雙收入。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把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措施之一。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的客觀要求[2]。睢寧縣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目標,投入10.2 億元打造“縣鎮農業公司+村集體股份合作社+新型職業農民”的“11841”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積極培育一批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目前,睢寧縣有近500 個村集體牽頭的合作社,有16 000 多名新型職業農民和5.3 萬hm2規模經營面積。以雙溝鎮為例,該鎮成立農業公司,積極延伸農業產業鏈,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尤其是依托鎮級萬噸冷庫建設,發展鮮食玉米精深加工、反季節蔬菜水果銷售等,僅冷庫一項每年可獲毛利潤2 000 萬元,鎮級農業公司每年獲得4 000 萬元以上的利潤。通過構建“11841”四級農業經營體系,農業規?;洜I和社會化服務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進一步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解決了“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現實問題,初步走出了一條既彰顯睢寧特色,又符合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農村組織振興,建立數以萬計的強大基層農村黨組織,培養數以萬計的基層農村優秀黨組織書記,大力促進村民自治,推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公眾參與、社會合作、法治保障的農村現代社會治理體系,以保證農村穩定有序、充滿活力。要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就必須把組織體系建設好,以黨建引領各項工作,將黨的領導貫穿基層治理的全過程和各方面。睢寧縣緊緊抓牢黨組織體系這個關鍵點,大力推進農村基層“四位一體”治理新模式,即“以黨的建設為統領、以自治為基礎、以德治為先導、以法治為保障”,建立一個共建、共享、共治的新型農村治理模式。
睢寧縣積極開展固本強基行動,高效全面抓好黨的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主心骨”作用;完善黨組織領導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積極建設黨支部工作聯系點,不斷完善黨員聯系群眾制度,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引領示范作用。
同時,睢寧縣開展“五好黨員”和“五星村部”評選等活動,積極建設好并利用好“智慧黨建”云平臺,充分發揮“基層黨建動態”“村干部結構分析”和“線上組織生活”功能,大力提升農村干部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對組織有忠心、對工作有公心、對發展有信心、對群眾有暖心的農村干部隊伍。同時,睢寧縣大力實行書記專職化管理和書記、主任“一肩挑”試點。目前,全縣“一肩挑”占比達93.5%,在江蘇省處于領先地位。
睢寧縣積極開展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多層、廣泛、制度化實踐,推動權力下放和基層自治,不斷完善農村選舉、決策、協商、管理和監督制度,努力建立符合發展階段特征和居民訴求、居民能夠平等參與的基層治理體系。同時,睢寧縣圍繞人居環境整治、農房改善等群眾關心的問題,以基層協商民主為自治新切入口,激發全民參與協商的熱情,齊心協力實現“百姓的事情自己干”。
睢寧縣大力弘揚新風正氣,積極推進省級標準文明村全覆蓋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組建農民藝術團、實施“家家送報”、評選“十星級文明戶”,通過這些活動,積極引導村民崇德向善,努力推進移風易俗。同時,睢寧縣積極運用新時代文明實踐信息化平臺,努力打造“五大服務平臺”開放預約工作模式。大力推進“一站一品”“一所一品”工程建設,不斷開展政策宣傳、理論宣講、文明生活養成、移風易俗和核心價值觀培育實踐活動,培育一批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優秀案例。
睢寧縣積極研發“四位一體”的治理云平臺,努力構建“1+18+400+N”的網格化社會治理體系,大力建設縣鎮兩級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建立健全“一村一輔警”和“一村一法律顧問”制度,推行“訪—調—立—裁—執”一站式服務,打造為群眾服務和解決群眾訴求的社會治理“綜合體”,形成以網格為基礎的多元聯動共治格局。同時,加強網格員專業化,充分發揮網格員的作用,讓網格員把網格里的事情全部“承包”下來,當好治安巡防員、代辦服務員、問題“吹哨”員、信息情報員、矛盾調解員和政策宣傳員。網格員聚焦網格內的重點人群,全面細致掌握群眾訴求,協助屬地黨委、政府做好穩控工作,發現異常立即上報,積極幫助群眾化解難題。此外,網格員應積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重要決策、法律法規以及村規民約等,讓人民群眾及時了解疫情防控、社保、醫保、低保等民生領域的政策,做到“不出門也知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