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銀英
(中共天水市秦州區委黨校 甘肅 天水 7410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穩固的”[1],“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2]。這一系列關于“三農”問題的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天水市秦州區是有著特殊區情的農業大區,人多地少,山地多,川地少,全區70 多萬人,農民占全區總人口的2/3。2016 年,全區實現農業增加值僅占地區生產總值的8.4%。如何破解“三農”問題、發展現代農業成為秦州區發展的關鍵。
秦州區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屬大陸性半高寒半濕潤氣候。海拔1 130~2 700 m,年均降水量約531 mm,年均氣溫10.72 ℃,無霜期170 d 左右[3]。當地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素有隴上“小江南”之稱。多樣的地形和氣候為秦州區提供了良好的農業發展條件,區域內盛產小麥、玉米、馬鈴薯、胡麻等10 余種農作物。土壤以黃綿土為主,肥水中等,土層深厚,優越的自然氣候條件特別適宜北方落葉果樹生長和無公害優質果品生產,是我國北方最佳果品生產區域之一。
秦州區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生產基礎和區位優勢。改革開放以來的包產到戶政策,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土地多有撂荒,但農業開發的潛力很大,可大力發展優質、高效、外向、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
秦州區地處內陸腹地,扼陜甘之要道,自古為隴右之門戶,是古絲綢之路東段的重要通道。東距西安330 km,西距蘭州350 km,到北京1 400 km。東北與麥積區相連通向關中,南與隴南市西和縣、禮縣、徽縣相連通往川蜀,西接甘谷為古絲綢之路通往河西要道。鐵路隴海線天水火車站和天水機場均與天北高速公路、羲皇大道相連,十天、連霍、天平等高速公路貫穿全區[4]。寶蘭客運專線的開通,縮短了秦州區與全國很多大城市之間的距離,交通便利讓秦州區發展現代農業如虎添翼。
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8 年聚焦“三農”。黨和政府從確定“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至2021 年明確提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等一系列指導“三農”的具體部署,針對性強,環環相扣,重點明確突出。一系列惠農紅包、惠農政策澤被農業、農村、農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著力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重要指示精神[5],為秦州區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土地承包再延長三十年”的莊嚴承諾;甘肅省歷次黨代會精神、秦州區“農業穩區”戰略實施規劃等,為當地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升農業經濟搭建了政策資源平臺。
果品生產、畜牧養殖、蔬菜和藥材種植是秦州區四大主導產業。果品生產以其雄厚的發展基礎保持著主導產業地位,是最具魅力、最有發展潛力的產業。“花牛蘋果”“秦州大櫻桃”“歧黃藥業”等龍頭企業品牌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較大市場份額。獨具特色的優質生態資源是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的天然資源。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了“羲皇故里”“秦州古韻”“隴上江南”三大品牌,新三大文化旅游綜合體即將呈現。
秦州區有傳統農業的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水產業,但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經營管理科技人才缺乏等問題成為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
老舊水利、小型水庫等基礎設施“青黃不接”,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交通上,一些偏遠山區仍存在“吃飯靠天,運輸靠肩”的現實困難。農業生產因補貼分散、錯位、投入太少等原因導致生產效率不高。
現代農業是一種“大農業”,需要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秦州區“老年農業”現象嚴重,主要勞動力年紀大,勤勞有余而文化程度低,缺少市場經濟意識,不懂經營。改革開放后涌現的“農民工”,用辛勞和智慧繁榮了城市的同時逐漸淡出了農業。城鎮化加快催生的“農二代”留戀城市,鄉情淡漠,更不愿吃勞作之苦,農業生產后繼無人。
“磨刀不誤砍柴工”,現代農業生產更要有利器。目前,秦州區半機械化農機具推廣速度緩慢且數量少;勞動工具與原始的“二牛抬杠”不相上下;具體服務農業生產不夠,機構設置不科學,管理方式缺乏激勵機制;農民發展意識淡薄,對科技缺乏主動性要求。
深加工農產品比較少,除少數品牌知名度較高并占較大市場份額外,其他品牌有數量而無影響力。農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生產、加工、流通的產業鏈短,加工深度不夠。科技研發能力低,新開發農產品品種少、包裝差、檔次低。企業與基地、農戶聯系不緊密,帶動能力弱。
農業現代化說到底是人的現代化,沒有高素質、全方位的管理人才,一切將無從談起。秦州區農業人才少、文化程度低,農業人才專業培訓機會少,青年人才和后備人才不足,嚴重缺乏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人才、龍頭企業帶頭人、農業經紀人、營銷管理人才等。
現代農業是用現代工業裝備、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用現代組織管理方法來經營的社會化和商品化農業,是國民經濟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根據現代農業的科學內涵及要求,依靠秦州區自然資源及各項政策資源優勢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美麗鄉村,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遍布16 個鄉鎮的林果業是秦州區主導產業和主要富民產業。應堅持片帶式開發、整流域推進、集群化發展,建好區級示范園,唱好“林果戲”,壯大發展林區和林緣區的核桃果品產業,走高效生態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做到綠色生態高效,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追求產品優質化、品牌化。
按照“西菜南移”思路,建立西南部設施蔬菜基地和高原夏菜基地;打造以山川結合、各具特色產業格局的高原夏菜基地,念好“蔬菜經”。現代農業發展,要做到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品牌化建設、市場化運作、現代化發展。通過產品和產地認證,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和有機蔬菜。端穩“菜籃子”,以“互聯網+”及各類電子商務模式,把新鮮、優質、安全、放心的蔬菜送進千家萬戶。
調結構、擴規模、提品質、創品牌,打造建成西南藏柴胡、連翹、杜仲、銀花等中藥材種植生產基地。突出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使合作社成為中藥材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和農村經營體制創新的主力軍。完善市場體系建設,保障營銷渠道暢通。建立健全中藥材市場體制,實現中藥材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推動中藥材健康穩步發展。
樹立現代農業發展新理念,完善養殖設施,形成良好生態循環系統。擴大畜牧業養殖規模,養殖規模由專業戶轉向農業合作社。提高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打造全區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循環農業發展示范區。做大做強特色生態烏頭驢、大閘蟹、七彩山雞、梅花鹿等特色畜牧業。
努力打造農產品知名品牌,利用品牌宣傳、營銷、公益廣告,以及節慶會展、公祭伏羲等大型活動,加強宣傳推廣。通過“互聯網+”、信息服務、團購、手機微商等電子商務模式拓展銷售時空,提高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競爭力和美譽度,促進優勢農產品出口和農業對外開放。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宣傳,借助影視創作、主題宣傳、網絡推介、文藝作品等形式強化宣傳力度。依托古絲綢之路交通樞紐優勢,借“一帶一路”的東風,把特色優質產業“水果狀元”系列、“秦州大櫻桃”等打造成秦州名片。
秉持新發展理念,保護好生態環境;依托文化資源開發新景點,培育農村觀光游、休閑游、養老度假、農業體驗游等新產業、新業態,讓鄉村旅游成為當地真正的富民產業。堅持走“文化+”“旅游+”“農業+民宿+園藝+電商”發展路子,將傳統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地域及人文特色等融入景區,讓景點有故事、有傳說、有吸引力。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通過廁所改革等推動美麗鄉村建設,讓山清水秀地沃的鄉村成為人們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田水利設施標準,建立良好的水利保障體系,抓好堤防建設、河道治理、節水灌溉及農村安全飲水等工作,推進土地整理和標準農田建設。加快鄉村道路建設,實現通鄉柏油路、通村水泥路、田間地頭產業路全覆蓋。加大科研投入,重點解決優勢農產品的提質增效、果蔬多發病防治問題。加快完善農技推廣體系,加強各級農(林)技推廣中心引進推廣新品種、推廣普及農業新技術,逐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培育和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構建以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為主體,家庭經營、產業化合作經營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相結合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厘清農民和土地與市場的關系,推進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的合作聯合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讓農民吃上“定心丸”。
農民是建設現代農業的主體,也是現代農業建設成果的最終受益者。應創造條件,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等問題,吸引人們回鄉創業。依靠改革、科技、黨政組織、市場、人民群眾等各種力量,充分激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動力和活力。全面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以黨建為引領,發揮好“兩委”班子領頭雁、引領經濟發展的示范帶動作用。創新職業技能培訓和教育培訓形式,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努力“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農業要強、農村要美、農民要富,就必須要在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優化現代農業發展環境。找準、找足、充分利用貧困山區的一切有利條件,讓現代農業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鄉村振興戰略助力現代農業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