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清,丁蕊
(大連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遼寧 大連 116622)
移動互聯網時代媒介的迅速發展不僅改變了農村居民的信息實踐活動,也改變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格局。據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 年6 月,中國網民人數為10.11 億人,其中農村網民人數為2.97 億人,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9.2%[1]。
近年來,我國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從農村流入城市,留守老人成為農村常住居民的主體,其在數字鴻溝下很容易被忽視和邊緣化。因此,提升農村老人的媒介素養,促進農村老人的社會參與,是實現農村農業全面進步發展、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舉措。
以四川省威遠縣李家坪村和吊腳樓村的老年居民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的方式調查其媒介素養的現狀,從中分析農村老年居民的媒介接觸、媒介認知和媒介參與等方面的不足,以期為農村信息化和鄉村振興作出有益探索。
本次調查方式采用實地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調查范圍為四川省威遠縣李家坪村和吊腳樓村,調查對象為50 歲以上且在本村長期居住的村民。從媒介的接觸方式、使用動機、使用態度以及信息的利用能力4 個角度對農村老人的媒介素養進行實地調查,調查中共發放問卷300 份,收回有效問卷287 份,有效率為95.7%。
1.2.1 媒介的接觸方式
調查顯示,在農村老人接觸的媒介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手機,有68%的農村老人會使用手機上網功能,60%以上的農村老人習慣每天用手機聊天、瀏覽新聞、看小視頻等。老人主要利用閑暇時間使用手機,使用時長為1~3 h。排在第二位的是電視,老人習慣在上午和晚上看電視,下午會選擇休息、茶館休閑或處理工作,晚上6~11 點是看電視的高峰期。手機的使用率超越電視等大眾媒體,其主要原因是在移動互聯的快速發展和普及下,手機在時間和空間上更加便利,老人可以隨時隨地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2]。
1.2.2 媒介的使用動機
調查顯示,農村老人使用媒介的主要目的是消磨時間,其次是獲取新聞和與人溝通,工作需要占比最低。農村老人獲取信息的內容主要是生活服務信息,其次是國內外新聞和健康相關信息。在訪談中發現,不論是50~70 歲還是70 歲以上的群體都對健康信息有較大興趣,但年齡不同獲得信息的渠道有較大差別,前者通過手機和電視獲取,而后者幾乎全部通過電視獲取。
鄉村醫生認為,媒介對于農村老人獲取醫療信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本地老年群體受教育程度不高,很容易被一些不嚴謹甚至錯誤的健康信息誤導。
1.2.3 媒介的使用態度
70%的調查對象認為目前媒體上所發表的信息能滿足自己的需要,50%以上的調查對象認為媒介對自己的生活以及農村建設方面有較大作用,主要體現在了解國家大事與政策,增進親友聯系與感情,獲取健康、飲食等生活信息方面。
對于網絡信息的可信度問題,80%的老年群體認為自己接觸的網絡信息比較可信。這表明多數老年群體對網絡信息認可度較高,尤其是部分老年群體在經歷過“滿意的網購”后,對網絡信息的態度有了很大提升。但也有部分采訪對象表示現在發布消息過度依賴媒體,基本都是利用手機軟件群發消息,這對一些使用智能手機困難或者不能及時查看手機的老年人來說十分不便,有時甚至需要讓在外務工的子女轉達[3]。
1.2.4 信息的利用能力
在信息傳遞方面,超過70%的調查對象表示會與他人分享從媒體上獲得的信息,其中生活服務信息、國內外新聞和健康信息被分享的次數最多。大部分調查對象認為分享信息對豐富日常交流內容有積極作用,并且分享信息會使家庭聯系更頻繁、更緊密。
調查顯示,目前老年人對媒介的使用從以前電腦上網發展到現在的社交軟件、支付軟件、就醫軟件的使用等。但多數被采訪的老年人表示自己還不會進行信息搜索、處理和傳遞,農村老人絕大多數沒有強烈的主體意識,缺乏自身想法,還處于被動接受信息階段,不能有效利用信息,不能積極獲取自身所需的信息,沒有最大化地利用媒體為生活帶來便利。
通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信息化網絡的普及,新媒體在農村的普及率大幅提升,媒介對農村老年群體的影響和作用越來越大,但與城市居民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對于農村老人而言,電視依然是最常見、最長期使用的媒介之一,尤其是對于一些高齡老人,電視成為他們獲取信息和消遣娛樂的唯一渠道。隨著移動互聯的發展,手機成為大眾的“新寵”,文化門檻較低、直觀生動的電視和網絡視頻占據著老年村民的大部分時間。
對大多數老人來說,其更喜歡直觀生動、簡單明了的信息,如聲音、圖片和視頻信息,只有少數受過教育的老年村民可以接受文字信息。單一的信息渠道和信息類型,影響了信息獲取的質量[4]。
調研發現,老年村民對媒介內容的選擇以新聞信息為主,大多數村民使用手機主要用于日常交流和娛樂休閑,當其使用手機獲得與農業、法律、社會生活相關的知識時,顯得力不從心。
同時,面對網絡中的海量信息,大多數老人難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一些文化程度低的中老年農民,甚至對虛假信息毫無知覺,全盤接受,這會增加其產生錯誤認知的風險,是當前媒體在農村文化建設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
調查顯示,大多數老人利用媒介聯系社會、參與社會運行和滿足精神需求方面的意愿并不強烈,對媒介的使用僅停留在表面且多用于聊天、娛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村各組通過手機建群發布信息、統計數據和采集信息,一些老年村民無法配合,導致整體工作效率較低。農民是農村的主人,如果農民不積極主動利用現有的信息和媒介資源參與鄉村建設,鄉村振興就只能流于形式。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提升農村老年群體媒介素養的關鍵在于培養和提高其掌握媒介知識的能力,完成這項任務需要媒體和政府共同努力。
政府相關部門應以各村村委會為實施主體,積極開展媒體相關的教育培訓、舉辦媒介知識相關活動,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老年人普及媒介基本知識。普及的重點內容應該包括媒介的常見種類、信息傳播的基本流程和要點、媒介的社會功能及其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等。
媒體方面,可以推出更貼合農村老年群體特點和偏好的軟件,若條件允許可以派工作人員深入農村、走進農村老年群體內部,與村委會一同舉辦相關活動,為老年群體普及媒介知識、提供優質服務,展現現代媒體對老年人的特別關懷[5]。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提升老年群體媒介素養的核心是使其掌握媒介技能,學會在生活中利用媒介,享受媒介帶來的就醫、購物等服務。互聯網時代,尤其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村基層組織已經感受到媒介給工作帶來的便利,但部分老年村民不能完全掌握媒介的使用技能,無法順利配合。農村在媒介使用能力上的缺陷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解決,需要當地政府提供相應的基礎技能培訓[6]。
現階段,村干部可以適當放慢媒介融入基層工作的腳步,在防范疫情的基礎上盡量采用傳統為主、新媒體為輔的復合型方式傳遞信息,讓農村老人在接收信息的同時接觸媒體,給其更多時間適應新媒體。
媒體在傳播實用信息中起著重要作用。對消息較為閉塞的農村老人而言,媒體不僅是與人溝通的工具,更是聯系世界的“橋梁”。
目前,網絡環境不安全,網絡詐騙手段層出不窮,網絡信息真假難辨,大多數農村老人文化有限、獨立思考能力較弱,因此,政府、家庭兩方面要共同關注,避免老人被這些虛假信息誤導[7]。
國家應加大對網絡犯罪的懲治力度,完善相關法律,營造更加安全和諧的網絡環境;村委會可以定期組織工作人員為村民開展講座,重點介紹虛假廣告的區分方法、詐騙的常見手段,普及網絡安全知識、培養其甄別信息的能力。應以家庭為基本單位幫助老年人正確利用媒介,子女應提升老年人在媒介使用中的危機意識。
隨著互聯網在農村的不斷普及,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互聯網大軍”,但農村老人充分利用媒介為自己服務的積極性沒有明顯提高[8]。
政府可以舉辦宣傳講座,向老年群體介紹使用媒介給生活帶來的種種便利,重點宣傳在醫療健康服務以及政府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便利性,提高農村老人對媒介的興趣和熱情。
各村委會在告知村內消息時,可以選取部分試點,采取逐步展開的方式,讓村民在被動使用媒介的過程中逐漸習慣媒介,并對其形成適度的依賴[9]。
媒體方面可以采取鼓勵式推廣策略吸引更多老年用戶,比如設立“鄉村訂貨點”,由專人幫助老年用戶進行網購,在“物美價廉”的吸引下很容易使老人變被動為主動。
此外,由于老年群體不會主動反饋信息,媒體應更主動地搜集老年用戶的意見和建議,讓其知道自己的建議能夠引起關注,進而提升其反饋的積極性。提升老年群體的媒介參與不僅是讓他們積極使用媒介,還要讓他們學會通過媒介更好、更高效地表達和傳播自己的心聲、提高自身的影響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利用互聯網時代的便利,推動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隨著我國經濟和科技的不斷發展,信息時代也隨之到來,媒介素養對鄉村振興的實現至關重要。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當前農村普遍面臨著青壯年勞動力流失的問題,其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占比較大,農村老年人的媒介使用情況和素養值得相關人員進一步研究。通過調查分析兩個村莊老年人媒介使用情況,明確了當前農村老年群體在媒介使用上普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這對于提升農村老年群體的媒介素養、推進農村信息化和現代化的步伐及推動鄉村振興工作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