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玉,楊為
(棗莊職業學院 山東 棗莊 277800)
棗莊市委、市政府在黨和國家的帶領下,實施“三區共建”“六力齊發”,多個典型做法被國家、省領導批示,開拓了“綠色引領、改革開路、高效生態”的鄉村振興之路。鄉村振興戰略中產業、生態、文明、治理、生活等方面的建設都需要人才的支撐,因此,將人才振興置于首要位置是鄉村振興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棗莊市已經實施鄉土人才培育工程,對棗莊市的經濟發展起到帶動作用[1]。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2018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人大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2]。
2021 年《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指出,要堅持把鄉村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養本土人才。文件以構建人才隊伍為目標,其中涵蓋負責頂層設計的高素質人才,包括扎根基層的普通人才、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科技人才、擁有鄉土文化的本土人才、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創新創業人才等各方面社會人才[3]。縱觀鄉村發展狀況可知,人才短缺仍是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的“絆腳石”。目前,棗莊市在鄉村人才培養、促進人才雙向流動和構建人才發展環境方面仍處于劣勢,需大幅改進和發展。
棗莊市要實現“農民富、農業強、農村美”的戰略目標,需要人才和智力的支撐。但縱觀棗莊市鄉村人才發展狀況,人才問題依然是阻礙鄉村振興戰略的屏障,是棗莊市鄉村振興的短板,與建設所需的人才總量和質量相差甚遠[4]。
根據棗莊市統計局2021 年發表的《棗莊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得知,2021 年棗莊市常住人口中,城鎮居民共2 287 321 人,占比為59.32%;鄉村人口共1 568 280 人,占比為40.68%。與10 年前的人口普查對比,城鎮居民增加了522 955 人,鄉村人口減少了396 494 人,城鎮人口總量上升幅度較大,上升比重為12.01%。從以上數據看出,棗莊市鄉村人口資源總量迅速減少,且仍處于下降趨勢[5]。
根據《棗莊推動鄉村人才振興路徑研究調查問卷》可知,抽取調查的樣本中,沒有人從事鄉村建設工作的家庭約占20.78%;從事鄉村建設工作的人數小于家庭總人數1/4 的家庭約占41.56%;從事鄉村建設工作的人數大于家庭總人數1/4 的家庭占37.67%。
隨著棗莊市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量農村勞動人口逐步向城市遷移,為城市的經濟建設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使農村人力資源總量減少,鄉村人才難以達到發展和振興需求。當前,鄉村人才更多的是土生土長的內生式人才,技術人才、新型職業農民都很匱乏,導致人口總量不足、鄉村“空心化”等問題較為嚴重[6]。
國家規劃文件對鄉村人才提出具體要求,2020 年新型職業農民中高中及以上學歷達到35%,農技推廣人員中大專及以上學歷達到80%。雖然農村家庭戶主文化程度呈上升趨勢,但上升速度緩慢,初中及以下學歷農民占比仍高達88%[7]。
通過問卷調查可知,從事鄉村工作的人員中,從未接受過學校教育的占比為4.55%、小學文化程度的占比為34.42%、大學文化程度的占比為3.25%。由此可見,目前鄉村人口中高素質人才極少,普遍文化水平較低。大批的青年學生考入大學,不斷深造,在城市發展,這也是鄉村缺乏高素質人才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留在農村的人群安于現狀,不愿接受更多的現代農業知識,難以提升自身素質。現有的鄉村農民大多數文化水平較低,缺少致富帶頭人和實用技術人才,不能掌握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所需的技術和知識,培育一批新型鄉村人才迫在眉睫[8]。
隨著棗莊市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鄉村人才回流與引進這一困境更為顯著。為了提高生活水平,眾多農村青壯年和精英群體外出務工,部分農民打工后選擇定居在城市,部分青少年通過考試離開農村,導致棗莊市出現嚴重的人才流失現像。
鄉村的生態環境、生活環境和工作發展環境是導致人才回流與引進困難的主要因素。根據調查報告可知,81.82%的人認為農村基礎設施條件較差,生活環境不理想;81.82%的人認為鄉村人才晉升通道狹窄導致青年人對發展環境不滿意;44.81%的人認為鄉村環境污染導致青年人對生態環境不滿意;24.03%的人認為是其他原因致使青年人才不愿回鄉發展[9]。
通過采取校內外相結合的策略,多措并舉,構建渠道多種、形式多樣、層次豐富且利于鄉村人才發展的教育體系,多路徑搭建培訓平臺,不斷完善培訓體系,提升鄉土人才開發質量,讓人才市場與人才需求相耦合。近年來,國家實施了“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計劃”等措施,但期滿后人才大都會選擇回到城市。
采取“互聯網+”的培訓模式。積極開發各種網絡資源,開展培訓工作,鼓勵和支持鄉村人群利用當下最便捷的學習方式。通過互聯網參加自學、遠程教育、集中線上培訓等多種視頻教學。在教學視頻中有大量前人總結的經驗和方法,便于拓寬學習者的研究思路,快速掌握研究內容,同時,還可借助與鄉村農業人才相關的App 積累更多農業知識,如農管家、農商一號、一畝田、惠農網、農查查等[10]。
加強職業院校與農村產業相結合。每年可為鄉村建設人才提供到院校學習文化和專業知識的機會,同時,學校可增設與農村產業、鄉村人才振興的相關專業。在學科的設置中要進一步細化,使學者朝著精準型、專業型方向發展,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如與職業院校合作,豐富農業相關專業,培養出文化素質高、農業技術高、管理能力強的鄉村人才。
實施入鄉實踐鍛煉措施。無論是互聯網還是院校教育,都是以理論知識為主,應注重實踐。鄉村人才不僅在理論知識方面需要加強,同時也應將理論知識切實運用到鄉村建設的實踐中,真正做到提高鄉村人才的整體素質和文化素養。可以通過入鄉鍛煉、專家指導等方式強化之前積累的理論基礎,加強技能培訓,提高人才的職業技能和創新創業素質,加快培養鄉村振興緊缺的行業能手、行業領域帶頭人等相關高技能人才和實用型人才,支持其發展自身產業,從而推動棗莊市產業持續發展。
搭建鄉村和城市人才雙向流動的平臺。讓愿意到鄉村發展的人才不再受地區、戶籍限制,促進城市與鄉村之間的資源良性循環,暢通流通渠道,鼓勵城市人才前往鄉村發展,為鄉村振興賦能、增添力量[11]。
從政策上引導人才向鄉村流動,如出臺《棗莊市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工作方案》等。政策引導是促使城市人才前往鄉村發展的重要舉措,棗莊市目前已通過文件政策引進34 位農業高層次人才。
在生態環境方面,積極改善鄉村生態環境。與幾十年前相比,鄉村生態環境已發生巨大改變,但問題種類依然較多且雜,仍需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機制,落實責任主體制度,切實履行每個領域的保護責任,可以利用獎懲、考核制度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保護生態環境是人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政府與個人應積極響應號召,建立健全長效工作聯動機制,真正改善鄉村生態環境[12]。
在生活環境方面,圍繞農村的物流、水利工程、能源、公路、新一代網絡建設等多個領域開展涉及衣、食、住、行及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工作,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如啟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評選市級美麗庭院示范戶等,通過一系列舉措,改善鄉村的生活環境[13]。
在制度方面,建立鄉村人才創業投資機制、制定有效的人才評價機制和上升通道。農村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民以農業種植為主,導致許多年輕人不愿回鄉發展。因此,建立鄉村人才創業投資機制十分必要,既能整合農村土地,又能為農民提供就業機會,讓人才在農村可以施展自己的能力。
目前,鄉村評價和上升通道摻雜了很多人情因素,應建立公平、公正、有效的鄉村人才評價機制。破除人情、資歷、身份的壁壘,擴大施展空間,通過制度凝聚人才、激勵人才、保障人才,從而實現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
鄉村振興,人才為先。通過拓寬鄉村人才培養路徑、形成人才雙向流動趨勢和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等舉措,切實解決棗莊市鄉村人才振興所遇到的問題,為其培養、引進、使用和評價施策發力,讓鄉村人才有機會且樂于為棗莊市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推動棗莊市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