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民,賈春陽
(華北理工大學 河北 唐山 063007)
從新農村建設的全面深入推進到美麗鄉村建設的進展再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一直為重中之重,人居環境得到了相應的改善。2019 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農村人居整治工作的重點是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并且提出具體目標,要求到2020 年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村莊環境基本干凈整潔有序,村民環境與健康意識普遍增強[1]。
到目前為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目標有沒有實現,農民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成果是否滿意,在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是否有更大的改進空間,這都需要進行歸納總結。
七樹莊鎮位于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總面積約為26.7 km2,轄區內13 個行政村,2020 年總產值、稅收、經濟水平位于唐山市中等水平。七樹莊鎮政府2019 年全面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相對來說,七樹莊鎮的人居環境整治情況比較具有代表性。在與村民和村鎮兩級工作人員的溝通交流過程中發現,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如社會資金投入不足,一些政策為運動式政策,農民群眾集體意識不強,主動參與性較差等。文章將以七樹莊鎮作為研究對象,在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村民和村鎮干部訪談了解在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之后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人居環境整治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此次問卷一共下發200 份,涉及各個年齡段,其中25~44 歲青壯年占絕大多數,45~59 歲占35%,學歷集中在本科及其以下,其中高中以下約占70%,這反映出農村常住人口文化水平相對不高。其中這部分人口的職業主要是農民,占絕大多數(超過74%),機關事業工作人員占17%。在這200 個人里面有82%的人聽說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說明現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宣傳到位,深入人心,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不知道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這件事。在知道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這164 人中,有36%的人是參與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具體決策和實踐中的,其他人不清楚自己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具體扮演什么角色,這說明絕大多數人都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被動接受者,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在人居環境整治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在這200 人中只有17 人認為近幾年農村變化不大,剩下的人普遍認為農村變化很大,這些變化主要體現在居住環境改善、生態環境改善、收入水平提高,其中70%以上的人都認為近幾年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居住環境的變化,并且在這200 人中,有80%的人對現在的生活環境很滿意,說明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認可。
比較具體的問題是關于大家認為目前最亟待解決的問題,絕大多數人認為是建設資金不足,基礎設施落后,還有將近1/2 的人認為環境污染還比較嚴重,這就說明關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還不夠全面,還存在一些問題,當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還處于現在進行時,不能要求所有問題都馬上解決。面對這些問題,有將近60%的人認為政府部門是改善人居環境的責任主體,剩下將近40%的人認為改善人居環境的責任主體是居民自身。并且有將近60%的人關于污染、垃圾、污水處理等事關改善自己居住條件的事愿意承擔部分資金,每個月50~100 元不等[2]。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是政績工程,而是真正惠及民生的工程,但是很多時候忽視了老百姓的真正感受,只是自己想當然。通過這次問卷調查,真正深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了解到老百姓內心深處對人居環境整治最真實的認知,只有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真正受益者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才能更好地改進措施,實現制訂政策時的初衷。
村民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利益既得者,理應也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主體,但是事實證明,還有18%的人群中沒有聽說過農村環境整治,在82%的人群中聽說過農村環境治理。其中,有60%的人認為這是政府的事,跟自己的關系不大,只有40%的人認為村民應該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主體。正是因為這一情況,村民很難發揚主人翁的精神,把農村人居環境搞上去[3]。
村民主體意識不強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參與感,在問卷中只有4%的人參加了決策工作,這就說明,在進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過程中幾乎沒有去聽過村民的意見,政令下發就執行,無論政策是好是壞,村民并沒有提出自己意見的機會,這不僅會讓村民沒有參與感,而且會讓很多政策很難生根發芽,沒有因地制宜。還有1/2 的人不知道自己在農村環境整治過程中充當了什么角色,干了什么。村民不僅沒有參與決策,而且沒有提過改進意見,更不用說自己發自內心地去具體實施了。
只有提高村民的主體意識,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才真正發揮其價值,不再是空中樓閣,如何提高村民的主體意識,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政策宣傳要到位,可以通過微信群、廣播、公告欄、條幅等,就七樹莊鎮而言,82%的村民聽說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說明宣傳已經比較到位,但是對于老年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廣播和大字條幅的宣傳。其次應讓村民真切感受到自己是環境整治的主體,讓村民參與決策,可以通過開村民大會或者問卷調查的方法,充分考慮村民的意愿,不僅可以讓政策更因地制宜、更接地氣,而且可以讓村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自己在政策推行過程中的地位[4]。最后采用鞏固措施,讓村民切實執行政策,就是發揮村規民約的作用,讓人居環境整治深入人心,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首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一項涉及農村環境方方面面的政策,需要各個部門的相互協調合作,還需要各種技術上的支持。例如垃圾處理,七樹莊鎮選擇外包給專業的垃圾處理公司,這種方法比較簡單易行,但是每個月都要支付相關費用,而且也沒有充分利用相關垃圾。如果建立專門的垃圾回收處理站,就需要相關的技術人員進行監督指導,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解決垃圾問題,還能實現可回收垃圾的循環利用,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長期有效的良性循環。
其次七樹莊鎮有很多的小企業,如麻糖廠、水泥廠,還有很多養殖場,這些企業產生了很多的廢水、廢氣、煙塵。特別是養殖場,某村民說“到了夏天,整個村莊都是牲畜的糞便味兒,家里也不敢開窗,不然屋子里,衣服上都是臭味了。走在路上,一下雨,路邊特別多糞水?!泵鎸@一情況,如果有專門配套的污水處理系統會有效改善這一狀況。
再次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技術上的提升,最為典型的就是衛生廁所的問題?,F如今,有80%以上的村民在使用衛生廁所。衛生廁所確實有其優勢,比旱廁衛生,但是通過問卷調查也發現了一系列的問題。維護成本較高,除了器材的維護還有就是化糞池的清理,某村民說:“化糞池每隔段時間就需要花錢清理一次,改廁以前都不用花錢清理,冬天容易結冰,沖水沖不了?!?/p>
很多地區的人居環境都在往常態化治理方向轉變,但還處在探索階段,治理還需探尋長效機制。運動式治理短期效應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相關部門在行政壓力驅動下,針對不同的公共事務和議題,應當分類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例如偶發性、應急性公共議題,需要多方配合,以運動式治理模式應對;經常發生和出現的公共議題;人居環境整治應當建章立制,采取常態化治理模式[5]。環境治理是一個過程,既要積少成多又要循序漸進,要實現環境治理的常態化需要從多方面入手,例如需要長期有效的制約機制,還需要整體統籌,各方面協調發展。只有實現常態化,人居環境才可以實現一個質的飛躍。
由于各村基礎不同,發展程度不同,政策傾斜不同,造成村與村之間人居環境整治成果區別較大。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具有整體性、協調性、長期性等特點,絕不是一個村、一個鄉鎮就能規劃好、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以縣域為單元,整體規劃、長期整治。
目前人居環境整治很多資金來源于上級撥款,在資金支持上缺乏可持續性和保障。在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僅依靠政府投資是很難解決龐大資金需求的,因此有必要創新融資模式,通過建立公共財政投入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積極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到人居環境整治中[6]。
以七樹莊鎮七樹莊村為例,2019 年該村通過“一事一議”政策對七樹莊集市進行改造升級,對路面進行硬化、加蓋棚頂等。其中上級政府撥款50 萬元,村集體出資10 萬元,在建設完成后,將集市整體進行承包,每年承包費將近10 萬元。通過這種方式,政府的一次投資村集體提供了持續的資金來源,這種政府投資扶持村集體,而后造血持久幫助村集體的模式,為村集體人居環境整治提供了良好的資金保障。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即將進入尾聲,雖然還存在一些問題,但總體上得到了廣大農民同胞的認可和支持。通過這次整治工作,環境與衛生問題逐漸深入人心,人們對環境的關注越來越多,對環境衛生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涉及到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深入到日常生活的細節之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村民。以使用衛生廁所為例,只有18%的老年人對衛生廁所不滿意,主要是受幾十年生活習慣根深蒂固的影響。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對中青年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改變了以前對生存、生活的認知,開始追求健康衛生的生活新模式。以飲用水為例,原來家家戶戶都直接飲用自來水,但是通過這次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有將近1/2 的人都開始飲用礦泉水或者純凈水。
通過這次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以前“自掃門前雪”的思想,村民越來越意識到大家是一個集體,原來為了集體,大家不愿多花一分錢,而現在有將近60%的人愿意為了改善自己村莊的環境出錢出力,這樣的村集體會越來越團結,越來越有干勁。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但所有工作的開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風順,總會有一些小的挫折或失誤,而這些小的問題很多是共性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會為以后工作的開展提供寶貴的經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前提,因此要堅持不懈、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