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曉蕾
(中共甘南州委黨校 甘肅 甘南 747000)
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提出了推進“五無甘南”建設,要求全力打造“五無甘南”新名片。目的就是實現甘南的綠色崛起,扛起保護黃河上游甘南領域的生態責任,切實筑牢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充分彰顯甘南擔當,讓甘南人民體味幸福美好的生活,建設美麗的甘南,讓甘南實現綠色崛起[1]。
坐落在甘青川三省結合部、青藏高原黃土高原交匯區、農耕文明游牧文明過渡帶的大美甘南,2015 年甘南州首先開展實施“環境革命”,之后開始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接著文化旅游“一十百千萬”工程深入開展,走出了符合甘南特點、地域特色、具有時代特征的綠色發展之路。
甘南州立足州情實際,順應發展形勢,積極探索實踐,2015—2019 年,建成生態文明小康村1 003 個,累計完成投資104.04 億元。生態文明小康村的建設實施涉及到的項目有15 個之多,生態文明小康村的建成,是甘南州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強州富民的具體展現[2]。
通過多年的建設,當地的生態環境條件得到徹底改善,建成有民族特色的生態文明小康村,像碌曲縣尕秀村、夏河縣安果村、臨潭縣八角鎮廟花山村、卓尼縣博峪村、舟曲縣土橋子村、迭部縣扎尕那村、合作市拉咋村等,干凈整潔、產業興旺的村莊成為甘南州對外宣傳的新名片[3]。
過去的甘南州,為了解決吃飽肚子的問題,忽略了環境的整治。但隨著溫飽的解決,對生態環境逐步重視,在2015 年,甘南州被列入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錄后,在創建目標加了3 個字“無垃圾”,甘南州開始了一場以“摧枯拉朽之勢、愚公移山之志、脫胎換骨之舉”為行動綱領的“環境革命”。
在加快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實踐中,城市美化亮化成為重點,實現了“晝”與“夜”的相得益彰,全面提升了城市夜景觀的品味和內涵,為甘南草原平添了幾許浪漫情懷,注入了更多心靈期待。
從2019 年10 月起,按照“1 年取得明顯進展、3年實現重大突破、5 年完成建設任務”的目標要求,為“一十百千萬”工作的持續深入開展搭建平臺,讓“全域旅游無垃圾·九色甘南香巴拉”這一特色品牌的優勢作用不斷凸顯。創新實施“一十百千萬”工程,要堅持以“千”為基礎,“一”在“千”中立、“十”在“千”中挑、“百”在“千”中選、“萬”在“千”中建,在揚長補短中體現特色,在精益求精中追求卓越。
(1)“一”:做大做強“全域旅游無垃圾·九色甘南香巴拉”特色品牌,打造一個全國獨具特色的全域旅游無垃圾示范區。2020 年繼續完善提升相關指標體系;到2021 年各項指標體系高于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驗收標準,成為全國獨具特色國家全域旅游無垃圾示范區。
(2)“十”:著力打造15 個叫響全國的文化旅游標桿村。其中有合作市佐蓋曼瑪新寺村、夏河縣桑科黃金小鎮、碌曲縣尕海鎮尕秀村、瑪曲縣阿萬倉鎮沃特村、臨潭縣冶力關鎮池溝村、八角鎮廟花山村、卓尼縣木耳鎮博峪村、迭部縣扎尕那特色小鎮、旺藏鄉茨日那村、舟曲縣大川鎮土橋子村。
(3)“百”:打造100 個在全省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旅游特色專業村。其中合作市建設9 個、夏河縣建設13 個、碌曲縣建設7 個、瑪曲縣建設7 個、臨潭縣建設20 個、卓尼縣建設20 個、迭部縣建設14 個、舟曲縣建設20 個。
(4)“千”:建設1 000 個高品質的生態文明小康村。其中合作市83 個、夏河縣145 個、臨潭縣238 個、卓尼縣150 個、迭部縣94 個、舟曲縣170 個、碌曲縣40 個、瑪曲縣80 個。
(5)“萬”:培育提升10 000 個農(牧、林、藏)家樂和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其中包括3 800 個農(牧、林、藏)家樂、6 200 個各類專業合作社和種養殖大戶。
“五無”新甘南的發展和進步,和五大發展理念是高度一致的。同時還要做到與時俱進,根據社會新常態的發展環境不斷變革創新,符合國家政策導向、投資取向,落實黨中央決策的具體舉措,讓甘南的綠水青山更有顏值、讓金山銀山更有價值。
從無垃圾到無污染、無化肥到無公害,無不體現著“兩山”理念,彰顯著生態文明理念。要實現“五無”新甘南全域范圍之內都不會出現垃圾,積極打造一個立體化的、多層次的、新面貌的“五無”新甘南,無論是生產領域還是生活領域都應該得到有效的保護和治理,遵循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筑牢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建設青藏高原綠色現代化先行示范區,搶占生態文明制高點。
甘南州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打造“五無”新甘南。無論從環境到產業、從城市到鄉村、從治理到發展,都應在保護好綠水青山的前提下進行,向生態要效益,打響高原綠色有機無公害特色品牌,舉生態旗、打生態牌、吃生態飯、走生態路。只有編制好、落實好黃河上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肩負起上游責任,打造“五無”新甘南,轉型跨越、綠色崛起,才能以嶄新形象和自信步伐,在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實現黃河上游高質量發展。
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環境革命”培育了鄉風文明、推動了基層治理、革除了陳規陋習、轉變了思想觀念。在此基礎上,積極構建“五無”新甘南的發展新業態,讓鄉村文明更深入、小康社會更普及、制度建設更完善。只要全州上下篤定目標真抓實干,必將實現農業高效高質、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鋪展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現代農牧業的集約化、規模化發展,關鍵要實施品牌戰略,以品牌效應占領市場份額,以市場導向倒逼規模生產,以需求牽引供給,吸引更多企業投入到農畜產品加工業中,從而補齊第二產業短板,促進第二產業向第一產業、第三產業兩端延伸,建立系統完備的產業體系。而這一切,只有借助于“五無”新甘南全新發展模式的構建,讓高原的純天然品牌優勢得到進一步彰顯,使得該地區不僅僅在環境優化上取得更大的成績,同時也能在要素補給、鏈條協同上獲得更多的優勢。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群眾希望安居、樂業、增收,也希望天藍、地綠、水凈,建設生態文明是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是初心所在、使命所系。讓呈現出新姿態的“五無”新甘南的亮點充分凸顯,集中解決損害人民身體健康、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的突出環境問題,讓整個區域范圍之內的生態供給能力不斷增強,為生存環境的優化和改善貢獻更多的力量,讓所有的民眾都能夠切實享受到社會不斷發展的果實。
實現在全域范圍之內不出現垃圾、不使用化肥、不受白色垃圾困擾,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實踐,是推進全州綠色發展的重大舉措,是甘南融入現代化進程的必然之舉。
首先,要鞏固環境整治的成效,緊抓城鄉環境的綜合治理,提高治理能力。要有效杜絕臟亂差等現象,對于違章建筑堅決拆除,開展專題行動如“三堆四亂”“拆墻透綠”,要提高城市景觀的建造效率,加快推進老舊小區的升級改造,推進智慧城市的實現。其次,對于城鄉垃圾要做好收集轉運工作,建立起一體化的處理流程和設施,對于垃圾要進行無害處理,政府部門要形成引導,形成社會參與、群眾自我管理的垃圾處理長效機制,實現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再次,強化城市主體責任,加快推進垃圾分類進程,讓群眾對垃圾分類養成習慣,要建設完善的垃圾分類配套設施,建立長效機制,保證基礎垃圾分類的長期進行。
推動農業化綠色發展,實現以科技支撐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改變傳統的發展思路,要以綠色環境為基礎,綠色技術為支撐,打造出綠色產品,推動傳統依賴化肥農藥的農業機制向生物生態機制轉變,鼓勵農民采用禽畜糞進行施肥,多積攢有機肥料,形成“以畜帶草、以草興畜、畜肥還田”的循環農業新模式。
首先,深入強化綠色環保的理念,樹立起綠色低碳、節約環保的消費觀念,購物買菜自帶購物袋,杜絕白色污染。對于企業要鼓勵研究可降解的塑料產品,嚴查生產不符合國家標準規定的產品企業。其次,要建立完善的長效機制,加大推廣環保產品的應用,推動多元化共治,尤其是農貿市場、批發市場等使用塑料制品多的地方,要加大推廣力度,讓其生產可替代的綠色產品。再次,對于塑料廢品的處理,要加強收集和處理力度,結合城市垃圾分類,建立起集中化和產業化的塑料廢品處理機制,提高資源化利用的水平。
首先,提高監管力度,對水泥行業、使用燃煤為動力的行業加強監管,執行排污許可制度,全面推進工業廢氣、廢水治理,嚴厲打擊污水直排等違法行為。其次,持續深化施工揚塵管理,強化煤場、料場、渣場等堆場揚塵管控,落實各類施工場地“六個百分百”抑塵措施,著力推行道路機械化清掃等低塵作業方式,實施揚塵污染綜合防治。再次,加快推進綠色能源的改造使用,如煤改氣、改電,對于城鄉農村的燃煤取暖爐、土炕進行清潔改造。最后,提高污水處理廠的升級改造,建立完善的污水處理設施,城鄉污水的收集、截流要納入到污水處理的范圍內,爭取實現城市區域內污水的全部收集和處理。有序開展農牧村污水治理,加強農牧村生活污水治理與改廁治理銜接,加快補齊農牧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短板,消除污水直排現象。
首先,對于生產農藥和獸藥的企業要加大監管力度和審查力度,嚴格審批流程,對于飼料的生產及添加劑的使用,要全程進行監管,從源頭開始抓起,凈化農產品,畜牧業中要嚴禁使用有藥物殘留和瘦肉精殘留的禁用藥物,提高農產品的質量監管。其次,對綠色有機產品要加大生產力度,建立標準化的生產流程,大力發展高原特有的經濟作物。落實好產業園建設,推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建設起現代的農牧產業園,樹立起富有當地特色的品牌,創建走在前列的農產品示范基地,全面推廣水肥一體化、綠色植保防控等節水、節肥、節藥技術,開展優良品種選育、育苗移栽、機械采收等先進技術的示范推廣。
“五無”新甘南的建設應該成為未來甘南地區發展的核心和關鍵,同時也應該成為一個關鍵的戰略發展目標。
“五無”新甘南建設的目標要更加明晰、“五無”新甘南建設路徑要更加科學、“五無”新甘南的建設內容要更加廣泛。只有在多方主體的協同作用之下,才能夠切實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