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姍,楊俊孝
(新疆農業大學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我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基礎,農業的發展對國家大計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三農”問題涉及國民經濟與民生基本問題,必須將此作為全黨工作的重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1]。但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緩慢,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如何推動現代農業與鄉村振興快速融合發展,如何理解和把握鄉村振興戰略是農村發展和“三農”問題的總抓手這一重大課題,值得深入探究。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遵循“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2]。“產業興旺”是實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中之重,是處理我國農業農村問題的前提,這為完成鄉村振興提供了較大的物質根底;“生態宜居”是實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質要求,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要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美麗鄉村家園;“鄉風文明”是實行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緊迫工作,要提高農民在法規法律、道德修養等各方面的認識,滿足農民的精神需求,提高農民精神狀態,讓農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基石,亟須完善治理體系,不斷創新治理方法和治理手段,要深入農村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尋找農民困擾的棘手問題,針對現存的問題提供實際幫助,完善依法治理的路徑機制;“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的最終目標[3],必須徹底處理農民的溫飽問題,讓農民獲得更多的幸福感以及安全感,才能向全面小康社會這個階段不斷邁進,最終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也逐步提高,人們更加深刻地意識到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對其需求力度也越來越大,農業現代化的內涵也變得越來越豐富。農業現代化是一種隨著科技發展和人類思想觀念不斷變化發展的動態過程,又是一種可以讓農業生產滿足于時代發展需要的強烈手段。農業現代化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內涵。
一是農業生產力的現代化。在傳統農業勞作過程中,農民一直充當著首要要素,即勞動力[4],勞動力是一切生產活動得以開展的首要因素。在傳統農業中,主要生產勞動力仍然為人力以及畜力,因而農業實際產出能力低下。而如今,隨著對農業生產力現代化的不斷推進,農民開始嘗試將高科技運用到農田勞作過程中,科技的現代化進一步提高農村地區農產品的產出效率及產品質量。
二是農業生產關系的現代化。在傳統農業生產關系中,農民種地的目的只是為了維持家庭日常生活,每家每戶種植農作物只能勉強實現自給自足。在農業生產關系的現代化中,技術的進步帶來生產力的發展,農民下田勞作的目的轉變為既要滿足家庭日常生活的需要,還要滿足除自身外其余人類在生活上對農產品的剛需[5]。
我國在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時也面臨著農業從業人員職業素質較低而導致的農作物產品生產效率低下,加快農業發展的同時忽視了對農村傳統文化和生態環境的保護。
2.2.1 農業勞作者素質較低
農民是從事農業勞動活動的主體,掌握現代化高科技的高素質農民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我國鄉村地域范圍內的農民素養普遍較差,很難符合新時代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要求。農業從業人員素質普遍偏低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由于我國農村地區教育質量差、經濟發展水平低,導致農村大多數農民文化水平低且缺乏專業的農業生產技能,對工作的積極性并不高。
二是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大量青年、壯年男子為了養家糊口,選擇去城市打工,留在鄉村的多為婦女和老年人,這部分群體由于文化水平低,所以學習新的科學技術的能力較差,無法較好地從事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從而導致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緩慢。
2.2.2 農村社會傳統文化受到沖擊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集大成的概念,是整個社會機制的革新,意味著從傳統走向現代的不斷變革。幾千年來,中國一直都延續著傳統的農耕文明,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小農經營為主導,過著自給自足式的農耕生活。
隨著現代城市化和工業化的不斷完善,新時代背景下的工業文明與傳統社會的農業文明之間不斷激烈碰撞[6],逐漸使農民賴以生存的鄉村文化環境發生改變,緊隨其后的是農民所擁有的勤勞、善良以及淳樸的優良傳統美德漸漸消失[7]。
2.2.3 農業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農業生態環境指的是影響人類生活和發展的一種生態環境系統,其中包含水資源、土地資源以及氣象資源等各項資源[8],它影響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與農業現代化發展同步而來的是農業農村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可利用資源減少,難以實現農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主要表現為耕地質量退化、土地中的有機質含量減少、農田生態功能退化。農村農業污染嚴重,農民不合理使用化肥、農藥等,牲畜糞便隨意堆放等問題依舊存在。
2.2.4 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且利用程度不高
農業機械的發展狀況象征著一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中國農民基數大、用地面積廣等因素制約著中國農村農業機械化的整體水平。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9],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勢頭十分迅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農民從事農業活動時對農業機械的需求越來越大,農業機械化在改變農業生產方式中發揮的作用也隨之加大,大批傳統落后的農業機械早已不能夠滿足現代化程度較高的農業作業。
在農業機械制造方面,我國自主研發能力較弱,加工工藝落后,一直以來主要生產一些性能較低的中小型農業器具,高性能的農業機械用具主要依靠進口。此外,環境污染、資源消耗、低標準化勞作等問題都成為制約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的主要因素,也制約著農業現代化進程。
發展農業現代化的核心所在是擁有高素質的農業勞動力,農民假如沒有較高的現代科學技術素養,就無法利用現代高科技來進行農業生產,那么也很難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根本目標。因此我國可以針對各地農業發展的不同需要和農村勞動力特點,不斷加強成人化教育、農業生產技能培訓以及農村、農業職業技術教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3.1.1 加強農村成人教育,推動農民職業教育建設
加大教育力度是促使農民職業素養提升的必要途徑[10]。一是保障邊遠農村地區適齡兒童的義務教育,還要擴大職業技術學院等普通高等院校的招生規模,使更多的農村學生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同時加強農村成人教育的推進,保證落實到位,在縣、鄉(鎮)、村均開設成人教育,形成層層互助的良好局面,確保農村地區的成人教育學校有充足的師資及技術支持。
二是在村內設立村民學習互助小組,每家每戶抓典型、抓模范,對于農業大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并定期開展經驗學習大會,讓大家在會議中共享經驗,互相學習借鑒,同時到戶進行一對一幫扶,幫助產出較低的農戶提升效率,保證農村現有的農業從業者學習到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提升了農村地區整體教育水平。
3.1.2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
農業現代化主要是指農民的現代化。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數以千萬的農民充當了主力軍的身份,只有不斷更新農民的觀念和知識技能,才能使農民適應新時代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三農”問題將要作為各級政府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現代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同時,落實鄉村振興的戰略要求,充分體現了鄉村發展進程中人民的主體地位,反映了新時代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客觀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農業發展水平決定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存亡,農村、農業及農民的發展在任何時刻都不能夠被忽略。必須在農村工作作風上“為人民服務”而不是“為人民決策”,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心系群眾,機關干部應深入農村,與農民交流,了解農戶實際關心的問題,找到問題根源,解決問題。堅持以農民為主體開展農業勞作活動,始終同農民想在一起,始終將農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斷找尋農業振興的戰略途徑[11]。
伴隨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部分農耕文明正處于衰落中。因此,保護農村文化遺產,傳承農耕文明的任務是當前發展的重點。因此需要各地政府機關將農村農耕文明的傳承與保護和當地的現代化新農村建設以及“三農”問題共同部署、共同治理。在不斷探索新興科學技術的基礎上,保存當地特色的農耕文明,留住我國傳統農業的根源。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遵循自然規律,將保護環境放在發展的首要位置。加強對耕地質量的保護,推廣保護型耕作,施用有機肥,增加土地有機質。同時,加快建設養殖畜禽糞便處理中心,推廣糞便堆肥處理方式,堅持利用保護與治理相結合的發展方式來推動農村生態環境的恢復。
加快創新農業科技,提高農民對科技的認識,依靠科技的進步和農民素質的提高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科技現代化在農業方面主要表現為農業生產工具的現代化,即農業機械化。近年來,隨著農業生產的綜合實力增強,農業機械化水平明顯提高[12-13],加速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
3.4.1 加大對農業機械的財政補貼力度
各地縣級以上政府要深入落實黨中央對于發展農業機械化的要求,加大宣傳力度[14-15],加大財政支持和科研投入,對復雜地形農作物耕作的機械化發展進行深入研究。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建立以政府財政補貼為主、社會各界資金為輔的多元農業機械化體系,不斷更新完善政府補貼政策,擴大補貼范圍,提高我國農業機械化的整體水平。
3.4.2 積極推進農業機械自主研發
在吸收借鑒他者成功經驗的同時,還需要考慮我國廣袤農村地區的地貌特征,增強農業機械的自主研發能力,自主創新農業機械,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加快科研體制改革,推動資源整合[16-17]。構建一個農業機械自主創新研究平臺,在該平臺上鼓勵民營企業、各高等院校以及國家科研機關進行技術革新,開發節水、節肥、節油等節約資源型的農業機械,著力解決科技創新和農業生產脫節問題。
3.4.3 提高農業機械技術
在目前農業生產活動中,我國科學技術作出的貢獻率僅有35%左右,大大落后于發達國家[18]。因此,想要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提高農業機械技術,必須集中財力投入到國家專業科研實驗室、重點發展科研基地以及高校研究中心的建設,全面提高我國的農業科研水平。
鄉村振興戰略是我黨在當前社會背景下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注重鄉村全方面、綜合性發展的整體概念,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為了能更好地解決農業、農村、農民這3 個根本性問題,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