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青島恒星科技學院 山東 青島 266000)
數字普惠金融是一種普惠金融和互聯網相融合的新融資途徑,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發展優勢,能豐富農村金融服務的產品、增加農村金融供給、擴大覆蓋面積等。充分利用數字普惠金融,能有效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數字普惠金融實際上是一種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手段,能有效推動農村金融改革工作的開展。近些年,互聯網的發展給人們提供了更加豐富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比如微信支付、京東白條等。這些產品在互聯網理財、保險、消費金融等金融業務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推動作用。
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大多數是服務實體經濟的,雖然能支持金融扶貧工作的開展、扶持小微企業的發展,但無法滿足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需求。在這兩種因素的推動下,農村地區開始引入數字普惠金融[1]。
農村服務業、農產品加工業等是在鄉村發展起來的,這些行業的金融服務需求大,也就催生了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例如,農業大規模生產需要購置大型農機具,發展農村觀光旅游、發展種植業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數字普惠金融就可以滿足這些資金需求。村民可以通過數字金融服務終端直接完成小額貸款、轉賬等多種業務,操作過程簡單、方便。數字普惠金融能高效完成很多業務,給村民提供了更多便利的同時,也助力了鄉村振興。
數字普惠金融通過線上開展各項服務,比如貸款管理、授信等。農村地區還沒有建立完善的征信體系,風險管理工作較為困難。當前農村仍然是征信盲區,金融機構無法全面獲取村民的相關信息,不能根據他們的個人及經營數據作出信用評估,也就不能針對性地提供一些金融產品。數字普惠金融在線上進行信息評估,不需要村民抵押、擔保,對信用考察的依賴度較強。在信用體系不完善的情況下,其風險防范工作變得更加困難。同時,由于農業產業自身的特殊性,會受到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如市場行情波動大等。而且村民的資金需求較小,大多數是分散貸款,增加了風險管理的難度[2]。
留在農村地區的村民大多數是中老年人,他們普遍對金融的了解較少且教育層次較低,需要花較長的時間才能接受新鮮事物,對于數字金融服務模式較陌生,日常接觸應用的較少。金融機構的傳統金融模式已經在腦海中固化,他們認為線下的金融服務、資金交易更加安全靠譜,對數字金融服務的信任感較低。同時,近些年頻繁出現的數字金融風險事件,加重了村民的戒備心,這些都無形中阻礙了數字普惠金融的推廣和應用。
數字普惠金融推廣應用就是為了服務“三農”,助力鄉村振興。數字金融人才既要了解數字金融相關的知識,有一定的創新能力,還要關注了解最新的“三農”政策。
數字金融模式起源于城市,一開始是面向城市服務,很多專業人才并不了解“三農”知識。而農村金融機構的業務人員年齡層次較大,所掌握的數字金融知識較少,且農村地區的工作環境、生活、發展條件不如城市,很難留住人才[3]。
近些年,很多傳統金融機構已經主動轉變,建立起了數字金融服務平臺,但沒有及時更新業務模式、服務理念,依然沿襲傳統的做法。例如,一些銀行的基層業務人員仍然采取線下的營銷服務模式,線上應用比較少。設置了多個環節層層審批的信貸業務流程,與傳統業務相比,并沒有簡化流程。在業務管理時,沒有積極使用數字技術,沒有發揮數字技術的便捷性及低成本的優勢。
數字普惠金融相對于傳統金融仍然是新興事物,其運作模式及產品種類仍然在不斷探索和改進。在此之前數字普惠金融主要是面向城市開展各項服務,沒有根據“三農”需求設計相關的金融產品以及應用模式,在產品開發方面投入的資源較少,推出的數字普惠金融產品種類較為單一、數量少。
政府要做好與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相關的宣傳教育,引導更多村民使用數字金融工具。通過縣級媒體、村級公告牌、宣講人員上門講解等不同方式,讓村民了解京東白條、微信等多種金融平臺。同時針對返鄉民工、大學生等開設一對一的普惠金融培訓,讓他們了解數字普惠金融的好處及具體使用方法。在這個過程中,要重視金融安全教育,通過手機短信、微信平臺等,推送普惠金融相關政策,預防網絡金融詐騙,了解被騙案例。
數字普惠金融是一種在普惠金融的基礎上進行互聯網化的新模式。政府必須提供更多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完善當地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這樣農村和城市之間才不會存在數字鴻溝。金融機構要做好技術研發,引入成本較低的材料、創新的施工方式等,增加農村地區的相關設備。同時,開展數字下鄉活動,在農村地區大范圍地推廣數字終端。金融機構也可以利用政府渠道為村民提供數字金融服務,助力鄉村振興的開展。例如,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在農村地區建立了20 多萬個助農取款點、自助設備等電子終端,而實體網點的數量僅是電子終端的1/2。這些網點及電子終端都是在完善基礎設施的依托下建立的。基礎建設是信息化建設的重點,而通信網絡則是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各地區必須要搭建完善的通信網絡。例如,確山縣為了推廣數字普惠金融,先解決了當地的網絡問題,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網絡環境。同時大力推廣網上銀行,指引村干部、金融機構的服務人員為村民提供網上銀行的使用教程、發放數字普惠金融相關的知識傳單,提高了村民操作的規范性。在推廣非現金支付工具時,引入了完善的數字支付清算系統,方便村民的支付結算,簡化了小額支付業務處理程序,完善了系統設施的建設。
由于農村地區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數字普惠金融存在著很大的發展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加快農村地區信用體系的建設步伐。針對各地區的小微企業、農戶,建立具體的信用指標評價體系,建立信用評級小組,針對本地區的農戶進行信用評價。如果村民的信用度較高,可以適當增加其借款額度,快速發放貸款;如果村民信用度較差,不僅要減少額度,還要增加貸款審批手續;如果村民的信用情況較為嚴重,那么就不能為其提供借貸服務。要在地區張榜公示信用評價結果,自覺接受廣大村民的監督;如果村民存在惡意違約的情況,不僅要張榜公布,還要停止對該村民的縣級及鄉補貼扶持,3~5 年后才可以恢復。這種普惠授信的方式,能把村民和金融機構連接在一起。只需要把采集到的村民信用信息收集整理到電子檔案中,就能不斷積累該村民的信用記錄。同時這些信息記錄會登記到當地的信息共享平臺上,這樣就能夠逐步在農村地區建立完善的征信體系。各部門各機構實現數據互通,也是一種監控風險、精準營銷的好方法。村民能更重視信用積累,不會輕易作出違約的行為,這也就降低了交易的風險和成本。例如,寧波市建立了“農戶+征信+融資”的體系,針對農戶信用信息收集、更新、維護難的情況,建立了專門的移動信用檔案信息軟件,各轄區都可以通過移動終端,查詢、更新農戶或企業的信用信息。如果對某些信息存在異議,在申報后,平臺會作出處理。村民也可以通過該軟件查詢自己的信用信息,了解自己是否有借貸的資格,這種方式也能增加農戶參與的主體意識[4]。
數字普惠金融不僅降低了金融市場的準入門檻,也給一些金融弱勢群體提供了便利,但這種互聯網金融存在監管難度。一些不法分子會開展金融詐騙或非法集資活動,而金融素養低、風險識別能力差的村民很容易遭遇金融風險。這就要求當地的監管部門要做好監管工作,在事前防范的基礎上做到全過程監管,針對不同的階段采取差異化的管理方式,充分發揮數字普惠金融的助力力量。
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細化監管原則,統一數字普惠金融的口徑、統計標準,保護更多消費者的權利。另一方面,充分應用數字技術,通過大數據實時監測借款人的賬戶資金流動信息,系統自動識別交易賬戶中異常的資金流向并作出預警,及時提醒借款人,減少詐騙情況的發生。
近些年,農村地區越來越富裕,村民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發生了改變,單一的服務種類、低質量的服務水平已經無法滿足村民的需求。金融機構必須推出更多創新性產品,開發出屬于自己的特色。例如,在螞蟻金服等知名度較高的數字理財產品外,開發一些線上信用產品、抵押產品等。應引導金融機構針對農村地區的客戶設計針對性的產品,推出不同的服務。
可以針對貧困村民,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務,開設綠色通道,簡化操作手續,為他們提供便于操作的金融服務產品。這樣即使村民所了解到的金融知識較少,但他們依然可以在享受金融服務的過程中獲得一些滿足感。同時,各地區的金融機構依然要堅持加大對大數據相關技術的研發力度,緊扣農村地區的發展形勢,定位客戶群體,推出一系列的創新型的產品,充分考慮到村民的需求,從村民的角度研發產品。
互聯網金融產品是傳統金融產品的替代品。要想讓村民選擇互聯網金融產品,就要增加這種產品的收益。保險、理財相關的特色金融產品對于村民來說不僅能夠節省時間,還能獲得更多的收益。例如,確山縣金融機構與保險公司合作,推出了數字化的農業保險產品,根據當地的生產特色花生、大豆等,推出了一系列的保險品種,能有效減少村民種植、養殖的風險。
針對一些偏遠山區,可以推出數字信貸產品。當地的漁民由于常年出海,沒有時間到網點辦理業務,在擁有了數字信貸后可以直接利用手機完成信貸交易,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在網絡上快速走完貸款、申辦及發款流程。
在完善風險分擔機制的過程中,金融機構必須增加更多“三農”數字金融擔保品,擴大擔保品的范圍,納入機動車等動產、山林經營權、土地經營權等一些不動產。
在把控風險的基礎上,適當調整不良貸款容忍度的指標,結合各農村地區的產業特色,降低村民在經營發展初期的融資限制,允許產業鏈上下游之間作出擔保。加強與數字金融供給方之間的聯系,發揮政府在“三農”專項擔保平臺過程中的作用,提高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對“三農”的針對性以及可持續性[5-6]。
數字普惠金融助力鄉村振興這一理念提出時間晚、在農村地區實踐較少,很多應用策略仍然處于初步探索階段。這就要求各地區結合當地的發展特色、需求,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信用機制、推出符合當地發展需求的金融產品及服務、加大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力度,這樣才能真正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